《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 1

这篇课文中刻画的几个人物,都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菲利普太太是个精细机敏,尖刻泼辣,虚荣心强的小市民的妇女,由于贫困,她一面极力节俭度日,勉强支撑门面;一面又经常迁怒于丈夫,说刻薄话发泄怨气。菲利普的性格,没有菲利普太太那样锋芒毕露,比较软弱老实,遇事容易慌张,随机应变不如菲利普太太,但爱摆架子的习气,似乎又有过之。他们两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或亲或疏,或褒或贬,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看后,令人觉得可卑、可厌、可怜、可笑。但他们并不使人觉得可恨,因为他们既不是阴谋狡咋的歹徒,也不是胡作非为的恶棍,只不过是拜金主义的可怜虫而已。小儿子若瑟夫,在这篇课文中是唯一同情于勒的人物,他对父母拒不认亲的作法不以为然,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却无力改变于勒的处境,只能用给小费的方式,求得良心上的安慰。由此可见,于勒的命运,不取决于人们的心肠好坏,性格如何,而是由社会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观念所决定的。

这篇课文,通过菲利普一家对待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资产阶级爱虚荣、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是“冷酷的现金交易”,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不过,这篇课文揭露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心理的时候,也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约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于勒始终是菲利普一家孤悬海外的一个希望,是这个穷困家庭为自己设想出来的一个美好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于勒象征着社会底层小人物无奈人生中的灰色希望;是希望,但不可能实现,一经触碰就化为虚无,这恰恰反映出小人物的悲哀和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而这篇课文恰恰犀利而无情地揭示出了这种希望凋敝的过程。用虚荣之类的措辞来指责这个家庭是不合理的,一个卑微的家庭在深受贫穷折磨后仍然能够对生活抱有体面的希望这是值得尊重的;至于在船上不与于勒相认,固然有其个人利害关系的计较,但仍然情有可原,菲利普夫妇看似无情的表现其实包含着生活的情非得已,“贫困的生活导致了美好人性的缺失。菲利普一家的天性还是善良的,但是当时的处境让他们有了那样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莫泊桑给予这家人更多的是悲悯而非批判。

莫泊桑在悲观地描述社会现状时,能反省自己,解剖自己,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找到生活中的亮色,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心灵上的温暖,希望能救赎那渐行渐远逐渐世俗化的灵魂。若瑟夫的形象正是这种矛盾思想的展示。

作者让若瑟夫克制冲动平静地喊出“先生”后,又让他冒着被母亲指责的危险多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这些小费会让母亲心疼,但能让若瑟夫的良知稍稍得以安慰,这也让读者在压抑中轻轻松了一口气。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 2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不是那么深奥,情节不是多么曲折复杂,读者从平凡中看出了神奇,从质朴里窥见了光华,心不由自主跟着作家去嘲讽、去鄙夷、去同情、去怜悯,直至小说戛然而止,读者仍在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仍在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19世纪后半叶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从最下层社会的形形色色人物的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种种遭遇之中,从他们的言谈行为、心里变化之中,自然地而又深刻地写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黑暗、污浊的阴影:虚伪,贪鄙,欺诈,冷酷。《我的叔叔于勒》就属于这一类作品。小说写的是法国西北部哈佛尔海港达佛朗司家的一个故事。于勒在小说中是个大起大落的人。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这篇佳作,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鉴赏点:首先是构思巧妙。经过作者巧妙的安排情节,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从海外发财归来是文章的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的十年经历是暗线。明线暗线并行,在船上见到于勒的情节,使两线交错,达到高潮。小说虽然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但对于勒的直接叙写却很少而着重写菲利普一家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过程。在于勒未出场前,全家日夜盼望,于勒的两次来信使全家处于兴奋状态,母亲拼命夸赞他。但二十年后,穷困潦倒的弟弟于勒突然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把这对庸俗、虚荣心极强的夫妇从幸福的巅峰抛下现实的悲苦深渊,全家为躲避于勒改乘海轮回家,结尾令人回味,引人深思。小说的情节虽不复杂,但构思巧妙,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其次是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塑造人物的形象一般是刻画人物的言行神态,通过描写性的语句,去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菲利普夫妇是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两次,显然,这绝非“闲笔”,而是作者匠心独运,可借以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还可借以巧置情节,完美塑造人物形象。对于勒的期盼,何其殷切,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积久了就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一看见大海船开过来,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海船——于勒——金钱,是菲利普夫妇的思维程式。而后来,于勒以一个穷水手的面目真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惊恐,神色狼狈、脸色苍白、低声嘟哝,暴怒,犹如面对瘟神,避之唯恐不及,躲之唯恐不远。又骂他是“贼”。说他“不会有出息”,还马上提醒菲利普“最要留心的是别要咱们女婿起疑心”。前面形成鲜明的强烈对照。对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只认金钱有无、不顾手足亲情、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暴露得淋漓尽致。

三是细腻的心理描写。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菲利普认出买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时心理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睛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这个秘密”。这一系列行为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写出人物紧张、恐慌以至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又如:菲利普夫人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时的表现:她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她亲自看清楚那买牡蛎的果真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

综合起来,这些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是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满怀希望而又避之唯恐不及的心声,最能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揭示小说的主题,推动情节发展,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蓄势,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中国值得细细体会,反复品读,领会其深沉意蕴。

难句解析

1、“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这个句子在小说中多处出现,这是作者在极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一个细节,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相见。这永不变更的话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当然,这句话有一个潜在的前提,那就是于勒是一个有钱的人,这才会让人惊喜,然而也正是这句话与后文形成强烈的反差,恰恰让他们遇见的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于勒,使小说具有一种喜剧式艺术效果。

2、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此句是一个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面的插叙,同时也是悬念,句中的“希望”与“恐怖”对举,它不仅对比强烈,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于勒从全家的恐怖一下子成为全家的希望?当然是于勒叔叔的一封信,当然是他在美洲阔绰起来的消息。

3、我们去哲尔赛旅行,上了轮船,离开栈板,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方。

这里的`自然景色描写烘托出人物欢快的心情。

4、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于勒之所以从“分文不值”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