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69》:不同文明的第一次相
发布时间: 2023-07-11

BBC纪录片《文明》第6集的标题是“初次邂逅”。

初始,地球上的各个文明是隔绝的,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蚂蚁国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国存在。

周边无人,拔剑自然神。

上千年的我行我素,闷头打怪、闯关、升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幸与不幸,都“没有意义,无所谓方向,不想怎样”(王菲语),各自消化着各自的哀愁、煎熬、满足与盲目的优越感。

率先破圈的是15世纪的一帮好奇的葡萄牙人,他们来到非洲尼日利亚的贝宁城。

这就是两个文明第一次相遇的打开方式。

这就是那段被忘却的文明史。它发生在征服、掠夺与杀戮的帝国史之前。

展开全文

1.

非洲尼日利亚贝宁城的统治者是奥巴部落,传承39代。

其王室的事情,以及贝宁文明的大事件都在被发现的青铜器上有详细记载。

历史学家大卫.奥卢索加说,奥巴部落的青铜铸造技术来自公元10世纪的西非民族,然后渐渐属地化,得到奥巴王室的认可,并资助其发展。因此,青铜铸造师们不仅是艺术家,更是历史学家。

起初的青铜器只是王宫的装饰物,之后奥巴王室也意识到这是一种历史记录。那些牌匾,奥巴国王与王后的塑像,都留下了古代奥巴王国的诸多印记。

15世纪,第一批欧洲人到来,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从互通有无的交易开始的。

其中包括青铜器原材料的买卖。由于贝宁不产青铜器的原材料,需要购买,这也是个体不能发展与持续经营,需要由王室资助的原因。

葡萄牙商人、传教士和雇佣兵纷纷登陆贝宁;贝宁的奥巴人也来到了贸易伙伴的老家里斯本。

尽管撒哈拉沙漠两端的文明发展不对等,不能同日而语。但无论如何,贝宁人尝试着接受了外来世界,并学会了外贸。

交易带来繁荣,实现了供需互补。走亲戚似的频繁交往,让他们相比过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富裕。

这段历史,被奥巴人用黄铜铸造在贝宁的宫殿墙上。直到今天,游客们还能看见那些长着高鼻梁和长胡须的古代葡萄牙商人。

贝宁城的神秘宝物之一,是16世纪的王母伊迪亚象牙雕像。

伊迪亚的王冠上高耸着一排小人,这些小人是贝宁神话里的水神伊多,还是葡萄牙的航海者?已经不可知。

史学家大卫.奥卢索加居高临下地认为:贝宁人与葡萄牙人一旦开始贸易,就把非洲社会带进了大西洋世界。

而具体到贝宁人的角度,心理上是如何越过葡萄牙人对他们的降维打击,承受被割韭菜的自尊受损,而继续进行交往的呢?

一句话,对财富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是他们必须要付出的自尊。

其宏大叙事的意义在于,世界文明结束了各自封闭的时代,开始了牵手的新纪元。

2.

16世纪,非洲的河流上穿梭着欧洲商人与非洲商人的船只。

葡萄牙的贸易网络遍及世界,达到巅峰。里斯本也成为最早的全球化中心。

许多珍宝运来,在此找到买家。

商贸种类也不仅限于单一的珍藏品,不断扩大翻新。布匹、胡椒、黄金、象牙,以及奴隶。那时的里斯本人口中非洲人占到了十分之一。

1575年的佚名画作《国王泉水广场一瞥》捕获了这一事实。

来到里斯本的人,多达数以千计,各阶层都有,完全像21世纪的浮世绘。

上层有白人,也有黑人,比如手持宝剑,身着披风,穿着华丽服饰的黑人骑士。底层的奴隶中有黑人,也有白人。比如船夫,挑水工。

1515年,德国艺术家阿布尔布.雷希特.杜勒仅凭一份书面描写完成了《犀牛》雕像。这座犀牛形象,代表了最早的葡萄牙商贸牛人,值得欧洲人骄傲。

但今天的葡萄牙商贸还牛吗?

是应了明代洪应明所说,“开先者,谢独早” (《小窗幽记》P20);还是商贸早已成了司空见惯的平凡,不再是个值得提起的事情?

3.

在地图上,葡萄牙人向下走,开了商贸先河,西班牙人则是横跳过洋,遇到了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

阿兹特克人是中美洲墨西哥的统治者,很早就拥有了文字与历法,并擅长制作金首饰,比较牛。

但他们第一次见到西班牙人却懵了,不知道这是何方神圣:是敌人,还是救星?

阿兹特克皇帝决定先交好,表达善意。送给西班牙首领一尊双头蛇——羽蛇神雕像。

西班牙人拿走了奇珍异宝,却带来了天花和流感。当蒙特祖马醒过闷儿来,想让西班牙人离开时,却来不及了。他的领地已经被风卷残云般占领。

阿兹特克人信奉神灵,西班牙人却力图割断他们与神灵之间的联系,毁掉了数以百计的神庙,砸倒了数千个神灵雕像。在废墟原地,又大规模地修建起天主教教堂,要他们改信上帝。

由于阿兹特克人的血祭仪式与耶稣流血救赎人类的寓意相似。所以,他们接受天主教没费什么事儿。

然而,天主教修士们对他们的皈依产生了怀疑——不是有什么猫腻吧。

1565年,西班牙人要求阿兹特克画家伯纳秋诺.德萨哈冈编撰了《佛罗伦丁法典》,详细记载了阿兹特克人的日常生活礼仪,以供他们了解研究。

考古学家爱德华多.马托斯.蒙特祖马说:编写《佛罗伦丁法典》的初衷,是修士们害怕受当地人欺骗。要搞清楚他们是在向谁祷告。究竟是神灵,还是上帝。

西班牙人不但要征服一个民族,享有奴隶制创造的财富,还要毁掉阿兹特克的艺术与文化,进行宗教信仰的统治,灌输巴洛克艺术理念。却在不经意间又把阿兹特克传统文化保留了下来。

阿兹特克人随遇而安。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去同化强迫他们接受的东西。比如,在接受万圣节的同时,也将本民族的鬼节内容加了进去。

他们在被征服中就范,但没有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于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吸收与融合还是发生了。

4.

1543年,葡萄牙商船被海上风暴吹到了日本岛屿边缘。

商人们上了岸,经过一番了解,马上明白了,日本是一个富裕的军事化的封建社会。力量强大,自带优越感,不是靠征服就能够实施降维打击的。

过去那些招数全不管用。

那,就做生意。葡萄牙人随机应变,与日本人结为贸易伙伴。

日本人也是第一次见到老外,称之为南蛮。他们好奇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对闻所未闻的文化与新的技术也格外着迷。于是,向所有欧洲国家商人打开了大门。

1596年,日本的《南蛮屏风》记录了这段历史。

史学家大卫.奥卢索加说:《南蛮屏风》上的画,内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葡萄牙的远洋大船;世界各地的奇异货物;中国的丝绸,笼子里的动物,阿拉伯的战马,以及上岛演出的马戏团,以及天主教传教士。

日本接受了外来的东西,但警惕性很高——毕竟有阿兹特克与印加被毁灭的前车之鉴。

为了不让日本遭受同样的命运,避免乘船而来的东西冲击社会的稳定,日本建立了幕府政权,其职责就是管理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

幕府将军也没有什么新鲜玩意儿,就是严防死守。

驱逐外国人出境,禁止外国人进入日本,不允许日本人出境,等等。只有一个例外,荷兰商人被允许留在境内的“出岛”。为什么?

史学家大卫.奥卢索加说:即便官方实施封闭政策,搞得像真空状态一样。但也未完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荷兰人能讨日本人欢心,是因为他们向幕府将军朝贡,立誓效忠。从而把自己土著化了,成为日本封建体制的一部分。

幕府将军又发起了日本的“文艺复兴”运动,把传承日本文化上升到巩固政权的高度。其方法和手段就是利用宗教引路。

当时的日本已经有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时期,武士阶层是一个文化水平很高的官僚阶层,其最高领导就是幕府将军。

幕府将军要求武士们学习佛教、禅宗和戒律;学习诗歌、书法、茶道和礼仪。这种做法引领了社会生活,浸润到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随着茶道的流行,陶器艺术逐渐成为美学形式的一个分支,并总结出了侘寂理念。

侘寂理念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

即遵循不完美的理念。传播开来,至今也受到追捧。

简单说,就是在不完美中发现美。强调摆脱物质牵绊,淡定地与自然和谐共处。

能够享受那种外表粗糙,朴素与简单;内在完美,寂静与谦逊的快乐。

朝日烧陶碗技艺的松林家族16代传人说,侘寂理念十分深远地影响了日本,有人甚至故意把一些做得很完美的东西损坏。

好好的牛仔裤,故意磨旧,再掏几个大小不一的洞,露出膝盖。那种又脏又破衣衫褴褛的形象,让人不免联想到西方的“赛博朋克”之类的,会不会也受到侘寂理念的影响?

也许会的。

18世纪后期,画家圆山应举创作了《冰图屏风》,据说从中可以体会到欧洲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结合。

让外行看,这完全是随意的几笔涂鸦。

史学家大卫.奥卢索加却赞不绝口:这幅画精细、短暂、脆弱,呈现了三维效果。融入了欧洲艺术理念,同时又保持了日本的独特审美。

他的评价很深刻:这里呈现了欧式的灭点透视法,把大片空白区域想象成冰的锯齿状裂纹,慢慢消失在湖面的迷雾之中。

这幅画也体现了佛教理论中的“缺陷”与“无常”。 “缺陷”,是因为这些线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