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神话故事(大家有什么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吗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大家有什么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吗

当然,我在编志过程,整理了一些民间故事,分享给大家:

石船村石船的故事

胡林平

蜿蜒石船溪,自三道埂瓮坑闸口,经老农会(汪家院子,石船三组)越二道埂。一路向北,流至龙匣子,龙匣子乃一长方形狭窄巨型石头,形如棺材(当地人把长而窄的棺材称为匣匣),石匣中间有些空隙,水性好的人,可自由出入。龙匣子向下20多米,河床上有条形巨石(长约7米,宽一米多,中间宽,两头尖),极像一只侧翻的船,船尖与跳墩石相接,纵向侧翻在河床上,名曰石船。这里河水很深,终年未见干涸。有人曾目睹一只体型硕大的乌龟,藏身于此。

经石船来到跳墩石(未修一道埂前,行人过溪,走跳墩石,石墩露出水面,石间距不大,便于过溪搁脚)。跳墩石下流方向, 20多米,为便于两岸农民过溪方便和防洪发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筑一道堤,长约10米,宽3米多,高于溪底6米余。下面曾修一小型水电站,为打米磨面的加工房,至今沟槽清晰可见。石船溪流过一道埂,在其下游6米左右,有直径3米多的圆形巨石,高高露出水面,石面光滑,状如鼓,名曰石鼓。

石鼓下面鲤鱼凼,有一悬崖,突兀而出,其下方有块平整大石头,高出溪面半米许,崖与石两者高度者差有2米余,人可站立行走其间,犹如一座天然的石屋,上有悬崖挡住炎炎烈日,石下有潺潺溪流缓缓流淌,是夏季乘凉的绝佳去处,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石船隔跳墩石、一道埂,与下游石鼓相对,相距不过30来米。石鼓长期露出水面。原本一眼可见的龙匣子、石船,由于修筑了一道埂,周边水位变深,平时难得一见,秋冬之际,素流绿潭,水落石出,或可一睹尊容。

传言明末清初张献忠曾藏宝于此,民谚曰:“石船对石鼓,黄金二万五,谁人能识破,买断重庆府。”据说石船原本浮于水面,后因一落第秀才取走宝物,才侧翻。话说一落魄秀才,屡试不第,穷愁潦倒,心情郁闷之极,常到渠河畔散心,被这里山青水秀的风光所吸引,流连于此,累了他时常坐在石鼓上歇歇脚。偶听民谚后,他心中不停的在琢磨,经过长期的冥思苦想,一日,他突然顿悟式的参破其中玄机。他心急火燎等待时机,时间如蜗牛爬,好不容易才捱到日落西山,是夜月黑风高,他找来一把锄头,蹑手蹑脚摸至龙匣子与石船之间岸边的土地庙,一阵狂挖,终于挖到了一个硬东西,擦去泥巴,结果大喜过望,原来是闪闪发光的宝物,他按捺住狂跳的心,迫不及待取走土地神龛下的宝贝。没有宝物的庇护,石船顿时轰然沉入水中,便呈现出今天侧翻形态的石船。

龙匣子,石船,石鼓,鲤鱼凼均在石船二组。石船溪过石鼓不远,就汇入了烟波浩渺的渠江。

银顶村银顶寨的由来

胡林平

从前,银顶村当地有李、郑两家大姓。两个家族为压制对方,抢风水,出现了家族之争。李家族人用重金请阴阳先生出谋,阴阳先生通过看罗盘、测风水,提议修一座川祖庙来压倒郑家。李家族人立马行动,承头化公果,观阁周边的庙宇及商会都出资,嘉庆十四年(1809)修成了现在川祖庙(庙址现在银顶村七组,庙房、序言、公果碑尚存,字模糊不清)。庙宇内供王母、雷公等大大小小六十多尊菩萨,庙里设有一口吊钟,正对郑家祖坟——波丝坟(波丝,方言指蜘蛛,此地中高四低,形如波丝,在银顶村二组,上面长有一片小树林)。早、中、晚日击钟三次,每次击钟仿佛敲打波丝背包,波丝不堪忍受逃走,郑家族人开始衰败。

郑家族人自然不甘心,也用重金请风水先生指点迷津。风水先生实地观测后,授意在川祖庙后龙脉脊上修建银顶寨,来压制李家。郑家族人也风风火火,化公果修寨。寨有东西两门。东门似血盆狮口,正对李家老坟方向的鲤鱼田(田形似鲤鱼,现在银顶村一组)。寓意狮嘴咬鲤鱼。东门口附近有龙门,离锂鱼田较远,也暗喻锂鱼永这难以跳龙门。李家族人闻讯后,又用重金请高师点化,忙修了一座圈子(下有底座,长三四米,形似长矛)以衬狮嘴,再修一座空碑(中空石碑,两米多高,碑里面可以站人避风雨,有碑文)予以化解风水。

现在银顶寨子、围子、空碑均已毁坏,银顶、空碑的地名尚存,空碑原址处现有一棵黄桷树。

赛金村汪家场的故事

胡林平

汪家场位于赛金村五组,座落在今观阁镇至广兴镇公路旁。现在,仍有一间穿逗结构的排列瓦房,孤零零列在公路边,附近原来还有几间,依稀可见半边街的模样。汪家寨旧时处在观阁镇至广兴镇,白市镇过渠河至庙坝乡、大竹县驿道交汇的枢杻上。明末清初,有一汪姓大户,花重金打造了一个简单的农贸市场,还拟在附近群猪市坝,用于生猪交易。据说,汪家场竣工后,大宴宾客。请当时同族的地方长官汪县令捧场,汪县令盛情难却,百忙中抽时间乘轿莅临了开场庆功宴。汪县令身为全县父母官,德高望重,场主提议他坐首席。汪县令见席间有不少长辈,连说“不敢、不敢。”,就谢绝场主的美意。“敢”与“赶”谐音,“汪家场——不赶的”歇后语,由此而生。

另传闻“汪家场——不赶”,与一场蹊跷的火灾有关。据说汪家场建起不久,有道人路过此地,他手拿一根生包谷,一路上连声自言自语:“我要烧,我要烧。”沿街住户却无人理睬,只有一位老太婆见道人风尘仆仆,心生同情,对道人说:“你要烧,我偏不烧,烧有灰;你要吃包谷,我帮你煮。”话刚落音,道人倏然消失,据说是神仙化身。道人一语成谶,当晚莫名其妙发生了一场大火。汪家场顿时化为了一片火海,眼看整个场镇要化为灰烬,突然天降滂沱大雨,只有老太婆居住的几间房屋幸免于难。

其实,汪家场未形成集市,与当地处山脊梁,选址不好关系密切。汪家场位置较高,按理可居高临下,可事实上视野受限,向上看不见市场情况,向下看不见四面八方的过往行人,不便于招徕生意。加之此地人口分散,常住人口太少,对周边辐射功能弱,水源又不好。诸多原因注定了此地不能形成规模集市,更不能和观阁场相提并论。汪家场建集市时间比古兴场(观阁前身)更早,但它有名无实,日渐衰落,后便有古兴场的兴起。

银顶村高滩河的传说和变迁

胡林平

高滩河位于龙滩河中游,因水流落差达十多米而得名,建有小型发电站。南岸属龙滩镇青杠村三组,北岸是观阁镇银顶村五组,和赛金村一组交界一带。滩的上游,利用跳墩石拦坝,有一深潭,河流缓慢,水平如镜,名曰上谭,河水自上而下,地势陡降,形成一道瀑布,注入到如盆的下潭。下潭碧波荡漾,深不见底,是各种鱼类汇聚的河段。此地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二百年前,龙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河水落差,在下潭旁建加工房,磨制香炳,(用碗口大的仔柏树锯成一米五的短节,安放在固定的磨槽架上,由河水冲着转动把柏树磨成浆,浆流进下方水池内沉淀,后取出晒干,呈圆形,名叫香炳),是一种名贵的秘制香料,有“一斗香炳,一斗金”的说法,远销成都、湖北等地,可用于做大红香,也能放入棺材防腐。龙家有钱后,染上了鸦片,很快家业败尽,万般无奈下把香坊卖给蒋全忠、蒋全泽两兄弟。

蒋氏兄弟在制香炳磨槽的下游新建了油房(称下加工房,己废弃多年),利用水流作动力,推动石磨,碾芽子,碾油枯,用油榨榨菜子油,但从不榨桐子做桐油(大概是桐油不能食用)。油榨,其下面终年有青油灯供奉,吸日精月华,日久修炼成龙。清光绪十九年(1896)丙申岁秋八月初三,天降滂沱三天三夜。“易涨易落山溪水”,龙滩河水猛涨,洪峰过包家桥时,把两岸房屋、店铺全部冲走。洪峰到了高滩河把油榨也卷入了河中,奇怪的是油榨迟迟不动,似乎不肯离去,洪峰猛涨。一个油工忙中出错,手忙脚乱中把撞杆丢入河中,结果歪打正着,油榨与撞杆瞬间合龙。顿时电闪雷鸣,一条蛟龙顺着洪峰往下游走,洪水也随之消退。洪峰到达望溪街时,天已快亮,有人见河中有一双灯笼光芒四射,据传是龙眼,望溪拱桥是鲁班仙师所造,蛟龙不敢往桥洞通过,只能从桥上巨浪中游走,一时水浪滔天。

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4)甲辰岁,荣禄乡(观音阁当时的行政机构名称)周边百里,开春120天未下一滴雨,田地龟裂,颗粒无收。为了求雨,观音阁禁宰杀、抬禹王菩萨游街。龙滩河断流,只有高滩河下潭才有水,农历5月20日是龙王生日,地方官员组织民众,在高滩河边架起13架筒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