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什么意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孔子什么时候说的,他那时候多少岁当什么官,这是人生追求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孔子什么时候说的,他那时候多少岁当什么官,这是人生追求吗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按照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解说可以这样理解:

这是孔子在《为政》中对自己一生的自我总结报告。孔子在73岁逝世,一生坎坷,在年老时,对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也是他的人生经验。既然是人生总结,肯定是接近去世的时间说的。

孔子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立志要作学问,经过十五年的努力,根据他的人生阅历,到了三十岁而“立”。这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并不是他的人生追求。后人往往把“三十而立“中的“立“解读为成家立业,这可不是孔子的本意。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数,言行得当。在现代社会,在30岁的年纪,自我人格完全独立,并对社会和人生都有了相对明确的认知,具有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迷惑了。孔子“四十不惑”是说自己在学术方面融会贯通,并且也有了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在这些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了。

名人高晓松是这么理解自己的不惑之年,他说,“原来我以为,四十不惑的意思是说,什么都明白了,什么都懂。然后等到到了四十岁才发现,不惑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明白的事,你都不想明白了。年轻的时候,每件事你都想弄明白,每个人你都想仔细想把他看透,每个事情你都想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甚至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你就会特别想去明白。但是你其实明白不了,你连你自己最爱的人坐你对面,你都不能全明白。可是年轻的时候就太想明白,有一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等老了才发现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孔子晚年并没有做官,应该是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子周游列国14年,虽有心从政,但总是被敬而不用。最后在鲁国去世,终年73岁。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不惑的又是什么

四十岁,天上的知一半,地上的全晓得,所以不惑。

五十岁,天上的也都知晓了,故曰知天命。

人生四十,该吃的亏,该上的当,什么都经历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没有什么可以迷惑。

人生五十,日薄西山,常叹无力回天,才知世事皆定,人生只是天地间一过客,只需演好自己的角色。倘上不愧天地,下不愧苍生,中对得起自己良心,也不枉来人世间走一遭!

四十不惑,不惑之年该做些什么

谢美女邀请!40岁左右这个年龄,大部是上有老的,下有小的,老的大多体力偏弱,只能带带孩,小的又不到成年人,无法挣钱!你说不惑之年干点啥?除了挣钱一一还是挣钱一—养家!

四十究竟不惑什么

孔子曾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顺耳,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从如何 踏入学者之道,到成为一代大师的分阶段性总结。这个总结非常经典,即使我们运用现代认知发展来检验这个说法,那也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孔子的话流传将近三千年,一些人对孔子的话有自己的理解,往往不是孔子原来的意思了。

我们对这个现象觉得非常有意思,那就是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之中发展出来的引申与欣赏的现象。

比如大家提到的“四十不惑”。我们许许多多的人都认为,人到了四十岁,不应该有困惑了。那么是那些方面不应该有困惑呢?

那就是各有各的人生体验了。比如,做生意,可能觉得不应该困惑的就是赔与赚,做教师不应该困惑的,可能就是怎样叫学生自己发展得最合适。普通老百姓觉得最不应该困惑的就是贫贱富贵等等。总之,每一个,到了四十岁,确实不应该有“不能理解”的事情。

这样理解“四十不惑”对不对?当然是对的。只不过,这真不是孔子的“四十不惑”。这就是说,孔子虽然传下来这么一句话,但是,老百姓觉得这话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的那种感受。

其实,孔子当初,真的不会想到别人会那样理解他的“四十不惑”的。不过,即使孔子觉得“这不是我的意思”,但是,他也会哈哈大笑:你们说的也对啊!

孔子晚年对自己的学术的总结。非常经典。他说的“吾十五有志于学”,这句话关键是“有志”。所谓的有志,就是有自己的爱好和信念。所以他“三十而立”了,这句话的关键是“立”。既然孔子有志于学,那么十五年学得怎么样了?孔子用一个字回答了你:“立”。我们可以说,立,就是完成了全部学业。

以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也基本合理。因为孔子要学的可不是一个一般水平,也不是一个专业,孔子可以说,是把当时所有的学术都进行了系统学习,而且要达到很高的水准,按我们今天来说,孔子三十岁完成了博士学业,一点也不夸张吧?

要不,他怎么教天下英才?孔子有的学生,三十都超过了,还跟孔子继续学习呢!你说,孔子没有很扎实的学术基础行吗?孔子三十而立了,这不代表所有人一定都会三十而立的。

古代如此,今天同样如此!

孔子,三十岁以后继续学习,进入四十岁,这时的他,据自己的回忆,到了“四十不惑”的境界了。那么,什么叫不惑?当然是各种学术之间的矛盾异同嘛!是不是?你想想,就以孔子教授的课本之一《诗经》来说,你肯定对《诗经》中的一些篇章没有不同理解吗?不可能的是不是?因为孔子的学生也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才俊,他们本身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请孔子回答,而学生也会拿出不同的说法请孔子分析异同,孔子肯定会做到“不惑”的,也就是把问题的矛盾异同,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既不贬低别人,也不夸大自己的作用。孔子一向强调“中庸”,那么不惑就是孔子具体的“中庸”了。

所以,孔子“四十不惑”是说自己学术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则信念,已经非常明白了。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惑”,挺好的。

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四十不惑常指男人到了四十岁就不应该对外物有所疑惑,而是要思想清晰,对问题有透彻的理解和妥善解决,出自《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古人三十而立称作壮年,有独立的思考能力,遇事能独当一面,不为风雨所动。

四十而不惑:不但不为风雨所动,还能明辨事理,通晓日月四时的运行规律,不为外界的纷繁事物所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中国古代把天视为神,天能决定人类命运。能知天命者,必然会明白自己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这显然是比不惑更高一层的境界。

不惑还对利害得失有所计较,而知天命则超越了利害得失,直接指向了人最根本的价值所在,就是天道赋予人的使命。

六十而耳顺:六十而耳顺则是任你狂风暴雨,我自波澜不惊,不仅事理清楚,连喜怒哀乐皆恰到好处,没有不顺的地方。

知天命是尽己之道,而耳顺是既能自己知天命,又能使自己和顺于外物,不逆于他人,这又是一层境界。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从内心到行动上都合为一致了。就像鱼在水里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