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海胜参加过几次航天飞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第二次出舱,这次出舱人员安排上有何考
发布时间: 2023-07-06

聂海胜参加过几次航天飞行

截止2021年10月,聂海胜是第三次上太空了。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

人物评价

聂师兄就像是我们乘组里的定海神针。他以身作则,要求严格,经常会随时随地考我们一些比较偏比较难的问题。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什么都不怕。(王亚平评)

他性格沉稳,爱思考,不仅从不缺席每一次训练,还经常参加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研讨会。(航天员训练中心总设计师姜国华评)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第二次出舱,这次出舱人员安排上有何考虑

这次出舱人员从国家战略上考虑。让有三次出征太空的聂海胜带队和刘伯明出舱作业,从我国航空航天大局上来讲,这一举措 有着重大意义,这也是我国首次两人出舱作业,充分展现了我国具备太空航天的综合实力。

 第2次出舱作业航天员主要完成舱外的扩展维护和全景3D摄像机的安装。这次出舱人员上有所调整,让有三次太空出征的聂海胜带队出舱。同时让刘伯明协助,这也是在我国航天历史上首次两人共同出征协同作业,在我国航天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一、这件是怎么回事?

8月20日。在神舟12号上,航天员聂海胜与刘伯明共同打开核心舱到舱外活动。两名航天员共携带9种,12个工具,并配合机械臂安装限位器等任务。两人在共同合作下,将各种舱外设备进行正确安装。这次的出仓作业和首次有着明显不同。聂海胜是我国首批的太空航天员。已经有出征过三次太空的经历。 这次安排聂海胜第1个出舱,充分展现了我国对人员的培养并展现了国力象征。

二、这件事反映了什么?

刘伯明和聂海胜相差10多岁,并且离刘伯明没有任何相关出舱作业经验,需要对业务熟练的操作员配合,才可以完成工作规划,聂海胜已经第3次出征太空,这很有可能是他最后一次的航天任务,这是他人生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此次出舱工作是聂海胜和刘伯明共同作业。这也是我国航天史上首次出现两人共同出舱,展现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已经完全具备了在太空发发展。

三、我个人看法是什么?

目前神舟12号已经在轨运行60多天。无论是地面指挥人员还是各层组人员,都在进行仔细的巡检工作。在积累了第1次出征作业的经验以后。航天员操控舱外机械臂更加熟练。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航天员出舱工作带来的危险,也减少了作业的难度。此次操作手臂是我国针对神舟12号特别研发,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也实现了舱外工作灵巧性。充分展现了我国航天人民的勤劳。

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第三次进入太空完成了什么

从2003年10月到2005年10月,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与费俊龙、聂海胜分别乘坐神五和神六,完成了两次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飞行。在神舟七号飞船启航之际,他们的思绪,再次萦绕于那难以忘怀的太空之旅。
他们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都是中国人共同的珍贵记忆。
“太空景色无比美妙”
记者:回想起你们的太空之旅,最难忘的是什么?
杨利伟:从出征到返回,每一个阶段都难忘。特别是在出征仪式上,当我走出问天阁、回头挥手的时候,眼睛里是含着泪水的。我真切地感到,国家给了我力量,让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飞船入轨后,当我从太空中看到地球,又是另外一种震撼——把近10吨重的东西弄到距离地球几百公里外的地方飞行,这凝聚了人类的共同智慧,我的背后是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地球为我作支撑。
记者:在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模样?
费俊龙: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地球的美丽。在没有大气折射的情况下,蓝色的星球上面点缀着白云,颜色很真。我是飞行员出身,蓝色特别容易让人心静。
杨利伟:蓝色的海岸线和高山的轮廓都非常清晰。当飞船从地球的背面到太阳一面时,地球边界就会出现一道椭圆形的金色光环,它同在地球上看日出的感受不一样,非常壮观。
记者:从这样的维度审视我们的家园,思维方式是不是会有所不同?
聂海胜:太空是神奇的。随着身体的失重,许多东西会随之变轻、变淡,比如名和利。但另一些东西则会在心里变得更加清晰和珍贵,比如祖国和亲人。在太空飞行的5天里,每当飞临祖国的上空,不管白天或黑夜,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往下看。太空浩渺无边,只有那里最让你牵肠挂肚,那里有你的根。
费俊龙:在太空上看地球,你会觉得人类生存的环境其实很小,就这么一点点地方,一定要和平共处。后来我一看到战争的场景和难民的照片,心里就特别难受。对于自然灾害,我们无能为力,但人类为什么还要制造人为的伤害呢?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记者:太空中还有些什么跟地球上不一样的感觉?
费俊龙:失重的感觉很奇妙,这是唯一不能在地面上进行模拟的。有点像游泳,又像气球一样随意漂浮,用一点外力就能漂很远。一位德国同行问我还想不想飞,我说,这种感觉很好,我还想飞!
聂海胜:失重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吃喝拉撒睡,都是不一样的体验。我发现,刚进入太空时,特别想吃辣的、带蒜蓉的东西。如果下次飞行能把新鲜水果带上飞船,味道肯定特别好!
费俊龙:“漂”在空中,肌肉是不受力的。从天上回来后,双腿要重新承受地球重力。我们刚落地的时候,腿使不上劲,好像不知道该怎么使劲了。过了1个多月,才完全适应。
记者:有没有留下遗憾?
杨利伟:如果说有遗憾的话,就是时间太短了。我只飞1天,这个机会太难得了,时间是用秒和分来计算的。所以我一共只睡了半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尽可能用来体验太空生活。
费俊龙:我拍的照片太少了。而且,因为背景太暗,没能拍下繁星满天的情景。下次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补上!
“飞行体验促进神舟改进”
记者:我们看到航天员在飞船里做穿舱等动作,这些都是工作的一部分吗?
杨利伟:是的,太空中的所有行为既是生活、又是工作。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体验太空飞行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以及微重力情况下人在操作、工作、生活中的特点,为后续任务提供依据。
记者:听说费俊龙翻的那个跟头是“自选动作”?
费俊龙:飞到第3天,我想要做些什么,让大家知道我们适应了失重、生活得很愉快。我知道国外航天员在空间站做过前滚翻,于是就试着蜷曲身体向前翻。太空中翻跟头比地面容易,因为人本身处于漂浮状态,但要沿着自己的轨迹、控制姿态在原地转,还不能碰着飞船和其它物品,也得格外小心。我一连做了4个前滚翻,很舒服。这说明中国航天员跟国际同行一样出色,也说明我们在地面上针对前庭功能进行的训练是有效的。
记者:我们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你们好像都是躺在座椅上的。
杨利伟:那是因为躺在座椅上、帮着束缚带,便于在测控区内向地面报告。实际上,我们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漂”着的。飞船一旦飞出测控区,我就做各种失重实验。把飞行手册、笔和电池板抛在空中,手轻轻一推,它们就会漂动旋转,非常有趣。我还解开束缚带让自己漂在空中,一会儿倒立,一会儿旋转,尽可能做各种动作,体会身体的感受。
费俊龙:测控区外,我跟海胜还常常聊天。聊地面训练的事,交流钓鱼经验。
记者:多人飞行中,航天员之间的配合是不是特别重要?
费俊龙:是的。有人说,我和海胜彼此默契得像左手和右手。不管是训练还是生活中,我们尽力熟悉对方的一切习惯,除了对自己的操作了如指掌,还反复进行换位练习。我们甚至发动妻子在一起交流,共同研究我俩加强协同配合的方法。
聂海胜:其实,无论是神五还是神六,都是我们14名航天员集体在飞。我和费俊龙飞行的过程中,其他航天员都在为我们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利伟执行完神舟五号任务后,又和我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他毫无保留地把太空飞行经验传授给大家。
记者:你们的飞行经验,就是工程改进的第一手依据。
杨利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这样的。神五飞行中,火箭抛掉逃逸塔后,箭体与空气摩擦加上发动机频率与箭体产生的共振,形成了比较强烈的振动。这之前,这个振动频率被认为是对飞行没有影响的。但在将近10秒钟的时间里,我五脏六腑都感觉很不舒服。后来,发射神六的火箭采用新的计算方法,大大减小了振动。
聂海胜: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我们进入太空后,身体突然失重、造成方向错觉,也是根据利伟事先的提醒,才得以在最短时间内调整过来。
费俊龙:神六飞行后,我和战友们讨论最多的是怎样控制移动。地面和天上控制身体的力度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今后上天的航天员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随时准备执行任务”
记者: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对航天员的要求与前两次有什么不一样?
杨利伟:神七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开篇之作,主要任务是出舱。神五、神六是工程初期的突破阶段,航天员被动大于主动。从神七开始,航天员主动大于被动,需要进行的操作更多,自主性更强。我们在神六训练中就提出了“航天操作零失误”的目标,这次进一步要求“航天员能够不依靠外界支持主动完成任务”。比方说,飞船是在不断运动的,出舱后一旦出现操作上的延迟,飞船可能超出测控区,无法得到地面支持,所以航天员只能独立完成任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