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吗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吗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意思是:明知很难做的事,却还要努力去做。这反映出孔子的孜孜不倦地执着,锲而不舍地追求。

孔子的这种精神,是一种自我挑战。想做一件事,确实很难,没有成功的把握。到底可不可为,还得通过自己的拼搏和实践,来检验和证实自己。即使没有成功,但毕竟努力过,对自己也是一种磨练。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遇到困难只管放弃,不能坚持到底,这样的人难成大业。一个男人丈夫,就必须自强不息,知难而上。尽管努力不一定成功,也许下一次成功,但是不努力永远都不会成功的。

这是一种不服天命的精神。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继续坚持下去,这是非常不易而又难能可贵。就象愚公移山,九十多岁的老者,带着他的子子孙孙,每天挖山不止。而已是天命之年的孔子,明知道“克己复礼”任重道远,继续周游列国,仍然初心不改。正是这一方面,突出了儒家积极入世而乐观向上的精神。

这是一种强烈使命感的精神。孔子不因为能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认为如果应该去做,就必须坚决去做。他的晚年难以完成四书五经的著书立说,但是他带着他的弟子搜集,整理,编写各种史料,为传承和弘扬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尽其他的历史使命。虽然四书五经都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完成,但是这些儒家的经典,大部份都是孔子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他最大的政治抱负,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实现天下为公。尽管两千多年来,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但是我坚信:至圣先师的愿望能够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孔子“知命”,为何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野狐试答

题主好,感谢你提出这样优质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得起你的提问。题主觉得孔子既然“知命”这和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有点矛盾,不合乎常理吧?

按照“知”和“行”的关系可以把人分为三种。

第一种人可叫做识时务者,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形势、时局、外界条件等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们知道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哪些事什么时候可为,什么时候不可为。我们把这些人称为聪明人,识时务者。

第二种人就是不识时务者,他们对自己、外界条件、机会、形势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适合自己做。他们不会思考,跟风、盲从是他们的突出特点,这种人占大多数。

第三种人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就是孔子这样的人,他们少之又少。这种人有自己的信仰,有大理想,他们对当时的环境、形势、条件非常清楚,也知道在当下,自己的努力不可能实现理想,但他们仍要坚持不懈地为理想奋斗。

“知命”在孔子包括两点内容:一个是“道之不行已知矣……”;一个是“……天之将丧斯文,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天之未丧斯文,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认为他是上天安排的传播礼乐文化的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但他也清楚地看到此事在当世是行不通的。孔子要做的事情是要为“万世开太平”,虽然,他改变不了眼前的乱世,他知道,乱世终究要结束,社会需要秩序,需要稳定,太平盛世必会到来,大同社会终将实现。他深知自己所为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他坚持奋斗。

有人说孟子好辩论,孟子就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如欲平定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公孙丑下》)孟子讲:五百年必有圣人出。圣人就是那种一肩担尽天下忧的人,是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们“为”在当代,功在千秋,孔、孟就是这样的人。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讲:伐魏,固知我弱敌强,事不可成;不伐魏,坐以待毙,王业亦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伐魏。虽不足以成事,但足以成仁。诸葛亮为之鞠躬尽瘁,所以后世多以圣人许之。

可悲可叹的是这些人常不被时人理解,甚至后世也多有微词,惟其如此才是圣人。

如何理解孔子论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儒家为学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处世的宗旨是。无为,不争,顺应天道,无为而治。两者的理想都是要建立一个。和谐,公平,幸福的大同社会!只是采取的手段不同罢了!儒家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道家更注重自然规律。所以,儒家思想是积极向上的。道家思想是比较消极的。儒家思想,容易使人陷入功利的泥潭,不能自拔。道家思想。容易让人知难而退,听天由命。所以我认为。少壮时,应该秉持儒家思想。老弱时,应该怀有道家思想。

为什么有人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大概都有那种

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还有那

决一死战的冒险心态。

历史上有哪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下场比较悲惨人物啊

关键词:历史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下场悲惨的人物。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由的想起了日本军国主义时期,被吹嘘为日本海军最强“大脑”、有着“帝国海军之花”之称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十七岁时便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日本赫赫有名的江田岛海军学校,以总成绩第七名毕业。身高只有1米59的“矮紧矬”山本,在二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以自己的坚韧、狡猾、敏捷的作战特点,给美国海军造成了巨大损失,一时风光无限。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在欧亚大地。日本由于发动了侵华战争,侵害了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美国加大了对日本的石油、钢铁、橡胶等战略物资的禁运。同时侵华日军也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中损失惨重,开战之初日本军方疯狂叫嚣三个月里灭亡中国的愚梦化为了泡影,日军被死死拖在中国战场不能自拔,战争损耗巨大,国内经济不堪重负。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成功,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经历了“北上”诺门坎战役失败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试图“南下”进攻由美英主导的东南亚地区,攫取更多战争利益。

1940年9月,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签署轴心国协议,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由此开始了对日本的全面物资禁运。日本朝野上下与美国开战的舆论甚嚣尘上,战争一触即发。

做为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因为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二年,并在几年后又担任日本驻美大使馆海军武官。长达五年的留美经历,让山本对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叹为不止。他曾经感叹的对身边人说:“底特律一条街的汽车都比整个东京城多。”因而对日美巨大的经济差距有着清醒的识识,所以山本本人最初在朝野中,是坚决反对日本与美国开战的反对派。

但利令智昏的日本军国政府,还是决定对美国开战。身为军人的山本五十六明知不可为,但军令在身,不得不去执行。

在对美作战的准备时期,赌性十足的山本制定出了偷袭美国珍珠港的作战计划,企图在第一时间给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以致命打击,摧毁美国人的作战意志,逼迫美国与日本讲和,名正言顺的占领东南亚地区,攫取那里丰富的石油资源,为日后整个占领全亚州做准备。

1941年12月7日,山本五十六亲自指挥了偷袭珍珠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