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奇峰:中山应抓住南中城际“窗口期”锁住发展资
发布时间: 2023-07-11

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万顷沙—兴中段(下称“南中城际”)项目建设不断刷新纪录。继2月28日获批立项后不到一周,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在3月3日发布《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万顷沙—兴中段)及同步实施工程施工总承包招标公告》,披露了项目的详细工期安排。项目预计今年4月动工,2027年12月建成通车。

连接中山、广州中心城区的南中城际快速落地,拉阔了中山乃至珠江口西岸的城市时空格局,也为珠江口一体化融合提供了新动能。随着南中城际等轨道铁路项目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速成环,其中“黄金内湾”的内环快速轨道网络已现雏形。一场跨越珠江口的区域融合布局也由此拉开帷幕,交通路网、城市空间和城市发展战略都将由此发生改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建议,轨道交通项目将为中山带来新动能,中山应抓住南中城际等轨道交通建设的机遇,在通车前“窗口期”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提升高端资源承载力,最大化轨道时代红利。

珠江口轨道铁路网闭环迎关键“一横”

南中城际未真正动工就已刷爆中山甚至大湾区的“朋友圈”,其受关注度由此可见。

从中山角度来看,南中城际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的突破性。目前中山是珠三角城市群中轨道交通体量最小的城市,现已建成且途经中山的客运轨道专线,仅有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广珠城际铁路。南中城际将成为中山首条自行建设的跨中心城区城际铁路,轨道铁路首次“进城”,并将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三大核心平台连接起来,打通了中山新老城区的快速通道。

从湾区的角度来看,南中城际之所以重要,是它有着较强的跨区域关联性:向北与广州地铁18号线并轨运行;向南预留了自香山站向珠海方向延伸条件;向东预留了与深中城际接轨运营的条件。

放眼“黄金内湾”,南中城际将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轨道铁路网闭合成环的关键“一横”。未来,随着南中珠城际东线、深珠城际和中南虎城际等线路建成,珠江口将形成由“深珠城际——南中(珠)城际——中南虎城际”的环湾城际铁路闭环,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等内湾城市将首次以城际铁路形式串联起来。目前,深中城际已开展前期工作,中南虎城际已被纳入《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动工项目范围,南中珠城际东线也正开展相关工作。

从目前已公布项目信息来看,这个环湾城际铁路网将是一个高速运行的内湾通勤网。广州地铁18号线是国内第一条时速160公里的全地下市域快线,被称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快地铁。按照项目公示,与广州地铁18号线并轨运行的南中城际,设计时速也将是160公里,而深珠城际设计时速更是达到200公里,将进一步刷新城际铁路项目的速度。

通过这个内湾城际铁路通勤网,中山将融入“黄金内湾”的一小时生活圈。其中,通过南中城际,乘客从中山出发,无需换乘,最快45分钟可从中山岐江新城抵达广州珠江新城。

“黄金内湾”大平台串珠成链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提升一体化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对接融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建设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快速的交通网络不可或缺。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中山市委会秘书长、高级城市规划师钟国平表示,按照省的工作部署,“黄金内湾”有望形成一个甚至两个轨道交通环线,这是珠江口一体化和“黄金内湾”融合的必备要素。

展开全文

“黄金内湾”轨道交通网的意义并不止于串联内湾城市。环顾“黄金内湾”,其最大的特点是重大平台林立。从深圳前海到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从东莞滨海湾新区到翠亨新区,环珠江口形成了一个重大平台矩阵。通过快速的城轨铁路网络,“黄金内湾”的重大平台将实现快速互通。

“路通财通,对于产业平台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袁奇峰认为,快速便捷的交通路网将加速人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资本流的流动,这将为各大平台吸纳更多高端发展要素提供机会。

如果从轨道铁路促进平台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山翠亨新区将是南中城际修建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南中城际打通了翠亨新区与广州南沙的快速通道。通过南中城际,翠亨新区与广州南沙的通勤时间将缩短至10分钟。未来,通过南中珠城际东线和深中城际,翠亨新区还将与珠海横琴和深圳前海两大平台连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三个重大平台将通过轨道铁路网串珠成链,而中山翠亨新区将是其中的重要交汇点和枢纽,翠亨新区也将由此同时获得来自三大平台的资源辐射。

抓住“窗口期”,最大化轨道时代红利

对于轨道铁路的作用,袁奇峰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曾参与佛山南海的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工作。轨道交通在引领优化南海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和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依托广佛地铁,南海区综合开发形成了佛山的城市封面、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广东金融高新区(千灯湖)。

在袁奇峰看来,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将重新定义城市建设发展的逻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市化已建立在“城际化”的基础上。快速的城际铁路网络进一步压缩时空,为形成统一的大市场提供了条件,都市圈也由此沿着轨道线路开疆拓土。

袁奇峰认为,近两年来,“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呈现“爆发式”态势,南中城际的快速落地,就是其中的缩影。与传统国铁模式不同,城际轨道已逐渐向“地铁化”“公交化”运营,由此带动的人流物流规模将大幅提升。由于这一特点,轨道既可以是资源的“抽水机”,也可以是城市发展的“发动机”。

在大湾区进入轨道时代的背景下,如何锁住发展资源,避免轨道交通带来的“抽水机”虹吸效应,这是中山必须面对的命题。袁奇峰建议,中山应抓住南中城际的通车“窗口期”,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制定清晰的、具有延续性的城市发展战略,与广州、深圳等湾区极点城市错位互补发展,精准引入发展资源,提升资源吸引力和承载力,服务城市发展,这样才能最大化轨道时代红利。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作者】 雷海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