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是由全能教演变出来的(义和团运动具备农民起义的特征吗与白莲教有无瓜葛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义和团运动具备农民起义的特征吗与白莲教有无瓜葛

义和团算比较特殊的农民起义,它和白莲教之间处于一种敌对、但是又相互有影响的奇怪状态下。

农民起义一般是指农民起来反抗现有的秩序或建制,从这点来说,义和团可以算农民起义。不过和传统的农民起义不同,他们反对的不是官府,而是逐步深入中国的西方势力,所以是比较特殊的农民起义。

而义和团和白莲教之间的关系很奇特,有些人认为义和团的前身义和拳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这个说法并不正确。义和拳是河北、山东的一种练拳习武组织,因为清朝时期对于学习拳棒加以禁止,所以义和拳也有一定的秘密结社性质,但是它的主旨不过是为了“借此防夜”练习武艺保护乡邻,官府禁止也只是怕他们“学习滋事”,和查禁白莲教这种经常造反的教门的态度也有所区别。

而在1813年白莲教分支八卦教起义前,还曾经打算抓了两个义和拳的拳勇杀了祭旗,显然双方之间没有什么渊源。所以当时一些地方官员因为义和拳和八卦教之间“势同仇火”,所以曾经出具告示,招募义和拳的拳勇一起对付八卦教。

到义和团时,义和团以佛为本,“参合佛法,拟定团规”,义和团的基础思想是“承天命,奉佛法”,颂扬释迦,这和白莲教推崇弥勒或弥陀,反对释迦的思想不符。义和团运动时,也是将白莲教和洋教并列加以打击,《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里有记载义和团曾经抓获78名白莲教教徒,押送衙门以后处死,所以义和团并非白莲教的分支,反而彼此敌视。

但是两者之间也有一定联系,因为拳会虽然被禁止,但是不是官府的严厉打击对象,所以白莲教也有利用拳会做掩护进行活动的。比如山东寿张县白莲教的分支清水教首领王伦,就曾经以拳会名义召集信众练武,为起义做准备。这样长期下来,有些教徒就和义和拳有了联系。

而在义和团运动兴起以后,原本各地自主练拳的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形式,所以也有意无意的接纳了一些白莲教的因素,比如以八卦区分组织的形式就是从八卦教中习得。所以双方又处于一种互相学习、渗透的状态。

白莲教在近代是怎么消失的

白莲教是唐宋时期发端,盛行于元明,终结于清代的地下社团。

白莲教,起源于唐代的佛教净土宗。宋代开始走向平民阶层,形成半僧半俗社团。南宋因官方镇压而转入地下,逐步与摩尼教(明教)等互相渗透,教义混合。元代初期,白莲教曾经得到政权表彰,但不久就因势力扩张太快被禁止,因此白莲教开始对蒙元采取敌对态度。元末,徐寿辉天完政权等白莲教势力对反抗蒙元暴政有极大作用。

明代开始,朱元璋强力镇压白莲教,再次转入地下,势力开始分散,互不统属,教义更是分化甚多,发生多起暴动。

清代白莲教再次分化。逐步成为底层百姓信奉的社团组织。乾隆末期,王聪儿率领20万信徒纵横川陕鄂豫四省,清政权与汉族地主武装历时9年才平定,耗军费2亿两,是清政权逐步走向衰落的标志性事件。此后,白莲教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求教关于清代白莲教与天理教的相关介绍

 清嘉庆初年的农民起义。最早参加者多为白莲教教徒。始爆发于川楚陕边境地区,后波及川、楚、陕、豫、甘等省,历时九载,是清代前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川楚陕三省边境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地带,历来为被迫离开土地的流民聚集之所。乾隆三十七、三十八年(1772、1773),川、楚两省饥民来此觅食者达数十万。加上来自河南、安徽、江西等省的流民,总数不下百万。该地土壤瘠薄,气候恶劣,流民除搭棚佃耕土地外,还需受雇于木厢厂、铁厂、纸厂,获取微薄工钱,方能生存。他们不仅受地主、厂主的剥削,还要受差役、讼棍的勒索,生活极为艰难。绝望中的流民便成了白莲教传播的对象。  白莲教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秘密宗教,崇奉“无生老母”与“弥勒佛”,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为八字真诀,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定寄托,对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力图摆脱现世的流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从者日众。  乾隆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土地。人口激增、耕地不足,导致粮价猛涨,饥民日众。加以封建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贪官污吏横行,人们不满和反抗情绪日增,白莲教的宣传也随之增加了反抗现实的内容。乾隆三十九年,教首樊明德在河南向教徒提出已到“末劫年”,将要“换乾坤,换世界”。稍后,刘松、刘之协、宋之清等在湖北、四川、安徽等地传教时,又提出“弥勒转世,当辅牛八”(牛八即朱字拆写,暗指明朝后裔),宣称“黄天将死,苍天将生”,入其教则可免一切水火刀兵灾厄。入教后,“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习教之人,“穿衣吃饭,不分尔我”,“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这种宣传既符合小生产者平均、平等和互济互助的要求,又满足了他们反抗求生的愿望。因此,到干隆末年,白莲教已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势力,并酝酿举行武装起义。  干隆六十年,湖北各地白莲教首,秘商在“辰年辰月辰日”(嘉庆元年三月初十)共同起事,让教徒制备刀把火药。白莲教的迅速发展和其反清内容,引起了清政府的严重不安,遂下令大规模搜捕白莲教徒。大批教首、教徒被捕遇害,地方官则以查拿邪教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给钱”,“不遂所欲,即诬以邪教治罪”。各地教首遂以“官逼民反”为口号,号召教徒奋起反抗。嘉庆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湖北宜都、枝江一带首领张正谟、聂杰人等因官府查拿紧急,被迫提前举义。长阳、来凤、当阳、竹山等县教徒接踵而起。三月初十,襄阳地区的教徒,在王聪儿、姚之富等率领下,按原定日期起义。各路起义军,互不相属,各自为战,所据山寨或县城,多被清军各个击破。唯有襄阳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的策略,力量迅速壮大,成为湖北起义军的主力。在湖北白莲教起义影响下,四川各地的白莲教徒也纷纷响应。九月,达州教首徐添德,东乡(今四川宣汉)教首王三槐、冷天禄等皆各率众起义。  二年初,襄阳起义军又开始了大规模流动作战,转战于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后分三股进入四川。清军只尾随其后,疲于奔命。七月,四川起义军被清军围困,襄阳起义军赶到解围,在东乡与四川起义军会师。各路起义军按青、黄、蓝、白分号,设立掌柜、元帅、先锋、总兵等职。然而,小生产者固有的分散性与保守性,使起义军并未真正联为一体,各股仍然各自为战,分散行动。  三年三月,襄阳起义军在湖北郧西被清军包围,首领王聪儿、姚之富跳崖牺牲,余部仍继续斗争。四川起义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但在嘉庆五年三月以前,起义军处于发展,壮大阶段。起义军因得到各地人民的支持,所到之处,“有屋舍以栖止,有衣食、火药以接济,有骡马刍草以夺骑更换”,且有各地教徒“为之向导负运”,多次重创清军,嘉庆五年四月四川江油马蹄冈战役以后,起义始转入低潮。人数从十几万减至几万人,许多重要将领相继牺牲。清政府以“坚壁清野”与“寨堡团练”之策,已逐渐推广并发挥作用。通过筑寨堡、并村落,令百姓移居其中,将民间粮秣给养充实其内,又训练丁壮,进行防守,从而切断了起义军同人民间的联系,使之无法得到粮草与兵源的补充,力量日渐枯竭。嘉庆六年下半年,起义军活动基本上只限于川楚陕边境地区,转战在万山老林之中,人数已不超过两万四千,而围剿的清军,则十倍于此。起义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斗,至九年九月,起义终告失败。  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