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唐时期皇帝封王都是一个字,到了清朝变成了两个字,区别是什么?历史上哪一个太监被封王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在汉唐时期皇帝封王都是一个字,到了清朝变成了两个字,区别是什么

汉唐到清朝,无论是一个字的还是两个字的封王都是有的,字数上其实并没有区别,区别在于封号上

清朝之前封王多以地域名来赐封,清之后封号不封土。

这其实是清朝吸取前朝教训对于王爷的防范,是中央集权逐渐取代分封的表现。

1、一字王与两字王

亲王的封号中,有一字与两字,比如秦晋齐楚之类的一字王,长沙、中山、琅琊、成都之类两字王。

虽然都是亲王,但是秦晋齐楚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是最大最强的国家,所以魏晋之后在封王是会刻意凸显这四王的尊贵性,而以其他诸侯国名封的王或者两字王自然低一等,尊卑与权力大小不同,大多数这样,但是也是有例外。

比如东晋,司马睿当皇帝之前封号是琅琊王,所以东晋一朝琅琊王的位置就是下任储君的位置。

一字王与两字王最大的区别就是封地不同,而后期通过人为操作的因素给予不同的政治意味。

2、清朝为什么不以地域封王

纵观中国历史清朝之前全部是以地域封王,但是只要封出去,无论怎么进行限制王爷在自己的封国内还是享有一定特权,这就容易出现叛乱。即便明朝朱棣之后把王爷当成高级囚徒软禁,都还发生过叛乱。

所以清朝吸取历朝经验将所有的亲王都圈养在京城,只赐名号不封土,这是为了防止亲王到了地方之后扰民或者发生叛乱。

历史上哪一个太监被封王了

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太监,比如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李莲英等都是权倾一时、位高权重的大宦官,但都没有哪一个封过王,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也顶多封了个爵,唯独一位被封王的就是宋朝的童贯,在他71岁时封为了广阳郡王,走上了人生的最高峰。 宋徽宗时期,民间素有“六贼”之说,童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当时人们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媪是妇人的通称,也因他是宦官出身,意指其为母相。


宋神宗时期,童贯进宫后拜在同乡宦官李宪门下作徒弟,跟随李宪数十次出入西北,打下了很好的军事基础,但始终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到了宋徽宗的时候,年近50的童贯以其办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荐,方才得到徽宗赵佶的重用,徽宗令童贯监军出征西北的羌人,他与主帅王厚等人调集十万兵马开赴西北,大军行至湟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南),恰逢宫中大火,宋徽宗认为宫中失火是不祥之兆,应避免大动干戈,于是火速传令给童贯,不让他出兵,怎奈童贯立功心切,根本不理会徽宗的命令,抗旨出兵,大败羌人,而且还占领 了惶城、都城、廓州等战略要地,徽宗念其有功,封他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


童贯收复大片西北领土后,又想着手攻辽夺取燕京,在他的撮合下,宋金结盟联合攻辽,双方达成协议,由金攻打中京,宋攻打燕京。

童贯率20万大将北伐燕京,结果大败而归,童贯要是这样回去该有多丢脸啊,于是他乞求金兵代为攻取燕京,然后童贯再用100万贯钱赎回燕京,这功劳全给安在自己头上。


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遵从宋神宗的谁能收复全燕之地者赏以封地、封为的遗训,下诏封童贯为广阳郡王,由此童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封王的太监。 金人灭辽后,矛头直指开封,派兵大举南侵,徽宗在一片不安中传位给钦宗,,自己贪生怕死而南逃,童贯不听从钦宗让其留守汴京的命令,而随徽宗南逃,大学士陈东等人上书弹劾蔡京、童贯等误国六贼,童贯作为罪魁祸首被贬职,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命令监察御史张澄处斩童贯,第二年,北宋灭亡。


其实童贯握兵20年,在与夏、金、辽的战斗中还算尽力,并无误敌投国,北宋之灭根本在于宋徽宗的不作为而招致朝廷腐败、经济崩毁,童贯作为徽宗的替罪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出身宦官,朝廷官员多瞧不起他,加上童贯骄恣,上下结怨,徽宗让位,童贯失恃,众人落井下石,自然就不会有好的下场了。

投降满清的汉人中,很多人封王了,为什么洪承畴功劳很大,爵位却低的可怜

首先,题干上就有歧义,在清初汉人封异姓王真正大权在握、名气比较大的也就是4个罢了(像义王孙可望封的比较水,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此题说的好像汉人封王一大把,独独落下了洪承畴一样。清初四位异姓王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其实就这4个异姓王论对清朝的贡献率完全不亚于洪承畴,甚至高于洪承畴,再加上当时军政形势的需要,所以清廷对他们的器重确实远高于洪承畴。

从贡献率来看,四王当中孔、耿、尚三人早在清入关之前已经在为清太宗皇太极卖命,而孔有德和耿精忠在投降皇太极之前发动吴桥兵变,使明朝负责补给辽东地区的山东登、莱沿海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尽管在背叛明朝的时候一开始还没有想着降清,但这场兵变客观上对清朝起到了支援作用,皇太极在他们降清之后对此兵变评价道“夺据山东,残破数城,实为我助”,肯定了孔、耿二人的这份投名状。在尚可喜投降清朝后,三人又率领自己的部属随清征朝鲜、入关破明,参加锦州围城战和松山决战。在清入主中原后,替代水土不服的八旗军在南方作战,夺取了湖南、广西、广东等大片土地,其中所历艰难困苦,实是惊人,也算是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史列传·贰臣传·孔有德》:每解衣自视,刀剑瘢痕,宛如刻划。风雨之夕,骨痛痰涌,一昏几绝。

而吴三桂对清朝则首先有献山海关之功,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吴三桂尽管在气节上虽然为人不齿,所谓“自古不子不臣之人,鲜有如吴三桂者”,但是其本人确实是一个优秀武将,自降清后从山海关开始,转战河北、山西、陕西、汉中、四川至云南,前后同农民起义军、南明永历政权打了无数死仗、恶仗,所立的功劳相对于三顺王只大不小。

而洪承畴确实是一流的文官,其战略能力和指挥能力确实是相当出色,但是具体到攻城略地,还必须有敢打敢拼的武将来实施,况且清入关初始,特别崇尚军功,而这四位出身于辽东的武将确实不负清廷所望,所以爵位在洪承畴之上部分也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孔有德、耿精忠投降清朝时,携带了六、七门西洋造的红衣大炮以及修炮、造炮的炮匠,清的火炮技术得到了质的提升,为入关后的攻城略地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像太原、潼关这样的坚城就是在红衣大炮的轰鸣下垮塌的,如果没有火炮引进,八旗军功夫再高,一座城一座城的啃,恐怕八旗男丁都要打没了。光是这一点,洪承畴所做的贡献就无法与三顺王相比。

但是,清朝给洪承畴的待遇相对于他的功劳来说确实是低了很多,好歹他在永历政权暴起之时,苦苦支撑西南战局,经略西南五省达四年之久,所谓“西南底定,皆其功也”。但是,在他乞休之后,仅仅获得了三等轻车侍卫的职务,而且只准袭四次,这对于他来说简直算的上羞辱了。

《清圣祖实录·卷三》:给致仕经略大学士洪承畴三等阿达哈哈番,袭四次。

这个爵位不要说和孔、耿、尚、吴相提并论,他居然和无耻告密、出首李之椿复明案的谢国宝相同,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很显然清廷在有意压制洪承畴。

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首先,洪承畴是一介文臣,他在降清的时候孑然一身,根本就没有私人的部属和武装力量。所以,在清廷眼里可以用完就扔,不会有任何后遗症,放心又安全。而孔、耿、尚、吴是个人就不同了,他们属于“带资入组”性质的,就孔、耿二人就“携船百艘,兵二万来归”,当然里面存在大量非战斗人员,根据《清史稿》所载耿仲明有旧兵2500、孔有德有旧兵3100、尚可喜有兵2300,本来八旗人丁就少,一下来了近万能战之士,这就是雪中送炭,清廷自然是要高规格礼遇重用的。

《清太宗实录·卷十四》:且又全携军士官民,尽载甲胄器械,航海来归,伟绩丰功,超群出类,朕深嘉尚。

而吴三桂则带着关宁军余部加入清军,史称“三桂精骑五千,俱敢战,为建州之所畏,至是合,势益张”。随着这四个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