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晚清没有出现军阀?民国时期,全国各地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军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晚清没有出现军阀

季我努学社社长 青年历史学者 范国平

晚清有没有出现军阀,这个问题还真的需要好好界定一下。

什么叫做军阀,军阀就是拥有自己私家武装的军头。最典型的的军阀就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军阀,以及罗马帝国的安东尼、庞培、屋大维等巨头。军阀必须是拥有自己私人的武装,这支部队效忠于军头。日本的大名都是典型的军阀。

李鸿章

晚清时期的确出现了一些地方大员。这些地方大员,主要是湘军和淮军军系的。这些人原先基本上是湘淮军的武将出生——当然绝大多数是书生领兵。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莫不如此。但是这些人没有反叛清朝,也没有拥兵自重。在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湘军大部被解散。湘淮军的统兵将领大都高升为地方的督抚。无论是湘淮军时代,还是日后的督抚时代,这些官员们对清朝都是忠诚的。清朝对他们的部队也有约束的能力。自然不是军阀。

张之洞

但是到了晚清后期,袁世凯小站练兵,以及各省都根据各自的情况编制新军,有钱的省编一个镇,没钱的编一个协。也就是一个师,一个旅。八国联军进北京,东南督抚加上山东的袁世凯对朝廷和列强宣称东南互保。这个时候就有点拥兵自重的意思了。但是最终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这些地方大员仍然没有起兵造反。所以他们仍然不是军阀。

只要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有控制力,只要地方大员没有拥有常备的私家军队,他们就不是军阀。

袁世凯

但是到了辛亥革命时代,南北对立,战火熊熊。袁世凯控制北洋新军,迟迟不南下镇压革命军。这个时候,北洋陆军只听袁世凯一个人的。袁世凯虽然没有造反,但是已经蜕变成彻彻底底的军阀。并且南方的一些军头,这些往往是省一级的长官,通过革命、起义,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军队,比如黎元洪,也带有军阀的性质了。革命军的军阀大多没有长久,如阎锡山、陆荣廷等等在日后蜕变成彻彻底底的军阀。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悟空问答号、今日头条号。

民国时期,全国各地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军阀

军阀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拥有地区政权、拥有稳固的经济基础丶拥有一支人数可观的武装力量丶中央政权衰败。具体来说:

1,中央政权足够强大,地方势力不敢拥兵自重。例如大唐初期,各州刺使就不敢犯上作乱、恣意妄为!

2,没有掌控地区政权,军队将领就无处安生,只能服从中央。例如宋朝就是军政分开的,所以宋朝将领没有掌握地方政权,宋朝就没有军阀。

3,军队的指挥权与管理权分开,使将领们在和平时期,手中没有足够兵力,所以将领们无法拥兵自重,只能服从中央。

我国自明朝起,军队的管理权与指挥权就分开了,使得军中有兵的无权,有权的无兵,因此明朝没有军阀!

4,军队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军队一切供给都要靠中央调度,军队将领就无法拥兵自重,只能服从中央。

我国清朝时期,一般不准军队屯垦丶不准军队经商、开矿…,清朝军队只能靠朝廷供养,因此清朝没有军阀。

我国清朝灭亡后,新上台的民国政府,只是个“草台班子”。民国政府既没学会西方治理国家的经验,又拒绝参考我国历朝历代的治国理政的经验。

由于民国政府治国理政的能力不足,导致了一些军队将领,以革命丶保境安民为借口,趁机掌控地方政权丶地方财权。从而导致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军阀混战。

军阀们的部下之所以追随军阀,无非是图个吃喝不愁,有钱花而已!虽然民国军阀们及其部下,满口仁义道德,但是当军阀或者追随军阀的人,其初衷本就不是什么为国为民,而仅仅只是为了他们个人的私欲而已!

北洋三大军阀,张作霖是势力最大的军阀吗

北洋时期的军阀势力中,张作霖算是势力比较大的一支,但并不算势力最大的一支。只是在北伐战争结束后,直系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势力都被打垮了,北伐军进逼京津一带,张作霖就率东北军提前出关了,相对来说,保存的比较完整一些,仍然延续了一段时间。但这并不能说明奉系的绝对实力就强于晥系和直系。

北洋军在袁世凯死后就分崩离析了。其实这一点袁世凯生前就已经有了苗头,所以袁世凯临终遗言中,有一条就是让北洋军要团结,否则就难以维持局面。但袁世凯死后,局面就乱了。

先是段祺瑞的晥系控制北洋政府,段祺瑞秣马厉兵,准备向列强借款,训练军队,最后武力统一全国。当时吴佩孚的第三师奉命驻守衡阳,与广东的国民政府对峙。吴佩孚主张通过南北和谈来完成全国统一,和段祺瑞意见相左,双方冲突愈演愈烈,最后发展成了直皖战争,吴佩孚率直系军队北上,与晥系发生战争,这就是直皖战争。直皖战争中,晥系失败,段祺瑞下台,息影津门,直系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势力。

吴佩孚和段祺瑞打舆论战的时候,吴佩孚的对外形象还是很不错的,不仅主张恢复民国法统,举行全国大选,并且提出了国民大会层层选举的办法。这在当时各地的军阀中,是非常少见的。而且,吴佩孚同情和支持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时公开发表过支持学生的言论。所以,吴佩孚击败段祺瑞之后,虽然曹锟是直系名义上的领袖,但直系军队的统帅部设在吴佩孚驻军的洛阳。

也是因此,吴佩孚当时被一些国外舆论视为中国未来的希望,从而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一些国外舆论认为,吴佩孚不但有能力实现全国统一,而且对外形象开明,有希望让中国民主化。尤其是英美,对吴佩孚十分看好,一度也十分支持。在后来的直奉战争中,英美也是支持了吴佩孚的。尤其是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吴佩孚的直系取胜后,直系势力达到巅峰。

但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三五年。吴佩孚击败张作霖之后,势力达到巅峰,从而成为全国其它觊觎中央权力的势力的共同反对对象。这其中,广东的孙中山和东北的张作霖,以及当时仍然控制在晥系手中的浙江,三方之间来往频繁,信使穿梭,最后形成了三方反直联盟。因此,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加上冯玉祥临阵倒戈,突然回师北京,直系全线崩溃,奉系入关,控制京津一带,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阀势力。

但是,就在奉系势力达到巅峰的同时,国内的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冯玉祥控制北京后,电邀孙中山北上,结果孙中山刚到北京就病逝了。之后,冯玉祥在奉系和阎锡山的逼迫下,不得不通电下野,去苏联考察,冯系军队也放弃了京津一带,退往绥远。之后,张作霖又搬出段祺瑞,就任临时执政,张作霖自任安国军大元帅,实际控制了北洋政府。但这时候各地军阀割地自雄,都不听北洋政府的,北洋政府实际上名存实亡,号令不出都门,张作霖能实际控制的地盘其实也还是东北以及关内京津一带,再加上山东的张敬尧。

在直系和奉系两次战争结果完全相反的背后,也是列强在华势力消长的表现。直系主要受英美支持,而奉系则主要受日本支持。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后,张作霖退回东北,秣马厉兵,就是请了大量的日本顾问,协助东北军进行训练。在武器装备方面,日本也对奉系支持力度很大。甚至包括军装,东北军这个时期的军装也带有非常明显的日本化的风格。电视剧《少帅》中东北军的服装就很像当时日军的服装。

日本如此支持张作霖,当然是想借着英美在一战之后主要精力放在欧洲的机会,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所以,这个时期相对来说,英美在华势力呈下降趋势,而日本在华势力则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虽然张作霖与日本也在某些问题上存在某些冲突和争议,但总体来说,仍然是以合作为主的。而张作霖最终死在皇姑屯,也是因为北伐军得到了更强大的苏联的支持,日本看到张作霖大势已去,放弃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