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上中了一箭(弓箭精准度低,威力也并不大,为何古代战争中却大量使用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弓箭精准度低,威力也并不大,为何古代战争中却大量使用

百发百中、一箭双雕、箭无虚发、百步穿杨......看到这些词,你能想到什么?一个弓箭手如果能够被这样形容,那他肯定是个神射手啊!

但是,想要达到“百发百中”或者“百步穿杨”的境界是相当难的,擅长射箭的人是少之又少,除了真实存在的李广、黄忠等人,其他大多只存在于神话或小说中,比如后羿射日的后羿,或者小李广花荣。

如果无法一箭射中敌人要害,那很难让敌人直接死亡。并且,大多数人并不是神射手,射出去的箭精确度是不高的,那么,为什么在古代战争中却大量使用呢?

低成本,工艺简单。

成本低,制作简单,是弓箭相比于其他武器的最大优势。

大刀、长枪、戟,这些武器的杀伤力强,但制作它们,需要较多的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但弓箭就不一样了,弓箭由箭头、箭杆和箭羽组成,箭头那里用到的金属极少,箭杆是木枝,箭羽是羽毛,这些材料都很容易找。

制作的材料少,并且制作的工艺简单,是弓箭能够大规模使用的前提,因为古代的生产力和现在是没法比的,成本必须考虑进去,弓箭成本低,制作简单,自然能够大量使用了。

一寸长一寸强,攻击范围较远。

弓箭和其他兵器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攻击范围远。刀、枪、剑、棍只能在几米的范围内对敌人造成伤害,弓箭却能够在上百米外对敌人造成伤害。

为什么洲际弹道导弹会比近程弹道导弹威慑力更大?因为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更远。一寸长一寸强,攻击范围越远,对敌人的威慑力就会增大。面对万箭齐发,再强的人也会害怕,因为面对箭雨冲过去,即使死不了,也会伤痕累累。

弓箭的威力不容小视

的确,大多数人射箭的精确度都不高,如果不能集中对手要害,对手很难立即死去。

不能立即击毙对方,弓箭难道就没有作用了吗?不是的。杀不死敌人,但可以将敌人射伤,并且,实际上射伤往往比直接射死的影响更大。

由于弓箭往往是几十人上百人一起发射的,容易形成箭雨,乱箭之中,能够使敌方瞬间多出大量的伤员。士兵受伤后战斗力是下降很大的,这时候再派出士兵乘胜追击,效果往往很好。汉武帝时期李陵带着五千士兵战胜三万匈奴就是很好的说明,《汉书·李陵传》中写道: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李陵五千人能打赢三万人,如果没有弓箭,是难以做到的。

另外,被射伤的伤员们对军队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这些士兵受伤了,战斗力大不如前,基本上是上不了战场的。不仅上不了战场,还需要好好调养,这就对军队的物资造成了考验,给军队后勤造成了压力。

另外,弓箭还能够进行“升级”——变成毒箭或火箭。古代火攻的战役不少,比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新野之战,还有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鄱阳湖之战。这些战役中,就少不了火箭的大展身手了。

毒箭呢?被毒箭射中,往往是大难临头,如果稍加不注意往往就是死亡。骁勇善战的成吉思汗在与西夏作战时就因为膝部中了毒箭,最终导致自己的死亡。

综上,低成本、制作工艺简单、攻击范围远、威力和后劲强,是弓箭在古代战争中被大规模使用的原因。

古代的弓箭手可以不可以一箭将一只成年虎射死,为什么

古代?这个词太宽泛,没办法准确定义!

弓箭发明之初,可以用来射鸟!

猎手在箭头上拴有丝线,射中鸟时,可以收线,形同钓鱼!

弓箭之初,连鸟都射不死,何论老虎?

弓箭投入战争,古人千年改进,杀伤力骤增,这时,机缘巧合,射死老虎的机率极大提高!

历史上著名的神射手养由基,臂力过人,箭入石头。

后人将此神技,套在李广头上,遂使竖子成名,诞出名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按照养由基和李广的臂力和箭法,射死成年老虎,当不在话下!

古代打仗的影视剧中,有的人身上中了一箭就死了,你认为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人吗

我认为是可以的,比如在没有盔甲保护的情况下,利箭射在头面部、颈部或者胸腹部的某些位置,都能带来致命的伤害。

冷兵器时代,弩箭是最重要的单兵远程武器,制作简单,操作方便,作战的损耗成本很低,所以有很长的使用历史。

在集团作战时,集中发射大量弩箭,箭矢如雨,可以形成强大的火力压制,给对方造成巨大杀伤,同时摧毁对方的对抗意志。

另一方面,弩箭也可以造成精准的杀伤,达到一箭毙命的效果。

比如元末明初,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率领几十万大军围攻洪都,朱文正、赵德胜等大将率军顽强守卫。

双方激战多日,有一天晚上赵德胜坐在城楼上指挥,被一支弩箭射入腰部,“镞入六寸”。利箭被拔出来,赵德胜自己叹息说:“吾自壮岁从军,伤矢石屡矣,无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清中原耳。”说完,赵德胜伤重而死,时年三十九岁。

按照《明史》记载,赵德胜被射中“腰膂”,也就是被射中了脊椎,一箭毙命。

明末清初,清军入川长途奔袭张献忠,事先挑选箭术高超的射手,用斩首战术,一箭射中张献忠的额头。但张献忠当时没有死,带着箭伤藏身在一处柴堆之下,被擒而处死。虽然不是一箭毙命,也使他丧失了战斗力。

《闻见近录》中说,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宠爱一位金城夫人,有一次宫中宴会,宋太祖命令金城夫人去给弟弟赵匡义折一枝花,赵匡义等她走远,张弓搭箭,一箭把她射死。然后赵匡义翻身跪倒在宋太祖面前,哭着劝他为了社稷而自重。宋太祖没有任何表示。

这个故事还有不同的版本,真实性让人怀疑。后来到了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御驾北征,在高梁河大战中大败,宋太宗侥幸逃脱,腿上挨了两箭,无法骑马,只能乘坐一辆驴车潜逃。那以后,他的箭伤年年复发,宋太宗的死,据说也与这些箭伤有关。

有些箭伤不致命,但带给人的伤害非常大,特别是一些箭头残留在体内,或者嵌入骨头当中,过去的医疗水平有限,无计可施,让人生不如死。

有时,人们还会配制毒液,浸泡箭头,造成更大的伤害。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