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抗洪抢险工作中都有过什么难忘的经历?古代是怎么抗洪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你在抗洪抢险工作中都有过什么难忘的经历

洪灾现场 图片来自网络

我经历过两次抗洪抢险,一个在1996年8月,一个在2016年7月,实在难忘的一段历程。

1996年8月初期,河北邢台遭遇暴雨连续袭击,造成多个县市区受灾,尤其是位于下游的县市,南和、任县、宁晋等地,受灾严重。

洪灾发生后,我跟随领导前往沙河市采访抗洪救灾的报道,开着吉普车去的,那时候,轿车还比较少呢。

到达沙河市之后,马上跟随那里的市委书记到一线了解受灾情况,一路上,到处可见洪水冲毁的道路和农田。

记得在去沙河的桥东一带杜一村的时候,一条大河挡住去路,宽度有30米左右,河里洪水滔滔,很是吓人,看着眼晕呢。大家脱下长裤,只穿裤头,向河的另一头进发,为了防止出现危险,大家手拉着手,一起趟过那条河。

时隔20年后的2016年7月中旬,邢台再次遭遇洪灾,比1996年的一点不小。我专门到西部山区邢台县白岸乡西就水村采访。

道路很是危险,不少路段的边缘被洪水掏空,行车途中,不得不格外小心,因为,如果不注意,就会车毁人伤啊。

还好,司机郭红书是当地出来的,熟悉路线地形,所以,有惊无险,安全到达,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古代是怎么抗洪的

大家好!我是勤学好文。我愿意和大家分享关于“古代是怎么抗洪的?”问题

我认为回答好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一定要讲明白古人“怎么抗”的。我们国家国土幅员广大,水系众多,洪水灾害频繁。所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抗击洪灾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古代众多的抗洪事例中,我想介绍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加以说明。

一.鲧禹父子“堵”与“疏”的抗洪探索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尧在位的时候,我国的中原大地上发生过一次特别大的洪水。洪水淹没了土地,冲毁了庄稼,房屋倒塌,人死牲亡,到处是白茫茫的水波,活着的人纷纷跑到丘陵或山上去避难。于是尧命令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鲧采用息壤来堵塞洪水,他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

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还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然后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让大家推荐治水的人才,大臣们都推荐禹(鲧的儿子)。舜就派禹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还派了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他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实际考察,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治水过程中,和人民在一起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安居乐业。

远古时期的鲧和禹他们父子领导人们抗击洪水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表现出我们的先祖治理洪水的执着的信念,及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大禹从鲧治水“堵“的办法,改变为对洪水的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后世的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二.李冰父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治水之道

成都平原,在古代水旱灾害十分严重。这里的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是成都平原的地上悬江。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它有大小支流90余条,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雨水来临江水上涨,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则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委任李冰为蜀郡太守。他上任后,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用来分洪减灾,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宝瓶口是通过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畅通流向东边,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分水鱼嘴,昂头于岷江江心,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沿岷江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流入宝瓶口。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洪水来临,水位较高,大部分江水就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高度合适,起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因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能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在李冰父子组织带领下,经过八年的努力修建了这一集防洪、灌溉、航运为一体的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从此,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而且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直至今日。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世界水利科学技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于成龙的上中下全流域综合治理方略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内蒙古、河北,经北京转入河北,在天津汇于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其上游为黄土高原,森林覆盖低,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浑浊,故有“浑河”、“小黄河”等之称,因其善淤、善决、善徙,河道迁徙无常,俗称无定河。

康熙三十七年(1698)二月,浑河泛涨,淹没旗下及民人庄田。康熙帝派于成龙察治。他查勘浑河河道,决定加固石卢段旧堤的同时,对卢沟桥以下河段进行大规模治理,疏筑兼施,既筑河堤,又浚河床,治水的同时注意治沙,并注重上、中、下游全程治理,改变以往历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自是浑河改注东北,无迁徙者垂四十年“。

于成龙治在永定河水利史上留下了鲜明而浓重的一笔。加之永定河也由他提名、康熙赐名,企盼浑河从此安平,不再泛滥,寄托着永远安流、造福京华的美好愿望。这个美名一直沿用了下来,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所以永定河水利史上会始终记载着这位功臣的大名。

谢谢您的关注。希望继续与您交流。

为什么国内抗洪救灾时没有大批量的工程机械装备替代人力抗沙包

抗洪抢险,我国一直是使用大型机械的,不过有些艰险地段依然要靠人工,这类照片比较受关注而已。

说到抗洪的重装备,有些人可能设想的是直升机,洪灾地区水位暴涨,很多地标都难以识别,如果天气也很不好,飞行员要在复杂天气中低空飞行,并应对险情,难度比较大。

而且,哪个国家的直升机也不可能多到满足抗洪抢险的全部需求的地步。不过我们国家确实已经在用大型直升机抗洪了。

比如:

今年7月14日,湖北省的葵赛湖出现溃口,国家出动俄制米-26、米-171以及空客H125直升机,3天内飞行63架次,投掷340吨沙石协助封堵溃口。

去年山东寿光抗洪,出动2架米-26投掷200多吨石料,协助封堵决口。

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出,直升机数量不多,从报导推断,一个省也就能分到几架。

有人可能要说,不是还有无人机嘛!

很可惜,现在无人机的技术发展有限,载重不是很高,最大的作用可能是巡视大堤和在危险地区侦查灾情,抢险任务无法胜任。

主要还是要靠大型工程车辆。

地面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