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史学巨著《后汉书》的大才子范晔,为何结局悲惨?董卓之乱在《三国志》,《三国演义》,《后汉书》描述有什么不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写出史学巨著《后汉书》的大才子范晔,为何结局悲惨

范晔结局的确悲惨,被押赴刑场斩首,其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皆被株连遭到杀戮。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谋反。

范晔身世

范晔出生于顺阳范氏这个士族家庭。其曾祖范汪,东晋安北将军,撰有《尚书大事》《范东阳方》等,进爵武兴县侯,传至范晔的伯父范弘之;祖父范宁,东晋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经学大家,著有《春秋谷梁传集解》;父亲范泰,东晋中书侍郎,后得刘裕信任,屡被升迁,亦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范晔是庶出,地位不高。后来因其伯父无子,就被过继给范弘之,因而得袭爵位,封武兴县五等侯。

看来这家庭影响很重要,祖上历代都爱写书,范晔也酷爱读书。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任彭城王刘义康长史,后迁为秘书丞,因父丧离职。430年范晔任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新蔡太守。后随檀道济北伐,范晔升任尚书郎中。

看来一切都还顺利,但是问题很快就来了。公元432年冬,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下葬当晚,范晔兄弟竟然和一帮朋友喝酒,因此被刘义康降职为宣城太守。

范晔在贬职任上,整理后汉的史料,开始编撰《后汉书》。六年时间,书成。《后汉书》为文简明周详,叙事生动,遂取代了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范晔被人拉拢,图谋造反

南朝政治有一个特点:皇族觊觎皇位,自相残杀得特别厉害。

宋文帝猜忌彭城王刘义康,于是把他贬到豫章(治所在今南昌)郡任刺史。刘义康有心推翻刘义隆,自己当皇帝。有个叫孔熙先的,因其父受恩于刘义康,决心效力报恩。他根据图谶数术等判断,江州应该出天子,宋文帝一定骨肉相残死于非命。

孔熙先很快展开行动。

他的重点拉拢对象就是范晔。首先,因为范晔掌握禁军,这个位置很重要。其次,孔熙先判断范晔对朝廷心存不满,同时他贪财、好名,拉拢成功的可能性极高。

孔熙先托人介绍认识范晔之后,就采用故意赌输钱的方式,把钱输给范晔。范晔既爱财,也喜欢孔熙先的才华,由此,二人慢慢亲近起来。

孔熙先看时机适宜就开始游说范晔。

他首先盛赞刘义康的英明神武,深得百姓和上天的厚爱。只要我们顺应上天与百姓的心愿,在宫廷内外同时起事,就能成功把戴刘义康扶上帝位。这么大的事情,范晔当然不会立刻被说动,他表示震惊。

孔熙先早有预料,他接着从范晔自身安危开始入手。

他对比了历史上曹操信任毛玠、孙权信任张温的情况,就连这种信任都难保他们不被诛杀,这是因为他们太刚烈清正而不能被人长期容纳。而宋文帝对待他范晔,根本不比曹操、孙权宠信毛玠、张温更甚;而范晔的清正刚直的名声却远超过那两人,这种局面非常危险。因此,现在正是范晔为自己考虑、建功立业的时候,荣华富贵与美名,得之易如反掌。

(曹操与毛玠)

这孔熙先果然了得,既把范晔大大地夸奖了一番,又把他的危险描绘的迫在眉睫似的。范晔开始有点犹豫了。

孔熙先进一步抛出杀手锏。人最爱隐藏先天的缺陷与不足,最怕别人提起。孔熙先偏颇从范晔的名声和家世受辱开始说起。他说范晔家族代代清白有声望,但却不能和皇室联姻;而且皇帝对待范晔像对待猪狗一样,可惜范晔却不觉得,还想要为皇帝献身,简直糊涂到家。

果然,孔熙先成功地激怒了范晔。这番游说之后范晔默不作声,“反意乃决”。

范晔关键时刻掉链子

孔熙先和范晔接着拉拢联络了一批对朝廷不满的人。一个重要人物丹阳尹徐湛之的入伙,似乎能让谋反计划百分百成功了。因为丹阳尹的职位就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而范晔控制宫内禁军,这样整个京城、整个皇宫的军队就都在谋反派的掌握中了。

他们计划在公元445年9月行动。因为那时宋文帝要举行宴会,送征北将军衡阳王刘义季、右将军南平王刘铄外出边镇就任。

宋文帝按照事先的安排到达武帐冈赴宴。范晔早已安排好侍卫许曜到时看他眼色行事。宴会进行中,许曜将佩刀微微拔出,并向范晔使眼色。但是,范晔此时竟然不敢抬起头来。不一会儿,宴席结束,宋文帝出来了。徐湛之一看吓坏了,转身就向文帝自首,将孔熙先范晔等人的阴谋和盘托出。

(刘义隆)

范晔等一干人等很快被全部抓获。范晔被抓后还抵赖不承认,直到宋文帝将范晔亲笔写的东西拿出来给他看时,他才承认。

事情审查到了当年十二月,最终范晔被押赴刑场斩首,时年四十八岁。其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皆被株连。

结语:纸上得来终觉浅,范晔缺乏决断力与行动力

按说范晔作为一个一等一的历史学家,其见识绝对不差。但为什么关键时刻掉链子呢?

这就体现出范晔缺乏决断力和行动力,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他却畏缩不前,失去行动力。

我们知道,读书可以增加人的见识与阅历,学到有用的经验,避免失败。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经过刻意练习的知识,变不成能力。关键时刻,人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将被首先使用,也就是人的本能会占上风。

在关键时刻,范晔竟然吓得不敢抬头,完全忘了该执行谋划已久的事情。看来宋文帝的威严形成了足够强大的力场,把力场内的一切都顺化为有利于他的方向。

范晔给后人留的教训深刻。有识,还要有胆,才能让计划顺利变成现实。同时,团队要明白谁擅长谋划、谁擅长执行,否则,世人眼中的人才也会变成猪队友。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边看历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董卓之乱在《三国志》,《三国演义》,《后汉书》描述有什么不同

第一、酸枣之盟

《三国演义》中的酸枣汁萌与《三国志》中的三长之盟完全不同。三国演义中的酸枣之盟袁绍为盟主各路诸侯成立联军,共讨董卓,期间发生了关羽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等等。之后董卓受形式所迫,不得已迁都至长安。《三国志》的记载完全不同,首先关羽没斩华雄,其次也没有三英战吕布,因为根本就没有讨董联军。酸枣之盟只是名义上反对董卓,实际上除了曹操和孙坚外,其他诸侯没有任何实际行动,也没有调动打军队,而是在互相攻击争夺地盘。刘关张哥仨根本没去虎牢关而是投奔了公孙瓒准备跟袁绍打仗,吕布也没去虎牢关,而是杀了丁原被董卓任命为贴身侍卫没有兵权,只有个中郎将的虚衔。而且酸枣之盟的真正盟主叫臧洪,并非袁绍。董卓是自发迁都长安,而不是被迫,所以《三国演义》中董卓之乱中的大部分事件都是罗贯中编的并不是史实。

第二、董卓其人

董卓的描写也不对,《三国演义》中将董卓描绘成了一方恶霸,战斗力极强,而且手下还有吕布这种超级武将,一人可以与天下联军对抗。《后汉书》将董卓记录成了魔鬼,有这样一段记载一段记载:有一次董卓去郿坞(董卓建的堡垒),在官员们给他送行的宴会上,他把投降的几百人,割舌砍断手脚挖眼,最后放在锅里煮,几百人被慢慢折磨致死。在场众官员无不惊骇,可以看到《后汉书》和《三国演义》对董卓人性的描写基本相当,估计罗贯中也是参考了《后汉书》中的内容描写董卓。但是董卓的实力没有这么强。再来看看《三国志》是怎么说的,在《三国志》中董卓虽然也是勇猛,身背两张弓,可边骑马边左右开弓,身手矫健。但是董卓在其他方面与其说是一名枭雄,不如说是一名贪官,董卓的位置完全是靠用钱买出来的,而且打黄金军的时候都能战败,想必当时武力并不是很强。虽说后来发迹起来,在西北少数民族中颇有威望,并拥有了李傕、郭汜等大将而且得到了并州铁骑,但是实力与袁绍等大诸侯相比,董卓也不算什么,十常侍之乱董卓奉何近之命进京,不过进京的不止是他一个,而是八路诸侯,最活跃的也不是董卓而是袁绍,只不过董卓比较命好就了汉少帝刘辩和汉献帝刘协,或者说瞎猫碰上死耗子叫他把这俩人给抓住了,这才有了后来专权的机会。后来董卓以勤王为名号召吕布杀了丁原,吕布杀了丁原后带着丁原的部队投靠了董卓,董卓的实力突然大涨,于是便把持了朝政,就有了后来的废长立幼,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