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施琅将军,?施琅大将军里奈塔是怎么死
发布时间: 2023-07-06

如何看待施琅将军,

施琅(1621—1697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清初著名将领;由于投靠清廷统一台湾,亦有人称他为卖国贼。施琅出生于农民家庭,十七岁即作贼,曾随黄道周出关抗清。清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与施显到安平(今安海),跟随郑成功出兵南澳抗清,为成郑成功部下。施琅1651年在南澳下愿南下广东勤奋王。后又因为郑成功命他回厦门“未还其兵公”而产行不满情绪。经后施琅因醉酒杀亲兵曾德再触犯军法。被郑成功扣押。后来,施琅用计逃脱,不久,施琅背弃民族投降了满清,与郑成功对抗,甘当华夏罪人,先任满清同安副将,继任同安总兵,1662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郑经接替郑成功后,以匡复大明,光复华夏为己任,誓与满清建虏对抗到底。其长子郑克臧聪明能干,做事井井有条,从来没有过失,很受郑经的宠爱。郑经病逝后,冯锡范毒死郑克臧,立11岁的傀儡郑克爽为延平王,冯锡范专横,贪赃枉法,大失人心。1664年施琅建议,乘他率兵攻取金厦新胜,“进攻澎湖,直捣台湾”,使“四海归一,边民无患”。1667年,孔元章赴台招抚失败后,他即上《边患宜靖疏》,次年又写《尽陈所见疏》,强调“从来顺抚逆剿,大关国体”,不能容许郑经等人顽抗,盘踞台湾,而把五省边海地方划为界外,使“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必须速讨平台湾,以裁防兵,益广地方,增加赋税,俾“民生得宁,边疆永安”。他分析双方的力量,指出台湾“兵计不满二万之从,船兵大小不上二百号”,他们之所以能占据台湾,实赖汪洋大海为之禁锢。而福建“水师官兵共有一万有奇,经制陆师及投诚官兵为数不少”,只要从中挑选劲旅二万,足平台湾。他主张剿抚兼施,从速出兵征台,以免“养痈为患”。施琅这一主张,受到以鳌拜为首的中央保守势力的攻击,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万全”为借口,把他的建议压下来。施琅的议谏被束之高阁,甚至裁其水师之职,留京宿卫,长达13年,但他仍然矢志复台报仇,坚韧不拔。在京之日,他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日夜磨心熟筹”,以俟清廷起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月,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施琅终于在李光第等大臣的力荐下,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加太子少保衔。他回到厦门后,便“日以继夜,废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练兵,兼工制造器械,躬亲挑选整搠”,历时数月,使原来“全无头绪”的水师“船坚兵练,事事全备”。1683年6月14日,施琅督率军由铜山出发,很快攻克了郑氏集团在澎湖的守军刘国轩部,此后,施琅又一面加紧军事行动,一面对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施以招抚。在施琅大军压境之下,郑克塽茫然的说:"人心风鹤,守则有变;士卒疮痍,战则难料.还是应当请降,以免今后追悔莫及."郑克塽毕竟是聪明的,听从了刘国轩的劝告。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往迎接。施琅入台之后,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开辟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自称克台是为国为民尽职,对成功毫无怨仇。(原祭郑成功文:自同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今琅赖天子威灵,将帅之力,克有兹土,不辞灭国之诛,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之职分也。独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嫌,酿成大戾。琅与赐姓,剪为仇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则已。“祭毕,施琅哽不成声,热泪纵横。郑氏官兵和台湾百姓深受感动。赞扬施琅胸襟宽广,能以大局为重。冷静处理公义私怨的关系,远非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拟。以上几个方面显现施琅攻打台湾不为私仇,而是为统一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他一开始就坚决反对“迁界”。他说:“自古帝王致汉,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直到1683年他率兵占领台湾后再“请于朝”,沿海迁民才“悉复其业”。于是被弃的民田“渐次垦辟”,从福建到广东,沿海“禾麦”,“一望良畴”。人民无限感激施琅,都异口同声地说:“台湾未平,此皆界外荒区。平后,而荒烟野草复为绿畦黄茂,圮墙垣复为华堂雕桷。微将军平海,吾等无以安全于永久也。”施琅复台捷报抵京时,正值中秋佳节。康熙看到大明最后一块抵抗根据地终于沦陷了,喜不自胜,即解所御龙袍驰赐,亲制褒章嘉许,封施琅为靖海侯,世袭罔替,令其永镇福建水师,“锁钥天南”。康熙三十六(1697年),施琅卒于住所,葬在惠安黄塘虎窟口同声地说康熙加赠太子少傅,谥襄壮,命官3次谕祭,并于泉州府学前建祠祀之。其是,“两岛八闽皆顷德”,纷纷为之树碑扬誉。十九都有“靖海侯”坊,阳义辅立康熙制诗句“上将能宣力,南纪尽风流”,同安等地立“绩光铜柱”、“泽普南天”、“勋高大树”、“泽沛甘棠”等碑坊,表彰施琅的丰功伟绩。总而言之,作为一代名将,施

施琅大将军里奈塔是怎么死的

最近不知怎么了,满世界的“皇阿玛”、“格格”,最近又弄出了个大将军。对于这个大将军该怎么评价?首先要弄明白,这个大将军究竟是谁的大将军?中国给清人灭了,这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例如共和国取代民国)。山河还是那个山河,可是衣冠已变。皇上还是叫皇上,不过那是清人的皇上,不是你我这等贱民的皇上(注:有清一代,以满清人为一等国民,蒙藏次之,汉人是最末的四等贱民)。推而论之,施琅大将军是统治千万汉人和原属汉人万里河山的异族的大将军,而不是继承中华文明血脉的台湾明朝的大将军。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迷糊了。做一个假设,假如当初入关的不是满清,而是倭寇或是俄罗斯,再招募“施琅大将军”来攻打残存于台湾的明王朝,你又该如何来评价他呢?在当时,满清和日本、俄罗斯一样,都是外国、是异族。W国灭了中国,再派“施琅大将军”来“收复”中国台湾(W=满清或日本或俄罗斯),你说“施琅大将军”是汉人的民族英雄还是民族败类呢?总不能因为W=满清,“施琅大将军”就是民族英雄;W=日本,“施琅大将军”就变成了民族败类了吧!这算什么逻辑啊!又假设,日后日本再灭了中国,我们就该起汪精卫于地下,为其树碑立传,追封为“大将军”了吧?呜呼!以后若有外敌入侵,我们必须要有先见之明,如果能准确判断此外敌必能灭了中国,那我们不仅不能反抗,而且要调转枪口,消灭一切敢于反抗的顽固分子,以尽早完成国家的统一,造福于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啊!只可惜吾辈愚钝,若遇外敌入侵,必与之死战到底,就算死后背负骂名,也在所不辞了!呜呼哀哉!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你们的牌位要让给秦(木会)、施琅、汪精卫了,你们英灵在上,当知今日我为你们而痛哭!!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