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义论》(《论儒、道、墨三家学说对中国侠文化及侠义精神的影响》)-飞
发布时间: 2023-07-06

侠是什么?何又为侠义?

根据汉朝的《说文解字》所解释,侠字的是有人字和夹字组成的,人字旁表明这是一种人的行为,夹则是一个大人挟带着两个小人,意思是有力量的人去帮助弱小的人。

其实侠义精神自古有之,从传说时代开始,盘古开天,女娲造凡,到有人类社会文明之时,便有善恶正邪之分,凡心中有爱,有正义,有善良的人可以为之付出行动,舍己为人便可以称之为“侠”,这便是侠义精神。

侠文化是中国独有的,侠义精神以及所精神内涵,对于每一个深受中国文化的人来说,都代表着非凡的意义,都会由衷的敬佩,发自内心认同,的其实侠文化的形成,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文化悠久而浓厚,中国文化一个重要时期就是在春秋战国,那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其中儒、道、墨三家学说,是中国文化最重要也是最深入的,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肯定会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文化和侠客的基本形象。

儒的影响在于提供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伦理价值体系,建构了游侠的观念体系。

道则是在亚文化社会生活态度上,提供了侠的文化基因,建构了侠的内在体系。

墨则是在体制层面上,对中国侠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构了侠的精神体系。

三个体系构成了,完整的侠的社会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整个侠文化。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德”,道家的主要思想是“自然”,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兼爱”。

儒、道、墨三家学说作为侠文化精神上和行为上的依托,可以共同代表仁、智、勇”三种品质,三家所形成理想侠客人格就应该是,“奉天行道,善德仁勇,守德仗义,礼智忠信”。正所谓“仁者无敌”、“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儒家之侠:

自古至今,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支柱与核心。

在古代社会中作为侠的人,多是会习武的,习武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实从远古我们的祖先,原始人所在的时候开始,那时人类为了生存而去寻找食物,没有食物就代表着一个族群的消亡。所以那时的人门就发明了各式各样工具和技能去狩猎,在不断的狩猎中就精进和发明了更多更好的狩猎技能。后来人们把那些狩猎的技能,用图画方式记载在岩石上,以让后世的人们去学习,这可算是是远古华夏习武的开始。到了后来有可能是远古华夏稻谷的发现,使食物足够的多;也有可能是身边资源的不断减少,使食物日渐匮乏;更有可能是人与人,部落与部落的冲突不断。以至于这种技能不再是用在人与野兽之间,而是用在了人与人之间,人类为了得到更多资源和跟大领土,导致各部落互相征伐。在炎黄时期华夏大地各个部族之间就战争不断,后来轩辕黄帝在涿鹿之战,后消灭了战神蚩尤好战的九黎族,进而统一了华夏使得天下太平。后有经历少昊、颛顼等几代,传至尧所在的时代,尧是一个仁德的人,治理天下,爱护百姓都非常用心。尧在老后自然非常看重,把领导者的位置交给一个仁德的人,经过多年考察之后禅让给同样拥有仁德的舜。在舜所领导的时代虽然能够百姓安家立业,但是因为河道的原因,使得很多地方大水频发导致生灵涂炭。所以就指派禹去治水,禹在治水之后,是得天下安宁,没有了水患,舜同样禅让给了禹,在禹死后领导者位置被有能力的儿子启所接替。 而启却建立了一个家天下夏朝,后来夏桀无道商汤伐之建立商朝,后又有纣王无道,周武王伐之建立西周。后传至周幽王因为烽火戏诸侯为始,周王室日渐衰落,使得西周分裂开来。到了春秋战国那个不仅仅是文化高度繁荣时代,而更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最动荡时代之一,华夏各地刀兵四起,战争杀伐不断。

一直有人类不断用武力去使用在战争和杀伐上,可是人们也要用武力去保护自身的安全及国家的安危,更要用武力去讨伐那些无道之人。所以不管上古先贤还是儒家思想,都认为习武者必须要有“德”,必须去用道德的思想去规范他们。周武王《剑铭》中说:“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

如果有人认为这“武”字 ,代表是武力、争斗,或则是战争什么的,那便是错了,而且大错特错。同样这个汉字“武” ,也是会意字,他是由止字和戈字所组成的,止字代表停止,戈字代表争斗,所以武字的意思便是停止争斗的意思。这便是我想说的,“助人为侠,止戈为武。”

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文化中核心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孔子开创儒家文化是由,先贤周公所著的《周礼》作为基础的,而周公便是,伐无道商纣,建立周朝的周武王的弟弟。所以从古至今仁德也一直被视为,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品质,同时也被儒家视为最重要的核心,以及推广和传承的主要思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明德于天下,想要天下人都拥有仁德的心,而明德于天下,正是那著名的三个字“平天下”。出自于《四书五经》中《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为之不懈奋斗的最高理想。

而儒家和儒家文化的起源,也确实是继承了,上古先贤和君王的思想,在现代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清华简》,也便是自埋入后到至今间两千年来从未示过人的古籍,可以充分作为佐证。其中有一篇名为《保训》,其中就记载了周文王临终的遗言,周文王临终前向他的儿子姬发,也便是将来的周武王,讲述起了尧、舜、禹的故事。讲到了他们生平事迹,从平民到君王经历,不管是平民或是君王,为人还是执政,都没有改变其内心的本质,为人勤奋、谦虚、友善、克己,执政勤政、爱民、恭俭、和善。所强调的他们的思想与观念也正是,仁德的思想,周文王继承了尧、舜、禹的思想与观念,并在临终前嘱咐周武王,继承其位之后,在其位谋其政,以仁政及中道思想治理国家。而其中所提及的中道思想也就是,后来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此记载便可证实儒家文化的起源。而在周武王伐商纣,建西周后,律以此道治国,其本身便怀有仁德之心。在其死后所继承其位的子嗣,年幼难以治理好天下,并且有人乘此举兵谋反,扰乱天下。其弟姬旦,也便是后来被尊为周公,也就是被儒家创始人孔子,视为至圣至明之人,以及其思想、观念与精神上的导师的周公。周公平息了叛乱的战火,并且帮助与辅助君王治理天下,不仅是孔子,同样也被后人视为治国的楷模,正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致力一生去为了,天下太平、国家富强与百姓安康而努力,并且更加进一步完善与巩固了,周朝思想、体制与观念,希望被后人更好的继承,去治理好国家,益国益民。后来孔子创建了儒家学派,周朝的思想、体制与观念大多被其所继承。

儒家继承了和传承了上古先贤和君王的思想的,而那些思想也正是中国古代王朝,一直传承的主要思想。而儒家不断适应不同时代需要,慢慢发展成为,以入仕为官辅佐君王,为主要行动方针,以君王统治天下为宗旨,因此也受到了君王和社会的一直推崇。因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科举制度,使得儒家在极其长时间以来鼎盛非凡,并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儒家是以使其君王以仁政及中道的思想治理天下,和教化天下万民,作为主要目标和工作。并且与时俱进,包容兼并和影响,社会各各不同的思想和人群,所传扬的也正是以仁德为思想的伦理道德体系,所以不仅对各各人群,也对侠文化及其精神有着深厚的影响。

仁,作为一种高尚的思想和品格,对于深受其影响的人来说,仁,就犹如融进了血脉之中,对凡事皆有颗仁德之心,亦不会被旁物所动摇,也便有仁者无敌于天下观念。儒家不仅讲仁,而且讲义,重义轻利,对义理观念很高,受到其深远影响的人,对于自己所认同的事情,亦会奋不顾身,毅然决然,有种大无畏的精神。儒家思想讲仁讲义,在儒家两位至圣先师及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明析与推扬下,影响了很多人,对于深受其影响的人,使其无论面对什么,皆能仁义当先,仁义之道冥冥在心,大可杀生成仁,赴汤取义。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此间之道,儒与侠二者,可谓是心心相惜。

儒侠二者,对于很多事情态度上,彼此之间,能够意志相投,但是同样在很多事情上,越来越不可苟同。儒家从起源到发展,支流诸多,经历不同时期,成为以入仕为官为主要方针的儒家为主流。而儒家之所以受到历朝历代,君王的一直推崇,也因其关于政治的方面,其中很多是以站在君王的角度,并且有利于君王统治,所以儒家虽为是以辅导君王以仁政治理天下,但亦有向世人传达忠君之念。古代社会不断发展,但皆以君王为最高统治者,以中央集权的统治为国家核心,并且有着很森严的等级制度,若君王贤明则百姓安康,若君王昏暗则万民遭殃,如此便同于以一人之因,决天下安亡。如此在皇权这最高权力之下,亦有诸多被赋予权力的人,如各般,大如皇族贵胄、王侯将相、分疆大吏;小如州县郡衙,各级官员,倘若他们斌公执法、克己为国,便为之大幸,受百姓敬仰;如若不然,反之还祸国殃民,必为大患,受诸民痛恨,这也亦是所有人类古代社会亦有的一种状态。而侠,以行侠仗义、帮助弱小、除暴安良为己任,当然会对那些,只知道欺压百姓和祸国殃民,的王族贵胄与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厌恶之至,自然也对所谓的皇权礼法,以及由它衍生出来的等级制度相当蔑视。侠,心中向往正义、善良、自由,亦是向往一个和平安康与自由平等的世界。

道家之侠:

道家思想体系的源流,应是历史上最悠久和古老的,仿佛就像是生于伊始之间,如亘古便有。道家在其后历史发展的时光里,看似早已荡然无存,实则不然,道家的思想与传人,依然尚存,他们云淡风轻,或隐于这世间当中潜心悟道,或默默在其中影响并帮助匡扶着,人世间的盛泰康平与局势安危,却不贪名图利,与世间众人同处一个世界,却像是非彼一世,正所谓即,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