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曾国藩身上学到哪些精神?曾国藩的原配欧阳氏,为何被称为“七七八八”一品夫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你从曾国藩身上学到哪些精神

上官敏学举手回答?

个人非常喜欢曾国藩?

首先,看看曾国藩的个人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那么我们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哪些呢?

1.“诚”、“善”和“孝”

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国藩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国藩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国藩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地帮忙家人和亲朋好友。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依然感到很迷茫,很困惑。

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国藩一样的亲情和友情和一颗至诚至善之心。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和渴望得到的东西。

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也许每个人的心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

2.重视教育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我国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他特别注重自我修养和家庭教育,他的修身齐家思想,深刻体现出了他的行事规范和行为准则。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

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

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3.为官之德

官德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国藩不仅于此有理论高度上的认识,亦有实践方法的体会,对于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所表现出来的勤廉、爱民、做人识人诸内容即是晚清官德思想正面的主要代表。

大家认为呢?

欢迎留言交流~

???

曾国藩的原配欧阳氏,为何被称为“七七八八”一品夫人

咱们来说说,曾国藩“闪婚”的事情吧。

(曾国藩)

曾国藩早年在衡阳求学读书,老师是当地非常有名的秀才欧阳凝祉。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也是个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人,他自己也考中了秀才。

欧阳凝祉觉得曾国藩这个小伙子很聪明,也很勤奋。再加上和曾麟书同为秀才,两家的关系越来越好。后来,欧阳凝祉就想着,给曾国藩说一门亲事吧。

欧阳凝祉看中的,是衡州的大户王家,人家一看是欧阳凝祉极力推荐的,也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结果,王家人一打听,曾国藩家也不是什么豪门大户,似乎有点“门不当户不对”,于是王家决定悔婚。但是,他们又碍于面子,一直没有明说。等到了迎亲那天,曾家高朋满座,王家才说明不想结婚了。

这就太没面子了……欧阳凝祉也觉得脸上无光,于是找到曾麟书说:“我有一个女儿,年方十八,只是长相平平,你们要是不嫌弃,就娶我家闺女吧。”

曾麟书自然知道欧阳凝祉的女儿欧阳氏,平时也是知书达理,大家闺秀,于是欣然答应了。


就这么,曾国藩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和欧阳氏“闪婚”了。

欧阳氏嫁到曾家之后,果然是非常贤惠,勤俭持家,侍奉老人,照顾弟妹,把家里收拾的井然有序。很快,欧阳氏就成了街坊邻居口中的“模范媳妇”。

(曾纪泽)

之后,曾国藩了事业打拼,和欧阳氏聚少离多,家里全靠这个夫人操持着。直到1840年,欧阳氏才带着儿子曾纪泽,到京城和曾国藩团聚。曾家子女家教很好,也和欧阳氏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的时候,慈禧特意召见了他。

慈禧就问曾国藩:“汝夫人在家做何事?”

曾国藩回到:“臣之夫人在家七七八八。”

慈禧听不懂这个“七七八八”的意思,曾国藩赶紧解释说,“七七八八”的意思就是家里的大事小事,欧阳氏都要管,都要照料。

这事儿传出去之后,欧阳氏就有了“七七八八”夫人的称号。后来欧阳氏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一品侯夫人,也就有了“七七八八”一品夫人的说法。


“闪婚”娶了个好媳妇,也是曾国藩命好。在他打拼事业的时候,欧阳氏能勤俭持家,上下和睦,并且始终关系子女的教育,也确实让曾家后代个个出类拔萃。

(曾纪鸿)

比如曾纪泽,成为了驻英法大臣,兼驻俄大臣,在1879年和俄国的谈判中,据理力争,收回了伊犁南境的5万平方公里领土,算是颇有成就。曾纪泽的儿子也是精通多门语言,成为清政府驻韩国、德国大使。

三子曾纪鸿虽然没有进入仕途,但是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其后代也在各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曾国藩的功过是非暂且不论,只说他和欧阳氏对儿子的教育,在那个时代,确实做得很不错。

有关曾国藩的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 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 团练。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 号“湘勇”(通称湘军)。

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 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 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 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

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

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 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1861年9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 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 巡抚。

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 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10月,湘军与李 秀成等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