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读书的典故?‘苌弘化碧’ ‘六月飞雪’ ‘东海孝妇’典故分别出自哪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古代有哪些读书的典故

1.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泌少贫,昼日斫屧,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7.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8.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苌弘化碧’ ‘六月飞雪’ ‘东海孝妇’典故分别出自哪里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河东狮吼》的典故与苏东坡有关吗

“河东狮子吼”的典故应该说和苏东坡有着直接关系。都知道苏东坡喜欢交友,而他的朋友中有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就是陈慥陈季常,如果看过苏东坡的《方山子传》的话,应该记着里面有位文武双全的隐士,那个人其实就是陈季常。

据说陈季常怕老婆,苏东坡曾经写诗开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是陈慥老婆柳氏的郡望,这里用河东狮子代指柳氏,河东狮子看似是用了佛教的典故,实际上戏谑柳氏的凶悍,竟然让陈慥这个英雄似的人物胆颤心落,手杖都脱了。

所以说这个词就来自于苏轼,是开朋友玩笑的话,没想到后来却成了妒妇、悍妇的代名词。

请问掌故和典故分别只什么有什么不同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比如成语:叶公好龙,图穷匕见,刻舟求剑,三顾茅庐,卧薪尝胆等等都有历史故事可寻。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官员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轶事。

比如成语:了如指掌,扺掌而谈,非钱不行等等

《红楼梦》谜底一旦公布,会不会很多人理解不了

《红楼梦》谜底应该是永远也不可能被公布出来了,但是,假如一旦真的被公布出来,很多人不理解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会让所有人都理解不了,尤其是对数不清的主流红学专家们来说,不但更加不能理解,还会死活不愿接受。

为什么呢?因为假如谜底公布出来,《红楼梦》的伟大艺术及其意义令人惊叹的同时,将会让所有的曹学专家和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曹学会立刻渺小得让人看都看不见,惟一能留下的就是”笑话”二字。

是的,《红楼梦》的楔子中是出现了“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等语,但是前边也出了“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对此,百年来曹学专家未能作出任何合理的解释。

上下句之间的连系是什么,历时百还没搞清楚,却敢认定曹寅并不存的的孙子为作者,并胡编乱造出一个包衣曹学,天下间还有比这更加荒谬荒唐的学术吗?

况且,书中交待,“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这就是,书中要讲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但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不方便把真实的故事讲出来,于是就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个表面的故事来,真事则隐藏在背后。这样的情况下,稍稍有一点逻辑思维,也不会认为作者会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光明正大地写在书中的。

试想,作者既然把自己的真实名子曝露在了书中,人们从其经历中就知道了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还怎么把故事隐去?偏偏是曹学专家既不管这些,也不答曹氏家谱中根本没有“曹雪芹”这个人,臆测出来的包衣曹学,与《红楼梦》会有丁点儿关系吗?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任何文学作品都脱离不了当时社会的大背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