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白居易翻译赏析(白公咏史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白公咏史

苏轼在《志林》一书中说:“白居易曾经被王涯谗言陷害,贬斥为江州司马。甘露之变发生后,白居易写诗道:‘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情的人以为白居易是幸灾乐祸,他哪是看到别人遭殃而会幸灾乐祸的人呢?应该是悲悯之情吧。”我读白居易文集中有一篇《咏史》,里面注释说:九年十一月作。诗的内容是:“秦磨利刀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葅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是为甘露之变而作,可以看出白居易的悲悯之意了。

《咏史》里面,李斯、郦食其都是政治人物,不得善终。黄绮,黄指的是夏黄公,绮指的是绮里季,这俩都是秦末汉初“商山四皓”隐居组合中人,传说他们著作了《紫芝歌》,非常惬意。葅醢是古代酷刑,把人剁成肉酱。

白居易诗中的意思是,深处风暴中心的政治人物,虽然煊赫一时,但终究难逃被风暴撕碎的命运,而远离风暴虽然被边缘化但终究能够留存性命。福祸前途,终究不是天意,而在抉择。

容斋随笔·随笔卷一·白公咏史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葅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白居易的古诗《三年为刺史》与李商隐的古诗《咏史》的 诗意

  三年为刺史二首
  白居易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唯向郡城中,题诗十余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故事再生: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杭州做刺史三年,在任期间,
  他兴修水利,发动百姓筑垒湖堤,把西湖整治得山青水绿,同
  时对湖水进行合理的蓄放,大批农田受益,杭州百姓的生活渐渐
  富庶起来。皇帝知道了白居易的功绩,就把他调回长安(今西安)
  另有新的任用。白居易要离开杭州的消息传到百姓的耳朵里,大家
  心里很难过。他们打听好白居易离开的日子,纷纷提了酒壶,托了
  糕点,到西湖边来送别。百姓们在西湖边等,但是没有听到鸣锣喝
  道的声音,也没有看到抬着大箱小箱的行列。过了好一阵子,才见
  白居易骑着一匹马,从西湖西边的天竺山缓缓而来,随从抬着两片
  天竺石在后面跟随。百姓们拦住白居易,泣不成声地送别这位父母
  官远行。白居易一路走来,一路与百姓话别,心中十分感动。自己
  在杭州为官三年,坚守了清苦的生活,不肯收受贿赂而为杭州做出
  了一些实事。以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再看到这湖光山水了,临
  别之时,我只有前往西边的天竺山取来两片石头作为纪念。这石头
  在我心里价值千金,希望不会损坏我的清白吧?于是,他在马上吟
  咏道:“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
  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咏 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
  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遇南薰曲,
  终古苍梧哭翠华。
  咏 史
  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
  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
  钟山何处有龙蟠?
  提起李商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那使人迷离情醉的爱情诗篇。其实,诗人那些并不为人关注的咏史诗,也是一生爱国的诗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的巨擘。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就颇高。就内容而言,有政治诗、咏史诗、写景咏物诗和爱情诗几类。其中,咏史诗是诗人那璀璨诗卷中一颗尤为光彩夺目的明珠。
  李商隐的政治诗,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报效国家的志向;他的咏史诗则委婉而意蕴深长,表达了诗人对国与民的深切忧患,以及因报国无门诗人那深深的落寞和惆怅。在诗中他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委婉表达。这是诗人的无奈和苦心。
  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崇尚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扩大了中国咏史诗的表现容量。诗人以他深重的历史责任和艺术的执着追求,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咏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内涵,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的新路,思想性和艺术性臻于和谐,在中国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可以说确立了一个里程碑。
  李商隐的诗独具风格,在中国五千年的诗坛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透过他的咏史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领略到婉转幽曲的艺术特色。使人们加重了对诗人的尊重和喜爱。

白居易《咏史》赏析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词工整优美,情真意挚,为流传千古的佳作。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所送别的是一个出门远行的友人。送别的时间是仲春二月的一个晴和的日子。当送别来到郊野的时候,但见一片荒芳草萋萋,遍野碧绿。这正好触动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眼前景、离别情融为一体,写出了这首送别的诗篇。
  传说白居易十六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到最后一句才能见出诗人的本意。白居易一贯主张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有一些诗作巧妙使用隐喻的手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中有“送别”二字,可见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句句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表现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起句实赋草字,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野上,草木繁茂,年复一年,伴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枯荣往复。这两句平直抒写,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和枯败不断交易的自然规律。而以“离离”二字冠于句首,则给人造成一种春草繁茂的印象。《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离离”是用来描摹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景象。因此,“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二句的重点在“荣”,而不在“枯”。这就为下面的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埋下伏笔。此二句是此诗中的千古佳句,不仅展示了草木的顽强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勇抗争的精神。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两句渲染春草的茂盛、原野的阔大及春光的和煦。“古道”、“荒城”紧扣题中“ 古原”,以人世的兴衰与自然界的勃发的生命力作对照,以“侵”、接”二字刻绘春草蔓延、绿野天际的景象,传神写照,可谓善于体物。末句由草关合人事,远送王孙。王孙借指诗人的朋友。用春草之繁茂比喻别离之情,是古诗中的传统。《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江淹《别赋》中也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到白居易则极尽描绘春草繁盛之能事,而结句用“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把友人间无影无形的依依惜别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语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