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韩愈?韩愈是怎样死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韩愈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内郡河阳县(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曾两任吏部侍郎,故世称韩吏部。逝后谥号“文”,故世称韩文公,他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散文作家。

韩愈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有着浓厚儒学和文学传统的中小地主家庭,祖、父辈均为清正廉洁的中下级官吏。父亲韩仲卿,曾任武昌令,极有政绩;长兄韩会,既是政治的热衷者,又是文学的爱好者。韩愈三岁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人。韩愈刻苦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新唐书·韩愈传》)贞元八年中进士,又连续三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但是均名落孙山。他先后出任汴州观察推官、徐州节度推官、国子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因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忤权贵而被贬为阳山(今广东连县) 令。后又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博士、都官员外郎、职方员外郎、中书舍人知制诰等职。元和十二年,任行军司马,随裴度讨淮西藩镇吴元济,因战功而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因上《论佛骨表》反宪宗佞佛,几乎被杀,经众人营救而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任袁州刺史、国子监祭酒等职。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转为兵部侍郎。长庆二年,又以朝廷特使身份赴镇州(今河北正定),宣抚叛乱的藩镇王庭湊,不辱使命而归,颇受穆宗青睐,转任吏部侍郎。后又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长庆四年,以病辞官,不久病逝。

韩愈一生热衷于从政为官,力图改变当时“有君无臣”的政局。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又杂取各家,怀“忧天下之心”,积极干预时政,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坚决排斥佛教、老庄学说,力主广开才路、选拔忧国忘家的骨鲠之臣,他关心百姓疾苦,指斥时弊,为唐王朝的中兴建言献策。韩愈特立独行,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干别人不敢干的事,并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韩愈一生积极从政,又毕生致力于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在韩愈面前,摆着两份散文遗产:一是秦汉式的古文,二是六朝以来的骈文。韩愈毫不犹豫地继承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坚决反对骈文。他是杰出的文学活动家,为古文运动组织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顶住重重压力和阻力,领导古文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他是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不但提出了“古文”这一文体概念,而且为古文运动提出了一整套理论,诸如文以明道,文从字顺,词必己出,气盛言宜,不平则鸣,以及文体、文风方面的一系列主张,为整个古文运动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并奠定了此后散文发展的理论基础。他一生勤于著述,写下了堪称典范的新体古文,为后人留下的三百多篇文章及《顺宗实录》等著述。他首先致力于文体的改革,把以散体古文取代骈文作为文体改革的根本目标。韩愈之前的散文家没有一个人像韩愈这样文兼众体:碑志、祭文、书启、赠序、杂著杂议、疏奏表状、传记、辞赋、小说、寓言,应有尽有,成为各种文体集大成的作家。

韩愈的文章不仅众体兼备,众体兼擅,更可贵的是他对各种文体都敢于不拘成规,大胆突破传统写法,独辟蹊径。他的政论文很少长篇大论,多为杂著杂议,形式灵活,切于实用不仅内容丰富,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而且体裁多种,不拘一格,手法多样,熔理论性、形象性和抒情性于一炉,更富文学色彩。其碑志文一变前人“铺排郡望、藻饰官阶”的旧套,克服了虚假及千人一面的程式化弊端,做到篇篇不同,一人一副面孔,成为后世碑志文之楷模。他的赠人序,也突破了前人寒暄客套的旧习,极大地开拓了这一古老文体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意到笔随,极尽文章变化之能事,被后人称为“绝技”。此外,其书信、记、传及各体文章均有大胆的开拓和创新,故明人茅坤在《八大家文钞总序》中说:“其所著书、论、序、记、碑铭、颂、辨诸什,故多所独开门户”。

韩愈其文气盛情真,深于立意,巧于构思,长于描绘,工于造语,穷情尽变,形成了闳中肆外的总体风格,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实用性和文学性。韩愈的新体古文,不同于先秦盛汉之文,也不同于六朝的骈体文。从总的倾向上看,韩文表现出了一种“著述”和“篇什”合流、各种文体互相融合的风格,使各种文体都向实用方向发展,增强其应用文功能。韩愈的散文实现了文体大解放,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韩愈主盟中唐文坛,奠定为一代文宗,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后人仰之为“泰山北斗”,誉之为“时帅”“文章盟主”。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并称杜诗韩文为“集大成者”。欧阳修称其文“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今天,更有人尊之为“文圣”。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成就最高的散文大家,他的文学理论、文学活动、典范作品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至今仍然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文学财富。他的作品,是典型的既集前人之大成,又给予后世无穷的影响,无论是为人为文,韩愈都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韩愈是怎样死的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公元768~824年)自称“昌黎韩愈“,人称“韩昌黎“。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一个基层仕宦家庭,其父曾做过县令。他自小立志发奋读书,以图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到十七、八岁时,其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功底。他从十九岁开始,连续四次考进士不中,直到二十五岁时才考中,但不受官府任用。接着,他又参加史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连考三次均未成功。随后,他离开长安另谋出路。二十九岁时在汴州(今开封)由宣武节度使董晋的举荐,当了“推官“,负责刑事方面的事务,自此进入官场。不久,董晋病逝,汴州发生兵乱,他转到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仍担旧职。这种幕府生活使他无法施展才能,一年后,他辞离张府,到洛阳乡下隐居,在那里读书写作。此间,他曾两次去长安等候朝庭调选。贞元十八年(公元8O2年)春,他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从事教学,此时他三十六岁。他从二十九岁到三十六岁,在政治、学术思想和文学上的见解渐趋成熟,所写的宣传儒学复兴运动和古文运动的文章,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影响也愈扩大。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此时正逢关中大旱民饥,他上书朝庭,请求宽免人民徭赋,受到奸党的污陷排挤,被贬为阳山(今广东西北部)县令。不久又被派往江陵(在今湖北),做法曹参军,掌管刑狱,督捕盗贼。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奉调长安,先后任国子监博士、东都都官员外郎(属刑部,掌管全国地图、军备等事务)、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掌管国史编写工作)、考功郎中知制诰(属吏部,代皇帝撰写制词)等职务,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晋升为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元和十四年(公元8|9年)因上书劝阻迎佛骨进宮,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判死刑,幸亏裴度为其求情,才改贬为潮州(今广东)剌史。稍后,又调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剌史。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调回长安任国子监祭酒(全国最高学府总管),这是他第四次进入国子监。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公元821年),镇州(今河北正定)发生兵变,他奉命前往宣抚,使局势转危为安,因功升为吏部侍郎(仅次于宰相),人称“韩吏部“。公元824年,韩愈因积劳成疾,在长安城南病逝,享年五十七岁。死后谧号“文“,世称韩文公。

春游曲,韩愈,简要赏析诗的后面两句

春日里花园漫步,百花齐放一片姹紫嫣红,鲜花的颜色有深有浅相互映衬。

园中一片池塘绿波荡漾,疏影横斜,百花的影子与春水相互映衬。本诗后两句充分调动视觉感官,将百花的姹紫嫣红与春水的绿波荡漾相映衬,描绘出一片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再次点题,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