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滥竽允数、焚书坑儒、投笔从戎的主人公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滥竽允数、焚书坑儒、投笔从戎的主人公

1.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解释一一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一一《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焚书坑儒:秦朝秦始皇
解释一一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浩劫,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焚书事件中,李斯首先发难,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儒生在当时的观点和行为,也并不就意味着正义。
出处一一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3.投笔从戎:班超
解释一一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一一《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以上供参考。

成语大全: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秦始皇、李斯,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同时秦始皇焚书并未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

【成语】:焚书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示例】:满清入主中原,~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 ★梁斌《红旗谱》四二

【近义词】:焚典坑儒

【成语故事】:秦始皇34年,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把上书分封的淳于越看成私家学诽谤朝政,下令将《秦纪》以外的史书全部上交焚毁,书生卢生等人不满,结果秦始皇下令逮捕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挖坑活埋他们。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秦始皇嬴政。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如百家语、《诗》、《书》等限期交官府烧毁。这起焚书事件,令大量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坑儒是指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扩展资料:

1、“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强暴力能够控制的要素。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结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2、“焚书坑儒”这一几乎可以肯定是很大一部分是杜撰的事件,却成为了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使其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恨不能掘墓鞭尸。可以说,得罪文人特别是后来得到权柄的文人实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他们几乎成功的让一个立下不世之功的千古一帝遗臭万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谁的典故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1、焚书坑儒是关于秦始皇的典故。

2、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3、焚书坑儒,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作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有人说焚书坑儒的真正主角是项羽,这要从何说起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为了庆贺修筑长城以及南征百越的成功,在咸阳皇宫内大宴群臣。宴会期间,有一个叫周青臣的臣子借着敬酒的机会巴结领导。说什么领导英明神武平定四海,天下万物莫不臣服等等。接着又大加赞赏郡县治,说秦始皇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使得国家太平百姓永享盛世。

本来在庆功宴上称赞上司领导有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料却引起了儒学大家淳于越的不满,他愤愤不平道:商周时代都因分封子弟而传国几百年,被分封的子孙和功臣既可以为国家镇守四方,又可以在朝廷有难时进京勤王。而陛下你不实行分封制,假如朝廷里有人夺权政变,你该如何应对呢?周青臣不但不向你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