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同父子到永不叙用,光绪帝与翁同龢是如何闹掰的?中国书法分几大类,各有什么说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从情同父子到永不叙用,光绪帝与翁同龢是如何闹掰的

(翁同龢)

不是光绪帝与翁同龢“闹掰”了,是翁同龢自己故意触怒光绪帝,在戊戌变法前离开了京师,光绪帝给他的处分其实是很轻的,而真正给翁同龢“永不叙用”处分的是慈禧太后。

而以光绪帝对翁同龢的信任,以及翁同龢为了自保辜负了光绪帝的信任,慈禧太后给与翁同龢“永不叙用”处分我个人觉得是恰当的。

首先,光绪帝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当然有许多毛病,翁同龢日记里披露光绪帝暴躁易怒,容易轻信别人,这些缺点光绪帝都是有的。

但是光绪帝对于翁同龢这个老师确实也是有几分真感情的,毕竟光绪帝三岁就进宫,而皇宫里他唯一能长时间接触到的年长非宦官男性只有翁同龢,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讲,光绪帝对翁同龢产生了“移情效应”,把对父亲和亲人的感情投射了一部分在翁同龢身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一次翁同龢请长假,年轻的光绪帝想念翁同龢,想得不行,读着读着书就哭了,后来翁同龢销假回来继续给光绪帝上课,幼年光绪帝说,翁师傅你去哪儿了?我好想你啊。

而翁同龢不一样,他是子女双全,拥有健全家庭的成年人,而且也深知“帝师”的身份在光绪帝亲政后意味着什么,所以在对待光绪帝上,他是三分真心掺杂着七分功利心。

翁同龢更多是把光绪帝当做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一个工具或者说一个途径。

(光绪帝)

这就为后来“师徒决裂”埋下了伏笔。

光绪帝与翁同龢之所以“决裂”,起因源自翁同龢“吃醋”。

甲午之战后,清帝国越发暴露出老旧帝国行将就木的面目,朝廷上下都知道政治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但是怎么改,谁来改,这里既有着绝大的风险也有着绝大的收益。

翁同龢满心以为这个人会是自己,但是光绪帝却选择了做过驻美大使,会流利英文,并且深谙西方内情的户部侍郎张荫桓。

这在当时官场并不是秘密:

“南海张侍郎曾使外洋,晓然于欧美富强之机,每为皇上讲述,上喜闻之,不时召见”。“启诱圣聪,多赖其力”。

“(张)久游西国,皇上屡问以西法新政”。

“张荫桓蒙眷最隆,虽不入枢府,而朝夕不时得参密沕,权在军机大臣以上。”“是时德宗(光绪帝)亲信之臣,以张荫桓为第一”。

但是张本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他不是科举出身,是捐班出身。

这在老旧的清帝国就是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如果张荫桓站在台前主持变法的话,那么他的出身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所以光绪帝的方案是翁同龢出面做这个“幌子”,而实则由张荫桓操盘。

但是这和翁同龢的设想不一样,翁同龢与张荫桓交好的目的其实是想向光绪帝表示自己手下也有精通西学的人才,搞“洋务”并不一定要依靠北洋和李鸿章,他翁同龢也可以。

但是没想到光绪帝根本没考虑过让翁同龢主持变法,而且还想让翁同龢做吸引“攻击“的幌子。

在光绪帝看来,他与翁同龢“亲若父子”,翁同龢肯定愿意为光绪帝做出这样的牺牲;然而翁同龢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不愿意为光绪帝做这样的牺牲。

翁同龢之所以不愿意做“幌子”原因有二:

第一, 翁同龢已经是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就算光绪帝与张荫桓变法成功,他本人得到的好处并不多,而且还会因为张的重用逐步边缘化。

第二, 以翁同龢对自己学生性格了解,他不看好光绪帝变法能获得成功,而一旦失败,不管怎么样,翁同龢作为名义上的变法总指挥肯定会受重罚。

翁同龢不愿意做这样收益小损失大的事情,所以他故意激怒自己学生,在许多小事上和光绪帝顶牛,他知道以光绪帝“操切”、“急躁”的性格一定会对他有所处置的。

比如翁同龢自己日记里就记载了他与光绪帝的冲突:

“(四月)初八日:上又问康书,臣对如昨,上发怒诘责。臣对:传总署令进,上不允,必欲臣诣张荫桓传知,臣曰:张某日日进见,何不面谕?上仍不允,退乃传知张君,张正在园寓也。”

“上皆驳之,盛怒”。

就这样,到了6月15日,也就是戊戌变法开始后的第四天,对翁同龢忍无可忍的光绪帝终于做出裁决,让翁同龢“革职回家”:

“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察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遣。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钦此。”

虽然光绪帝盛怒,但是对翁同龢还是留有情面,清代所谓的“革职”其实并不是特别大的处分,只要有人保举,立刻就可以“恢复原官”,也就是只要一道旨意,翁同龢就会立刻恢复“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的身份。

清代真正重大的处分是“降级”,凡是被降级的官员要想升回原官,那可得一级一级的报送,也就是说会多花不少钱。

翁同龢尽管被“革职回家”,但事实上他也并没有真江苏老家,他直接住到了担任江西布政使的侄子家,之所以住到侄子家,是这样方便他随时掌握朝廷信息,翁同龢当时还做着随时回京的准备。

没想到戊戌变法最后的结果是光绪帝被软禁,慈禧太后重新上台。慈禧太后不是光绪帝,她当然清楚翁同龢玩的是什么把戏,不管慈禧太后内心多么痛恨光绪帝,但是翁同龢这种“侍上不忠”的行为是每一个上位者都不能容忍的,翁同龢对光绪帝的背叛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翁同龢对清帝国的背叛,所以慈禧太后给了翁同龢一个“永不叙用”的严厉处分:


“翁同龢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以为大臣居心险诈者戒。”

慈禧太后上谕里明确指出翁同龢“居心险诈”,可见慈禧太后知道翁同龢玩的把戏。

综上所述,光绪帝也许不是一个英明君主,但是他对得起翁同龢;而翁同龢作为“帝师”,作为“士林领袖”,以儒家不齿的诈术权谋对皇帝,实在对不起光绪帝。

中国书法分几大类,各有什么说法

这个问题提法不确切,回答时没有切入点,也可能提问者不属于书法圈内人,希望今后提的问题更准确点!

如何评价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书法成就

先说说在下的观点,翁同龢个人实力着实厉害,换言之,单打独斗甚是强悍,但是将翁同龢放于这个日垂西山的大清帝国的历史漩涡之中,我对此人没有一丝的好感,每每看到于甲午战争有关的历史资料我都会咬牙切齿的问候几句翁同龢。

翁同龢生于清道光十年,即1830年,卒于清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一生的主要成就就是在同治皇帝年间书法缕缕第一,人是复杂性的动物,不管翁同龢书法第一还是各项成就都第一,都弥补不了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中所犯的错误。

古人言,学而优则仕,翁同龢可谓是少年得志咸丰六年,即公元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

身为两朝帝师,却是甲午罪魁,要不怎么说书生误国呢,翁同龢属清流派,与李鸿章有隙,其实质是政见不同。

帝师帝师,没错就是皇帝的老师,既然是皇帝的老师,处处要为这个皇帝学生争取权益,与李鸿章的政见为什么相悖呢,答案当然显而易见,阵营不一样,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人。慈禧太后和光绪的关系形同于水火,在下不在啰嗦。

帝党和后党之争,也为后来的甲午战败埋下了伏笔,当时李鸿章是全权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