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和共存之争,弄清十二个问题可站稳立场,有效遏制共存的谬
发布时间: 2023-07-17

今年三月,吉林与上海等多地先后爆发新冠疫情,本次新冠病毒的主角是奥密克戎。随着疫情的爆发,一场舆情也随之爆发,这舆情就是“清零”与“共存”之争。

本来,“动态清零”是中国社会在抗疫斗争中的共识:中国政府和人民基于“武汉成功的实践”和“西方大量死人的教训”在抗疫问题上达成了高度一致——只要坚持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坚持科学防疫和精准施策,是完全可以实现“动态清零”的,根本不存在争论。那为什么会出现“清零”与“共存”之争呢?

答案是明显的:有人制造了这场争论。因此,这场争论绝不能简单地视为是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而是境内外敌对势力蓄意挑动的旨在引发中国社会分裂达到从内部搞乱中国的争论,它是美国遏制打压中国的系统性动作的一部分,即它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我如此斩钉截铁,绝非主观臆断,而是证据确凿。人们可能还记得,早在北京冬奥会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以破坏冬奥会为目的大造舆论,西方媒体的一个抓手就是大肆攻击中国“动态清零”的抗疫政策,污蔑中国防疫政策阻碍了世界经济复苏。美国政府利用当时北京出现的零星疫情,故意要求其外交人员撤离想以此在国际上造成中国“不安全”和“不适合举办冬奥会”的印象。

这次,美国又在上海故伎重演,要求美领馆人员撤离。记得武汉吗?疫情刚一爆发,美国就撤走美领馆人员,并提醒在武汉的美国公民撤离武汉。美国政府是关心美领馆人员和在华美国公民的安全吗?非也!如果真关心,就不会有100万人的死亡了。赵立坚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是把“人员撤离”工具化、武器化,这与2月份美国政府多次大张旗鼓地要求美国使馆人员及美国公民撤离乌克兰以挑起俄乌冲突的拱火之举如出一辙。

故,面对这场所谓的争论,中国人只需想清楚以下十二个问题就明白了自己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态度了。

一.新冠病毒可不可以被彻底清零?中国武汉抗击新冠病毒的实践证明,新冠病毒是可以被彻底清零的——武汉结束封城后的有一段时间中国是没有本土病例的!

而病毒传播初期如果抓得及时,是不需要封城的,最多只需封个别的小区。只有当病毒传播范围及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才会采取封城这种比较极端的措施的。不管是封小区还是封城,都是有时限的,武汉封城用了76天。

封小区或封城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控制人员流动。控制人员流动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使得人与人之间保持安全距离。保持安全距离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使得病毒传播不了——病毒在宿主体外存活时间有限(当时认为不超过两周),如果两周内病毒找不到宿主就会自行死亡。这就是科学道理,是简单到极点的道理。

而挑起争论的一方故意无视病毒是可以被清零的事实,而把逻辑前提偷换成“新冠病毒本来就不可能被清零”。这样一来,“动态清零”在西方媒体嘴里被描述成“不科学”甚至是“侵犯人权”的抗疫举措,导致大量死亡的“与病毒共存”倒变成“科学防疫”了。在西方舆论如此这般地指鹿为马下,“躺平有功”“投降有理”成了西方舆论主流,于是西方世界一片白旗飘飘。

美国之所以如此卖力地攻击“动态清零”,贩卖“与病毒共存”就是想中国也和美国一样因病毒感染成百万地死亡。若如此,美国舆论必然大肆攻击中国政府不顾人民死活,极力教唆各路“第五纵队”挑起“颜色革命”,彻底搞乱中国。

二.为什么是动态清零而非彻底清零呢?中国的抗疫为什么不叫“彻底清零”而叫“动态清零”呢?这是因为有输入病例,输入是“动态”的、随机的和源源不断的。为什么输入是动态的、随机的和源源不断的呢?因为中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基本上都采取了“与病毒共存”的政策,导致病毒在西方世界不仅肆无忌惮地传播,还花样翻新地变异。

也就是说,中国不能“彻底清零”不是因为病毒本身不能被彻底清零,而是中国外部不断有病毒“动态”输入到中国内部,中国不得已只好“动态清零”,即没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与病毒共存”就没有对其它国家的“动态输入”也就没有中国不得不为之的“动态清零”。加上外部的病毒不仅通过人员输入,还会通过物资(如冷链传播)输入,可谓防不胜防。这就给“动态清零”增加了更大的难度,短期看起来好像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又给“躺平”“投降”“共存”论者留下了恣意发挥的社会心理空间。

三.动态清零做不做得到呢?动态清零,即发现一批清零一批。南京、内蒙、西安等多地的实践证明做得到!前提是中国人自己要意志坚决,即要毫不动摇地执行中央的抗疫决策。西安、吉林和上海之所以没有控制得很好,导致了必须采取封城或准封城的措施,追根究底就是思想松懈了,没有坚决执行中央决策。以上海为例,疫情一开始“共存”论就蜂起,有人打着“探索新方式”的名义鼓动人们搞变相“共存”。结果,丧失了控制病毒扩散的大好时机。反观深圳,由于随时对病毒保持警惕,经常进行防控演练,所以以最快速度遏制住了病毒扩散,注意深圳还有一个最近距离的“病毒源”啊!

动态清零,完全可以做到,而且完全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做到。那就是要做到一个早字:及时发现,还要做到一个快字:迅速扑灭。这如救火,防患于未然。只要做到这两个字,我们付出的代价就会很小,否则就会很大,像如今的上海。武汉早期没有重视起来,可以谅解,病毒突然袭击,认识它需要时间。上海不存在和武汉初期相同的情况,故需要总结教训。

上海的教训是:防空意识松懈了,防空意志消沉了,被“共存论”的毒素毒晕乎了。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时,“共存论者”又抓住抗疫中存在的工作偏差或失误更疯狂地攻击“动态清零”,似乎所有问题都是“动态清零”造成的。亦可见,“共存论”是比新冠病毒毒性更大的政治病毒和思想病毒,可以叫做“共存病毒”。“共存病毒”已经成为新冠病毒最有效的帮凶,它阻碍人们抗击疫情的任何作为,致使病毒有机会不断变异,这样下去似乎永无宁日。

四.无症状感染者剧增是病毒毒性减弱的表现吗?本次疫情数据就一个很大的特点,无症状感染者的人数大大超过确诊病例数。有人因此忽悠说,病毒毒性减弱了,其死亡率与流感相当。包括一些专家,拿着某些数据也如此说道。

事实上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人全程疫苗接种率超过80%。疫苗对人体是有保护作用的,疫苗可以做到最快启动人体内的适应性免疫机制在病毒进入身体时杀灭病毒,达到某种平衡使得病毒来不及损害身体器官发生症状反应。但病毒不断复制使适应性免疫机制又不能一下子清除病毒,故无症状感染者自己无感,对他人却具有传染性,而且对病毒具有某种隐蔽性,不全员核酸检测是不能发现的,部分无症状感染者还可能转变为确诊者。所以,国家把无症状感染者也纳入管控范围,就是这个道理。

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大大超过确诊者不能说明病毒毒性减弱,同样重症率和死亡率低也不能说明病毒毒性减弱,只能说明疫苗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和卫生部门的负责人要认识清楚,千万不要信口开河误导民众。

五.如何正确认识疫苗的作用呢?由于出现了全程接种疫苗后仍然感染病毒的情况,导致人们怀疑疫苗的作用。确实疫苗对新冠病毒的防御作用有限,不像当初专家们期望的那样,疫苗成功即病毒消失。这需要认识两个事实:

第一,疫苗是有用的

前文所论,疫苗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以及出现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就是疫苗对人体的保护作用的体现。尤其是老年人,积极接种疫苗对自己是有保护作用的。上海出现九个重症患者据说都是未接种疫苗的,就很说明问题。

第二,疫苗的作用是有限的

疫苗并不能保证疫苗接种者不再感染新冠病毒,原因是新冠病毒在不断变异。我们不能肯定病毒是朝着毒性弱化的方向变异的。比如德尔塔的传染率和毒性双双增强,奥密克戎的传染率显著增强,其毒性受到疫苗因素影响干扰了我们对它的毒性的判断。奥密克戎还在继续变异,已经出现多个亚种,其中还包括奥密克戎与德尔塔的结合。变异后的毒株对疫苗启动的免疫机制有逃逸作用,这和感染痊愈后再次感染的道理是一样的。科学家根据病毒变异还在不停地改进疫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疫苗的抗病毒作用,但改进速度未必跟得上病毒的变异速度。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清楚了,是什么导致疫苗效力有限的呢?是病毒不断变异的。为什么病毒会不断变异呢?因为有大量的密集的感染人群。为什么有大量的密集的病毒感染人群呢?是因为西方社会实行“与病毒共存”或“准共存”的政策。由此不难结论,“与病毒共存”是导致疫苗效力有限的根本原因。如果西方国家与中国一样第一时间能够实现对病毒的清零,病毒就没有变异机会,疫苗对初期出现的病毒的免疫效力是会减弱的。

六.动态清零中出现的问题归咎于谁?封小区或者封城,的确会对被封控人员造成各种生活不便。比如,不能及时得到生活物资补充,有其他病不能及时就医,不能正常上班上学以及不自由带来的心理压力等。但只要我们理解局部或整体封控是消灭新冠这种烈性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为了自己和家人以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暂时地失去部分“自由”和遇到一些生活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况且每次遇到必须封控时,党和政府几乎进行了全社会动员,调动了全社会资源,我们的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警察、广大的基层干部和各类自愿者都在为被封控人员服务。

而像武汉、西安、上海这些动辄一千万、两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在保障被封控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在所难免。一旦在保障被封控人员的生活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有关人员是要被问责的。这说明,中国政府在防控疫情的政策制定上是力求杜绝严重影响人们生活需求的现象出现的。日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