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经常被提到要有"出处‘’,该如何理解才对?不常见的成语及解释和出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书法经常被提到要有"出处‘’,该如何理解才对

谈出处是一种证明!

证明书写的人不是野路子出身,证明评论人有书法见识!

学书法都需要从古人学起,几千年的书法积累为书法人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瑰宝,为什么不学呢?

或许你很自负,你认为你是天造地设的奇才,可是书法从来都没有过这样的奇才!

所以,你的书法需要表露你的渊源,读书法的人也需要审出你的渊源,看不出渊源的书法真的难以让人承认。

谈出处是书法的一种好迹象,好传统,有利于书法本质的回归,也有利于书法以后的发扬光大!

但是,我也反对一味地谈出处,对于普通的书法人来说谈出处是能表明你书法的见识,对于高端一点的人谈一谈出处也无可厚非,可是,作为站在这个时代的顶尖人物谈出处就有点寒酸了!因为书法不是只有出处,她还有更多的艺术性需要谈,需要推广,比如书法的审美,比如高端的笔法,(看不到几个人谈提按)比如审美的发展方向,即使是模糊的趋向也好!

评论书法不是出处与浮华的赞美词,应该具体到提按那里不过关,连与断哪里处理的不好,章法与墨法有什么样的建议等等,这样才有利于更多的书法人更深入地了解书法,也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大面积推广!

不常见的成语及解释和出处

不常见的成语有:

1、息黥补劓

【拼音】:xī qíng bǔ yì

【解释】:指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后用以喻改过自新。

【出处】:《庄子·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2、暴虎冯河

【解释】: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3、韦编三绝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4、钩深致远

【解释】致:招致。探取深处的,使远处的到来。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

【出处】《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5、袒裼裸裎

【解释】:袒裼:露臂;裸裎:露体。指脱衣露体,没有礼貌。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岸谷之变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岸谷之变,读作 àn gǔ zhī bià。

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出自】《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毛传:“言易位也。”郑玄笺:“易位者,君子居下小人处上之谓也。”

《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场中,蒙曼老师提到“黄狗”有出处吗

蒙曼老师的原话是:“青鸟是古代著名的使者,与古代的鸿雁、鲤鱼、黄狗都是一样的。”青鸟,蒙曼老师解释过了,是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鸿雁传书,出自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鲤鱼,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就有记载:“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人往往把书信称为“鱼书”。也有古人常将书信结成双鲤形或将书信夹在鲤鱼形的木板中寄出,所以双鲤鱼成了书信的代称。

“黄狗”作为信使,是出自《黄耳传书》的典故。

晋之陆机,畜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久无家信,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不息。家人见书,又反书陆机。犬即上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

历史上真正将“狗”作为文学描述的主角,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中,保存有大量的与狗相关的怪异故事,最为著名的当属《述异记》中的《黄耳》这一篇。通篇虽然字数不多,但对“黄耳”的形态刻画的栩栩如生,并将“黄耳”通人性的特点着重描述。此篇小说中对“黄耳”的描述显然为艺术创作,虚构的产物,但故事可信度高,流传甚广,甚至被后世收入史书《晋书·陆机传》,从那以后,黄耳传书便作为一个固定的典故保存下来,成为传递家书的象征。

不闻黄犬音,难传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孤身去国三千里,一日归必十二时。

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

不闻黄犬音,难传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孤身去国三千里,一日归必十二时。

张生离别莺莺后,感叹身边既无黄犬,又无梅花使,难以传递自己对莺莺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梅花使”指的是驿使或传递友情的信使,而“黄犬”指的就是黄耳传书中的“黄耳”。

作为信使的黄犬,还有苏轼的《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诗中那句:“寄食方将依白足,附书未免烦黄耳。“而苏轼的另一首诗《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关于黄犬的涉及,但意义却又不同。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节选: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而这里的“黄”就不是作为信使的“黄耳”了,而是黄色的猎犬。

秦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当他被腰斩之时,念念不忘的是一个叫上蔡的地方,他对儿子讲: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里的“黄犬”和“左牵黄”如出一辙,都是猎犬的意思,不过,“上蔡东门黄犬“成为后世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综上所述,蒙曼老师提到“黄狗”实为信使的象征,最早出自《黄耳传书》的典故,后世也有各种诗作有所涉及。在信息交流变得很方便的今天,我们仿佛能够想到,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有一只黄狗穿梭在时间和空间中,让他们变得不再寂寞。

马革裹尸是何意·出自于哪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意思是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想请求攻击的。男儿应当死在边野,以战场马革裹尸还葬罢了,怎么能躺在床上安心享受儿女侍奉呢?

马援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东汉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他亲自率领4万大军前往武陵讨伐,取得大胜。不久,因为天气炎热加之水土不服,许多士兵生病,马援也不幸染上了暑疫,一代名将病逝在军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