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一普通乞丐,行乞三十八年建三处义学,载入正史的唯一一
发布时间: 2023-07-11

清朝末年,在山东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出生了一个载入正史史册的乞丐,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训。

武训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七,本名叫武七,武训是清政府为了纪念和表彰他的功绩,替他所改的名字。武训从小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学,因此决定通过行乞的方式,创办义学。

1859年,武训开始到各地去行乞集资,他头发脏乱,面目污黑,烂衣遮体,但却很快乐,一边走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四处乞讨。武训白天乞讨,晚上还纺线绩麻,农忙时还经常给富人打短工,为人做媒红,当信史,以获谢礼和佣钱。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存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在他49岁时,武训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这在当时来说已经非常可观了。这时他觉得时机已经来临,决定创建义学。

展开全文

1888年,武训花费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这一年,距离他开始乞讨,已经30年。1890年,武训与寺院合作,兴办第二所义学,1896年,武训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3000吊办起第三所义学。

武训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武训逝世后,清廷将其业绩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