诿过于人是什么意思(过分谦虚的人是什么心理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过分谦虚的人是什么心理

谦虚是一个人的好品德,但是如果过分谦虚有时就会让人感觉到不舒服,有点矫情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人本来在某一方面表现的很突出,或者有某些特殊才能,大家都觉得很好,夸奖他时他总是否定自己,让夸奖表扬他的人下不来台,挺尴尬。我觉得适当谦虚是好的,但是过分谦虚就有点没意思了,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个度。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过分谦虚的思想呢?

我认为主要是有几种心理因素

一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做谦谦君子受人尊重,让人产生好感。

二怕引起别人的注意,当了出风头的人,引起别人关注,嫉妒。

三做人一直低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四知识渊博,眼界开阔,懂得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

总之谦虚一点不是坏事,但是什么事情都有把握好分寸,过分谦虚有时就会给人带来虚伪的感觉,别太矫情,要不别人会以为你不好相处,会有拒人以千里之外的感觉。适度的处理好谦虚,是会赢得别人尊重。

愿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掌握好正确的人生态度,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活力。

如何理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他还继承和发扬了完善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儒家思想。

孟子在孔子的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仁政,这是他的治国理政的理论,他坚持人性善的理论,并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关于人格理想、圣人、浩然之气、大丈夫、道德修养等一系列完整的理论。

最重要的是,孟子还是一个精通经济管理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具有开创性。

孟子还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先进的。

孟子的关于社会分工的理论,来源于他与农家学派的一次有名的辩论。

农家创始人叫许行,是楚国人。他假借神农的言论,创立了农家学派。农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人都要劳动,男子成年后要去耕地;女子成年后要去织布。农家认为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国君也不能偷懒。孟子强烈反对农家的观点,社会需要分工,有劳力者,有劳心者,要是大家都是劳力者,那干脆退回到刀耕火种的上古社会好了。

许行带着弟子去滕国,承包了一块地,和弟子们日出而作日出而息,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许行还要滕文公也一起来种地,滕文公觉得田园牧歌固然很“诗与远方”,但绝对比不上在庙堂上发号施令来的过瘾。许行倒是吸引了原来是儒家弟子的陈相,带着弟弟也来到滕国,和儒家说再见,成为许行忠实的门徒。

陈相是农家学派的弟子,同孟子有一次辩论,被孟子搞得体无完肤。在这次辩论中,孟子提出了社会分工的理论。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陈相回答说:“对。”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子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戴白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是的。”

孟子问:“他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在这段辩论中,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分工的思想,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规律,反对“市价不二”的平均主义,显示了一个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赞成社会合理分工、鼓励产品公平交换, 大力保护和积极发展工商业,既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民生,又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秩序,他的创见可谓前无古人。

如何理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这句话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是:“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就是说:世间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被人统治。被人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用的道理。

通读原文,不难发现孟子首先提出的是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是必须的。即官吏有官吏要做的事,百姓有百姓要做的事。这种分工的出现,必然产生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甚至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从而出现各种矛盾和阶层的对立。社会就是在解决各种矛盾和缓和各种阶层对立中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转移的必然趋势。

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找到符合其规律的事物。只不过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种类绝不仅是“三百六十行“了。我个人认为,不能垄统地说非“劳心”则”劳力”。除纯“劳心者”和纯“劳力者”外,还有一种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群体。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相当普遍。

我过逝的父亲原来是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教师可谓“劳心者“了吧,但我们家的责任田都是靠他起早贪黑在忙碌,从教三十多年,他不停地在“劳心者”和“劳力者”之间切换。从局部个体上看,两者之间不存在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但从整体上讲学校也有上级主管部门,因此还是存在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总之,“劳心者”也好,“劳力者”也吧,都是社会中的劳动者,都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继孔子学说之精华,孟子在两千三百多年前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提出的这一思想将孔子的儒家学说发扬光大,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尽管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但要把握一点,那就是不要看其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什么,而是要看他比他的前人多提供了什么。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你觉得对么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一定的时代有它的道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人都是高学历,个个都是精英,这句话就有可能不是那么回事了……有可能是劳力十劳心十智慧十机遇等多方面而为冶人者……只有书本知识,不可能治人,只有从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能力!再者,社会不断的发展,有可能,谁心眼不好,就不让你劳动,天天吃喝玩乐去吧!哪个时代,劳动将成为人们的最爱……

为什么有些人无法约束自己过激的行为

不是有些人,而是多数人都约束不了自己,这是人的天性。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