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星罗棋布,山东的“黄河大集”风生水
发布时间: 2023-07-11

山东人对大集情有独钟,山海间的集市星罗棋布。古往今来,“人”与“集”情意切切,结为生活的“伴侣”,成为文化时空的存储体,演绎着暖暖的乡愁。当下,山东创新性推出了“黄河大集”主题系列活动,品牌引领下,“线上+线下”相连、“文化+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将大集举在“头顶上”,为山东大集安上了飞高飞远的矫健翅膀。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记者 杨润勤

腊月二十三,雪中的济南奇冷。我来到济南南部山区的仲宫大集上,但见寒风刺骨挡不住赶集人,口罩遮不住欢愉的笑容,人们汇聚到了这里,项背相望,享受着浓浓年味里的欢乐。

边走边逛,眼见热热闹闹中有买有卖,冰凉的空气里溢满了食品诱人的香气,大红的春联,彩色的气球,花鸟虫鱼,年糕、黄面窝窝、炒栗子,红枣、柿饼、山鸡蛋、圣女果、豆腐、小米茶汤、春联、农家土鸡、自产小米……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稀罕山货,让人眼花缭乱。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与人们的欢笑声、爆米花出锅的砰砰声汇聚在一起,那么可人、动听。

音乐与噪音的区别在于好不好听、喜不喜欢,此时此刻,大集上的喧闹演变成最美妙动听的音乐,让人沉醉其中。

这“音乐”,一直在这里回响了千年。

百姓的“山珍”

仲宫大集起源于汉朝,兴于唐朝,每逢开市时,不光十里八村,远在青岛、泰安、莱芜等地的人也会来选购特产。这里是泰山北翼,交通发达;这里是终军的故里,历史文化深厚;这里有一方水土滋养出的好货,新鲜又便宜。所以,大集极富生命力,即便天灾人祸也没能阻挡住它的脚步,一直走到今天。农历一、三、六、八开市,春夏秋冬,风雨无阻。

一个茶汤摊前聚了不少人。卖茶汤的赵先生冻得眉毛上结霜,说起话来头头是道,茶汤不是茶,是“老济南”的名吃,以小米为主料炒制而成,像冲茶一般,沸水一冲即熟,所以叫茶汤。有人买茶汤,只见他把滚烫的水麻利地注入茶汤料进行冲调,接着用小木勺快速搅拌,茶汤糊化后变得浓稠,香味也一下激发出来了。然后撒上白糖、芝麻、花生碎、瓜子仁、青红丝、葡萄干等。买者说味儿又厚又醇又香。他自信地笑笑:“谁都知道茶汤的主料是小米,小米经过粉、磨、炒等多道工序制作,关键我们用的是南山里的金小米,浇的是山泉水,施的是有机肥,再加上山里‘土少石多出好谷’的条件,不光做茶汤,熬粥也是金黄色,还有一层柔滑的油皮呢。茶汤里的芝麻、花生也都是山里种的,当然味道不一样喽。”

展开全文

他一口一个“山里”,好像山里的食材都是山珍一般。

仲宫大集东行20公里的西营大集,往山里“扎”得更深,这个有600余年历史的集市,每逢农历四、九开市,虽然几次搬迁,但是人气十足。集市上以自产自销的蔬果禽类品种,牵动了周边村民和城里人。这里的地瓜干、年糕、山楂、石榴、花椒、豆腐等,让人迈不动脚。商贩们的吆喝声、顾客的还价声此起彼伏,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西营集上的豆腐最有名,“豆腐状元”姓李,说到豆腐制作口若悬河:首先做豆腐的黄豆得是山里产的,要把干黄豆浸泡一个晚上,加泉水用石磨磨成浆;用一块白布包吊起豆浆过滤,只取渗出的细浆水;浆水放入大锅里煮沸后点盐卤,一滴一滴,凭着自己的经验点,豆腐慢慢凝结成块;把豆腐碎块放进垫着大纱布的圆筐里,静静地过滤、挤压,让水慢慢地溢出。刚压好的豆腐冒着热气,细嫩爽滑,还带着豆子的清香味,吃一口真是过瘾。

就是一把山里的黄豆,在他们手里竟鼓捣出了赛过山珍的豆腐。

再往山里钻,从西营大集南行西折,沿着老柳线进入深山,九曲十八弯山路上风光绮丽,20公里后到达柳埠大集。深山里的柳埠大集农历二、七开市,这里的山货越发纯正,既有香甜的烤红薯和新鲜蔬果,也有热气腾腾的红枣年糕,还有现炸现做的芝麻馓子等当地特色美食,让人垂涎。

在柳埠大集上的山货里有种菌类,外形层层叠叠似菊,犹如天女散花,散发着浓郁的特殊香气。摊位上的一位老人热情地向瞧稀罕的人说,这叫天花菇,产在板栗树下,每年在八月中下旬出现一次,一棵树下只产一丛;采摘时不能用铁器,必须两手轻轻地从根部把它托起。这是保健养生的野生珍品,胜过人参燕窝。

对于百姓的餐桌而言,绿色的、天然的、纯正的、原汁原味的食材就是他们最珍贵的“山珍”。

在济南南部山区里,大集成串,农历五、十开市的李家塘大集,农历一、六开市的窝铺大集,农历四、九开市的高而大集,农历五、十开市的黄巢大集等等,每个集都有当地的“山珍”,香菇、竹荪、平菇、口蘑、松茸、栗子……

翻过济南和泰安的交界之处长城岭,来到泰安黄前水库。当地人说,他们的“山珍”是板栗炖公鸡。在黄前大集上购得板栗和公鸡,板栗质地细糯,口味甘甜;泰山红公鸡羽毛鲜艳,尾羽黑且闪有绿色的光泽,生长在山间板栗树林中。回家收拾妥当,炒鸡至微黄,入去皮板栗,两者在猛火、沸水中深度交融,其鲜香软糯的好滋味被激活了。食之,唇齿间特有的香气无以言表,回味无穷。

放眼山东,泰山、蒙山、鲁山、沂山、昆嵛山、大泽山、五莲山等,山山相连,山里清新的空气,遍地的山泉,会呼吸的沙土地滋润出千千万万种纯正的食材。食材挪个窝儿来到大集上,带着泥巴的菜,汁甜如蜜的果品,透着香气的五谷,顶着红冠子的鸡,憨态可掬的鸭鹅等等,又从大集上“飞”到老百姓的餐桌上,让人可以细品大自然的味道。

集与集,人与人,买与卖,说与笑,红红火火,如火如荼,心旷神怡,这是一幅幅多么温暖而又美妙的生动画卷。

海边“一口鲜”

清晨,归港的渔民将渔获急不可耐送上大集,短短几个小时后,大海馈赠的鲜香便在众多居民家中弥漫开来。“早上在海里,晚上在锅里”的“一口鲜”,让多少美食逊色。

青岛的李村大集,每逢农历二、七开市,这所百年大集,从1892年始建至今,一直是海边的一块“宝地”。进入腊月,大集上摩肩接踵,集市物品琳琅满目,大到几十万元的轿车,小到针头线脑碗筷杯勺,应有尽有。数万人来到大集上,比肩继踵,气氛火爆,一派喜庆繁忙景象。

最为称道的还是这里的海鲜市场,一年四季都有活蹦乱跳的海鲜,沙子口的蛎虾、红岛的蛤蜊、王哥庄的八带,还有刀鱼、鲅鱼、鱿鱼、鲳鱼等海产品百余种。许多外地人为尝到“一口鲜”美味,往往从市场上买一堆海货到集边的小店加工,边吃边品。济南市民张立勇专程驱车来到大集上,买了鱼虾到一家小店加工,加吃边评:“蛎虾吃起来比牛羊肉还香;卤水虾口感Q弹;老虎虾不光没有腥味,反而有一种淡淡的甘甜味道,不愧是‘虾中之王’;刀鱼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美哉乐哉。

青岛的沙子口大集上更是海味儿十足,每到农历五、十开集,这里的空气都弥漫着浓浓的海鲜味儿。不管是鱼、虾,还是鲍鱼、海参,干货、鲜货应有尽有,市民可以一站购齐“海鲜大餐”。快过年了,海货的销量陡增。

腊月的一天,天还不亮,渔民毕吉峰已经在大集上摆好了摊位。今天他准备出售20多种3000多斤海鲜,有虾、鲍鱼、笔管鱼、黄花鱼、头鱼等。下午4点,他的海产品销售一空,便高兴地在集上购置其他年货。原来,除了海产品之外,这里还有服装、鞋帽、布匹、肉类、粮食、家居用品、瓜果蔬菜,当地人称这里是“最全年货置办地”。

此时,250公里之外、农历二、七开市的威海张村大集上热闹非凡,汇集了热腾,清甜,新鲜,活泼的元素。当然,长长的大集上也是海味儿十足,手掌大的海参,挂满黄的虾怪,乳山牡蛎更是抢手货。摊主李先生打开一只牡蛎,满满的肉。他还告诉购者秘诀,肚子越大,空间有肉,肚子越小的,空间肉就少;回到家像蒸馒头那么蒸,锅冒汽两到三分钟就好。这下气氛更加活跃,这个要5斤,那个要10斤,有的为过足“牡蛎瘾”干脆买了半麻袋。李先生说,不用担心,只要把麻袋口扎紧再压上一块大石头,大冷天放在窗外一个周,牡蛎也是活的。

威海人过年离不开的还有花饽饽,“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是中国北方传统年俗,威海的蒸馒头即蒸饽饽,已传承300多年。伴随着各种蕴含着美好寓意的花饽饽出锅,浓浓的年味儿也随之而来,人们祈愿新的一年日子蒸蒸日上。

文登的天福山大集上花饽饽成排成列,煞是好看。不光有大枣饽饽,还有面鱼、元宝、葫芦、虎头等,大枣饽饽是“早”的谐音,寓意早早发财,面鱼则取“余”的谐音,有年年有余之意,元宝、葫芦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吉祥如意。

在烟台一说起大集,人们脱口而出的是福山大集,这个有着500年历史的大集每逢农历三、六、九开集,每集总是人山人海。眼下的大集上,年货林林总总,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五颜六色的气球、炸至金黄的面鱼、香酥可口的肉脂渣、刚出炉的瓜子花生,还有摆得整整齐齐的锅碗瓢盆,以及香气浓郁的现磨花生芝麻酱、老农自家种的瓜果蔬菜、颜色鲜亮的新衣新鞋等。当然,“主角”还是海鲜,海参、海米、干蛤蜊肉、扇贝柱等。对烟台人而言,好像闻着淡淡的海味儿才叫过年。

口味“蛮刁”的烟台人知道,扇贝柱,无论是包饺子、做汤都非常鲜美,尤其是它的口感软嫩,很适合给家中的老人孩子吃。而鲜活的八爪鱼根据爪子的大小,又分为八带、长蛸等,最普遍的吃法是用盐水煮熟后,用大葱凉拌,过年期间无论是自家吃,还是待客,都是必上的一道“看家菜”。

烟台人过年,总忘不了贴一幅剪纸画,所以,烟台的大集上都会有剪纸的身影。烟台剪纸历史悠久,样式品类丰富,窗裙、窗心、染色剪纸、文人剪纸等,以画面精美,线条流畅而著称。表现手法多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