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秋天落叶,文人都会悲秋,你会不会也有这种心态?自古文人多悲秋,这是为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看到秋天落叶,文人都会悲秋,你会不会也有这种心态

早上走在上班的路上,天空飘着小雨,看着落叶一片一片落在了身旁,感觉到有一种非常的凄凉,可能这就是秋天吧,人们在收获,但是秋天也到了寒冷的季节。

我喜欢秋天,我喜欢秋天的秋高气爽,秋天不再有酷热难熬的气温,一场秋雨落下,阵阵凉意随风而来。

我喜欢秋天,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此时,回想一年来的工作和学习,感慨良多,平时忙忙碌碌,没有太多的时间,现在静下心来,想想一年工作的得失。

我喜欢秋天,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样的悲秋里,再次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让人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壮、壮而果,人生难道不是这样一个轮回吗?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看那无名的野菊怎么就没有悲秋的伤感呢?在这样的悲秋中,何不从容地做一朵阳光下优美开放的野菊呢?

自古文人多悲秋,这是为什么

一是读书人比较敏感,对四季交替比普通人感受更鲜明;

二是很多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胸怀治国安邦的大抱负,但奋斗毕生却不得伸展,直到中老年仍壮志难酬,会感觉在世时日不多,理想抱负恐难实现,未免伤感;

三是秋天草木凋落,象征着人生失意,文人们心绪和自然环境相契合,就会触景伤情,格外伤心。

实际上凡事只要奋斗了,努力了,也就问心无愧了。至于成败,很多时候,不仅需要努力,也需要机缘。所以内心应该放的坦荡一些。

为什么“女子伤春,男子悲秋”

人有喜怒哀乐,岁有春夏秋冬,可为什么会有“女子伤春,男子悲秋”的说法儿呢?我觉得应该是人的心情,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触动,才产生了睹物伤情的心理。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形容人极度悲伤时,往往会用阴郁的天色相对应,而开心高兴时,则会用雨过天晴的艳阳天来比喻。可以说,人的情绪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不由自主地受其影响而波动。

01. 那为何说女子会伤春呢?

按照常理来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从严寒的冬季里捱过的人们,应该满怀喜悦的心情迎接才是,为什么还会有伤感一说呢?

其实,这和女人细腻敏感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春天到了,暖风和煦,草儿绿了,花儿红了,此时的待嫁闺中的女子也是心旌摇曳,渴望属于自己的爱情早点到来。

然而,世间事十有八九不如意,并非所有的女子都可寻得如意郎君。尤其是封建社会的过去,一般来说都是媒妁之言,父母包办,根本不会考虑儿女的个人要求,这样强加的婚姻何谈幸福而言?

面对这种无奈的现实,待嫁女子的心情想必是非常痛苦和抑郁的。虽说春天来了,满目的花朵争相开放,可是她并没有因为眼着的春色而舒畅,反而会生出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的感叹,更为岁月流逝,匆匆即去的美丽容颜而焦虑不安。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首诗描述了春天的短暂以及韶华不再的悲哀,虽说有点消极行乐的颓废主义,但也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大好春光的昙花一现,应珍惜才好。

同样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伤春词》更是表明了女子的不堪心境:

“深浅檐花千万枝,碧纱窗外啭黄鹂。残妆含泪下帘坐,尽日伤春春不知。”

从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端坐绣楼窗前的女子,一副自怨自艾的神态跃然纸上。她为自己的心意不被人知而伤叹,残妆含泪怎是一个凄惨了得。

02.至于“男子悲秋”又是何意呢?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大都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抱负,总想为国为民轰轰烈烈地做出一番事业。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并非事遂人愿,怀才不遇的遗恨情素就会积压在心头。适逢萧瑟凋零的秋天,看着曾经的繁华不再,自己的磋砣岁月,难免有一种悲愤之情涌上心来。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字里行间,不仅表现了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同时也体现了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诸多不甘不愿。因此,这首诗虽说有伤秋之意,但不乏存有积极向上的一面,这点尤为难得。

接下来宋代诗人苏轼的这首词相对来讲就悲观多了。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可以说,他把中国古代文人悲秋的满腹愁肠写到了极致,令后人唏嘘不已。

总之,不论是“女子伤春”,还是“男子悲秋”,都是人们触景生情的表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联,可以说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内心独白。

不过,我还是认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虽说景致不同,意境有别,但都是四季轮回,不可或缺,什么时候都应积极面对才是正解,你说对吗?

伤春悲秋有什么科学解释

“伤春悲秋”的出处,出于清代钱谦益《李义山诗笺注》序

“伤春悲秋”出于清代钱谦益《李义山诗笺注》序:“绮靡浓艳,伤春悲秋,至于‘春蚕到死’、‘蜡烛成灰’,深情罕譬,可以涸爱河而干欲火。”

“伤春悲秋“是我国古代文人写诗填词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而且描写负面情绪的更多。

比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楚辞·九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古代文人的“伤春悲秋”,有多种情况

一种是本来就有一种无法排解的悲伤,只是借伤春悲秋排解出来,发泄出来,前面如李煜、杜甫、辛弃疾等,面对着国家破碎,自然会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无奈。

还有一种可能就如辛弃疾所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无病呻吟”。就是在古人诗词中真不能排除这些作品。

当然也有一些:“见花流泪,见月伤心。”者,象林黛玉似的。真正这么易感的人在人群中也只是少数一 部分。

以上写的内容,多少有点偏题,因为题主问的是原因,我说的是现象。其实我也说了部分原因:有些“伤春悲秋”借题发挥,一年就四季,春秋就占了一半,要借题发挥春与秋就有一半的几率中标;还有一种本来就无数谓伤春悲秋,就是一个“无病呻吟”。

“伤春悲秋有什么科学解释?”,我认为有

春天秋天、晴天雨天、月圆月缺--,这些都是自然界的物候变化,对人的情绪有没有影响?“伤春悲秋有什么科学解释?”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我认为是有的,人嘛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比如气温升降,只要有一度的变化人都能感觉出来;晴天雨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