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知止不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思 怎么理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思 怎么理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思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语成语。拼音:zhī zú bù rǔ,zhī zhǐ bù dài,释义: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节制就不会遇到危险。

2、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例句:《汉书.疏广传》:“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宦至二千石,官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澄明相遇朗朗世事方润出自哪里怎么解释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两句,出自《道德经》之四十四章,意思是懂得满足的人就不会以现状为羞耻,明白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带来危险。
“澄明相遇。朗朗世事方润”,一时的找不到出处,但意思明白:心地善良透明地和别人相处,遇到大千世界的事情才会处理圆满。

读书笔记:《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0210908 星期三 晴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释义:

名誉和生命哪个更值得珍惜?

生命和财物哪个更重要?

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哪个更加有害?

太过争名逐利必然大费周章,过度追求财富必然会失去更多。

因此,知足就不会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才能长久。
悟:

常言道:知足常乐!深以为然。

钱财是身外之物,追求太多必然过于辛苦,劳心劳力不说,最后还有可能因此搭上性命,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

好名声有了固然能带来一定的益处,但是,正因为此,一些名声好的人反而会遭受到小人的关注,因为嫉妒。而被名声所累的人多不胜数,因为人们会用放大镜去审视他们,一点瑕疵都不能有。

盛名之下,皆是痛苦之人。所以,要这些累人的名利有什么用呢?倒不如淡然处之,简单生活,不用大富大贵,只要心怀坦荡,平安健康就好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解释

什么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
老子在阐述“明哲保身”的观点时认为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虽然他的观点有些消极,但在如履薄冰的股市里,只有知道满足才不会后悔,知道适可而止才能少遭遇危险。
未来是变数,我们所要做的是只看现在、剖析现在,依据现在的种种现象决定去留。在股市操作中除了要正确看待未来的变化,理解现在的种种暗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条操作中的主线,这条主线不随基本面、技术面而变,它就是“知足、知止。”这点非常重要,任何一只股票的运行过程最终都是完整的。确定什么地方应该出局,哪怕可能还要高点,也要勇于割舍;还要明确什么点位可以建仓,哪怕立刻就能见到最低点,也能从容接受,因为我们是知足者,进进出出都是从容之间。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给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明白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简单来说,就是告诉世人要明白知足的重要性,不然就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贪心,而被反噬。其实知足的道理大家都懂,但人性本就贪婪,这可不是一句话就能让所有人都警醒的。在古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说给为官者听的,那在此后千年间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夏,四月,丙子,立皇子钦为淮阳王。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今仕宦室二千石,官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即日,父子俱移病,上疏乞骸骨。上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故人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

广、受归乡里,日令其家卖金共具,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或劝广以其金为子孙颇立产业者,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

译成白话文大意是:夏季,四月丙子(十四日),汉宣帝立皇子刘钦为淮阳王。皇太子刘年十二岁,已通晓《论语》、《孝经》。太傅疏广对少傅疏受说:“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遇到危险。而今,我们作官已到二千石高位,功成名就,这样再不离去,恐怕将来会后悔。”于是,叔侄二人当天就一起,以身体患病为理由,上书汉宣帝请求退休。汉宣帝批准所请,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也赠送黄金五十斤。公卿大臣和故人在东都门外设摆酒宴,陈设帷帐,为他们送行,前来相送的人乘坐的车辆达数百辆之多。沿途观看的人都赞道:“两位大夫真是贤明!”有人甚至为之感叹落泪。

疏广和疏受回到家乡,每天都命家人变卖黄金,设摆宴席,请族人、旧友、宾客等一起取乐。有人劝疏广,用黄金为子孙购置一些产业,疏广说:“我难道年迈昏庸,不顾子孙吗!我想到,我家原本就有土地房屋,让子孙们在上面勤劳耕作,就足够供他们饮食穿戴,过与普通人同样的生活。如今再要增加产业,使有盈余,只会使子孙们懒惰懈怠。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是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无法教化子孙,就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产生怨恨。再说这些金钱,乃是皇上用来恩养老臣的,所以我愿与同乡、同族的人共享皇上的恩赐,以度过我的余生,不也很好吗!”于是族人都心悦诚服。

疏广、疏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以及散金的为官之道,影响着后世。这让我想起晚清名臣曾国藩。曾国藩在进京之前,特意找祖父请教为人处世之道,星冈公曰:“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祖父的嘱咐曾国藩记了一辈子。

曾国藩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在他看来,花艳盛则枯,月满盈则食,运盛极而衰,此乃常理。曾国藩常说自己最崇尚的一句话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曾国藩从来就不贪功,弟弟曾国荃围困天京的时候,他特意邀请李鸿章来分享顺利果实。天京城攻下之后,皇帝最大的威胁解除了,曾国藩自然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曾国藩在上报有功人员名单时,位列第一的不是他弟弟,而是写的湖广总督官文,这样可以淡化自己弟弟的功劳。当满清朝廷惊慌赶走了一个洪秀全,又来了一个曾国藩的时候,曾国藩又自裁湘军,让弟弟曾国荃回家务农。曾国藩一生始终保持着非常清醒的头脑,不会因为得宠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自己大权在握而骄奢蛮横。

自古升官为发财,但是曾国藩总是对子女们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霪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吾辈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勤俭二字,别无他法。”曾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