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是怎样创造“一鸣惊人”的?有哪些前面很平淡,后面却一鸣惊人的诗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是怎样创造“一鸣惊人”的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各种势力角逐,他随时都面临着性命之忧。他身居王位还要韬光养晦隐忍不发,是在害怕什么?或者是顾忌什么?他又是在下什么样的棋?那就让我根据历史有限的资料来讲一个故事吧。

公元前632年,正值春天,中原战火硝烟弥漫,楚晋两国会战于城濮,晋文公实现诺言对楚军退避三舍,然而楚军不知进退,最终惨败于晋军,就此失去争霸中原的资格。

熊吕(后来的楚庄王)以王子的身份作为实习生参与了整个过程,他深深被战场局面震撼,从此他就意识到争霸路上尸骨累累,没有任何侥幸,只有拥有强大的军队,健全的指挥制度,风清气正的官场和富裕的国家才能有资格和晋一争高下(齐国已经没落,秦还没有崛起)。

时间转瞬过去7年,他爷爷楚成王老糊涂,既然不想立长子(楚穆王,庄王之父)为继位者,他和父亲一番商议决定拼一次,那天深夜人静,月黑风高,他和父亲率领府邸私兵以跑步锻炼为借口进入成王寝宫,逼迫成王让位,成王见大势已去只得照做,签署了继位书,又被悬于梁上窒息而死,穆王顺利继位。

熊吕虽然对爷爷的下场于心不忍,但是这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面,没有选择。他在这次事件中得到了极大锻炼,关键时刻绝不手软。

公元前614年穆王去世,庄王继位。10年过去了,庄王也已经三十岁了,但是他却面对着无比复杂的局面。

首先是若敖氏在国内专政。千古一相子文(传说他是乱伦而生,被抛弃后,又被母老虎喂养,再又被族人捡回)以“自毁其家,以纾国难”的手段奠定了他的地位,从而把持朝政28年,导致朝中全是若敖氏家族集团的人。庄王继位时正是成嘉执政,成嘉就是主导城濮之战的令尹子玉的儿子。成嘉为了巩固若敖氏地位把庄王看得很紧,只要庄王有异动就会亲自过来监视教育,美其名曰劝谏。为了更有利于监视庄王,就连庄王的左右服侍都是若敖氏的人。

其次是国际形势。当时晋国灵公继位,可是当时还年幼,国内也是士大夫专政,连年对外征伐,跟楚国更是摩擦不断。东西两面也不得安宁,齐国秦国都有军事动作,南面蛮夷也不断侵扰边境。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庄王不得不蛰伏,假装胸无大志整天作乐。期间先后有不少人劝谏他,他却隐晦地说我就像那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左右都不相信他说的话,都认为这是一只牢笼里的鸟,怎么飞的起来!接下来三年正如左右预见的那样,庄王不理朝政,不发政令,不管军事民生,彻底沉醉于美女玩乐。

继位第二年,若敖氏子弟斗克想要家主之位,派人刺杀正在行军途中的成嘉,但刺杀失败,成嘉得知消息后迅速返程。斗克惧怕之下,挟持庄公逃亡,途中被其他大夫诱杀。庄王感到无比的耻辱,但是通过这件事,他也看清了哪些人靠得住的,哪些人是谋逆之心的。

庄王正好以这件事为契机,消减了一部分若敖氏的势力,把宫中近卫全部替换成寒门,背后没有势力的人。并且认命伍参(伍子胥祖父,曾劝谏庄王振作)负责宫廷守卫。自此庄王消除了身边之患。这次的危机能化为契机,实在跟早年的锻炼分不开。这才有了和若敖氏对抗的底气。

庄王九年,若敖氏家主斗越椒(出生时,有虎狼之相,子文建议杀之)弑杀上任家主,因为若敖氏长期受到庄王打压,安耐不住反叛庄王,庄王此时羽翼已丰,迅速平定叛乱,若敖氏就此沉寂。

庄王从此就如鸟出牢笼,鹏程大业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问鼎中原,饮马黄河,称霸天下。最终印证了那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有哪些前面很平淡,后面却一鸣惊人的诗句

问题:有哪些前面很平淡,后面却一鸣惊人的诗句?

大家好,我是爱学习的雁知,我来回答。

今天我来说说苏轼的一首词: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词,诗人和好友多年未见,见面不久,好友又要远离,还有很多的话没说,那种不舍之情,难以言表。

以前读这首词,我并没有多关注,但随着年龄增长,再读此文,对最后一句,感到特别震撼。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一,诗人和好友钱穆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受到打击,并不得志,京城一别,又是几年,也都经历了不少坎坷,可是好友相见,就像春天到了,彼此充满笑意,我夸你平淡面对波澜,你夸我遭受打击依然像竹子一样保持高风亮节。
  • 二,可是,相聚太短暂,离别的船帆又升起,惜别之情油然而生,送行的人忍不住哭泣起来,诗人却说,不要悲伤与哭泣,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只是匆匆而过的行人。
  • 三,离别让人伤感,苏轼与钱穆,多年不见,好不容易钱穆路过杭州与苏轼见了一面,又要在淡月微云的夜晚出发,再相见不知是哪天,诗人充满了惜别之情,可是诗人一生豪迈,不要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既然我们都是人生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的聚散分离,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洒脱,当然,也有惆怅。

人生是一次长长的旅行,你我都是匆匆的过客,不要悲伤,“让我们红尘作伴,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庄王为何三年不鸣又如何一鸣惊人

楚庄王三年不鸣,是因为楚国有权臣,他刚刚当上楚王,要是随便鸣,那就危险啦,所以他故作闲散,静观其变。

我曾经出版过一个书,叫《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里面就有这一段,贴上来,请大家阅读。

从晋国的首都绛都往南一千多里,即是楚都郢城。一千余里的距离,风俗为之一变。北方高大宏伟的高堂在这里依然可见,只是在高堂之间,多了许多结构细小但建造更为精巧的楼台阁舍。这种高低搭配、长短结合、层楼云叠、结构曲折的建筑相互结合,形成独特的南方气息。

而北方颜色较为单一的素色长袍到了南方,也呈现更为鲜活的色彩,形式多样,颜色不拘一格,夺目的大红是流行色。南北士人俱有高冠长缨。北方的冠形式简洁单一,体现出士人严谨端庄的气质,而南方则流行一种模仿獬角形状的獬角冠,又或者是一种高得夸张以至被称为切云冠的高冠。屈原就是这种高冠的忠实拥趸。至于佩饰,南北一样,俱爱腰挂长剑,带附佳玉。而南方的楚国,却又流行一种用花草制成的佩饰。

庄严与活泼,夸张与收敛。这大概是南北文化的初印象。文化上的差异因为地域而产生,又常会因为地域而消失。当楚国将国都从偏远的丹阳搬到了靠近中原的郢城,楚文化与中原的周文化不可避免的要产生一场难分伯仲的碰撞。

自楚武王开始,楚国在每一届楚王的带领下,朝着中原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让楚国这个素不为中原认可的南方荆蛮渐渐进入中原视野,并逐步被认可,乃至成为一些国家心中的霸主国候选。

这种势头,从没在以前任何一届楚王身上停止过。而这一次,似乎出现了停滞的现象。

“南方的山上有一只鸟,三年了,它没有挥动一下翅膀,也没有鸣叫一声,请教君王这是为什么呢?”

楚国高大富丽的宫殿里,刚停下的乐声似乎还在梁上旋绕。宽阔的大殿中,更是弥漫着醉人的酒香。大夫伍举坐于下首,似笑非笑地朝上面的君主发了一问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