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张氏双雄:坐拥500亿,干出中国最大茶饮帝
发布时间: 2023-07-11

作者 | 邱处机

来源 | 邱处机(ID:qiuchuji_1993)

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超(左)、张红甫(右)

“干脆跳楼算了!”

2003年夏天,正在装修新店的张红超一度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郑州的城镇化,此前他的刨冰店已经被迫四次拆迁,整个团队身心疲惫。

但一想到父母,张红超还是觉得该把借来开店的钱还上,就咬紧牙关继续奋斗。

命运在第五家店发生转折,张红超的事业开始走上坦途。20年后,他和弟弟张红甫共同创办的蜜雪冰城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茶饮连锁企业。

蜜雪冰城招股书显示,公司2019到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25.66亿元、46.8亿元、103.5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42亿元、6.31亿元、19.12亿元,呈逐年上升态势。

截至目前,蜜雪冰城已经打造了三大品牌——现制茶饮连锁品牌“蜜雪冰城”、现磨咖啡连锁品牌“幸运咖”和现制冰淇淋连锁品牌“极拉图”,门店数分别超过了2.4万家、1600家、30家,远远超过了国内其他茶饮品牌。

水涨船高下,在蜜雪冰城分别持有42.78%股份的张氏兄弟,以280亿元的身价双双登上《2022胡润百富榜》,二人合计的财富超过500亿元。

一家产品均价不超过8元的小小茶饮店,竟能创造如此巨大的财富。这再次印证了一句话:

“在中国市场,水大鱼也大。”

起于微末

展开全文

“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伴随这首洗脑神曲,蜜雪冰城在2019年火遍全国。

很多网友戏称,蜜雪冰城是贫民窟女孩的夏日救星,而其CEO张红甫则回应道:

“ 那也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就是一个从贫民窟出来的男生。”

1977年,张红超出生在河南开封的一个小村子,家中同辈还有哥哥、姐姐和弟弟张红甫三人。

张红超的父亲小时候成绩不错,但因为文革中断学业,后来又没能参加高考,最后只能以务农为生。可能因为这段经历,张父对几个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在当时的河南农村,一般家庭都想让孩子早点辍学、早点干活。但张父却坚持筹借学费,送孩子去商丘读书,即使别人对他指指点点、嗤之以鼻。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五六岁时,父亲握着我的手教我写字;十来岁时,他人工给我出应用题;上初中前期,启蒙我提前学英语.......“张红甫后来自述。

在张红甫看来,教育是一个长周期的投资,投入不一定有回报,但不投入一定没回报。虽然教育和他们未来的事业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没有父亲的坚持,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故事。

不过张红超的学业有段波折。初中毕业后,他就中断了学业,跟爷爷倒腾起一些小生意。张红超学过摩托车修理、做过食品业务员,甚至还养殖过兔子。

但在父亲的劝导下,他最终还是在1996年,通过自考进入河南财经学院(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读公关文秘专业,开始了在郑州的故事。

因为之前的经历,张红超在郑州读书期间也坚持勤工俭学,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兼职。但临近毕业时,他还是想找一个能长期稳定做下去的事情。

这时,刨冰的想法突然涌入脑海。

早在商丘读书时,张红超就喜欢到商丘体育场后面的一条刨冰街。“把大块的冰块刨成雪花状,然后再把糖浆之类的浇上去,点缀一些葡萄干、碎花生和山楂条.....又能喝,又能吃,还特别冰爽。“这是张红超记忆里的美味。

不过在郑州上学期间,他从未见过这种饮品,于是便想把刨冰引入郑州。

说干就干。为了做出产品,他跑回商丘体育场,一家家地研究别人的做法。张红超动手能力一流,很快便在开封老家用白糖、水果和冰块等材料做出第一杯刨冰,他的奶奶便是第一个品尝者。

奶奶喝了之后,大为赞赏,还拿出压箱底的3000元支持孙子创业。张红超便是拿着这笔钱, 于1997年春天在郑州最大的都市村庄“燕庄“物色了一个店铺,取名为”寒流刨冰“。

一代商业传奇,从这里开始。

一波三折

任正非说过:“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每一个伟大的企业家,都有过自己的至暗时刻,张红超也不例外。

早期由于资金有限,刨冰店很多设备都是张红超自己买些零部件组装焊接而成,比如刨冰机、音箱、功放、收音机等,就连冰柜和操作台都是买的二手货。

产品更不用说。那一桶桶不同口味的糖浆和水果酱,都是张红超亲自调制而成,然后分别装罐运到店里。

那段时间,就在几平方米的小店里,张红超每天从早起忙到深夜12点。

不过他的努力起初并没有得到眷顾,寒流刨冰在第一年就经历了三死三生。

郑州燕庄店起初生意很好,但张红超过了一个多月发现,这里看上去人气很旺,但反反复复都是那几百号人。他们收入较低,尝鲜过后便逐渐降低消费。

第一家店死在了地利。

人挪活,树挪死,张红超带着家当搬到了郑州南阳路和翠华路的交叉口。那里附近有两所学校,每次下课后都是人头攒动。但由于市政修路,没过多久张红超不得不再次搬迁。

第二家店死在了时运。

张红超的第三家店,开在自己母校河南财经学院附近的白庙市场,对面是已经开业的河南科技市场,聚集不少的知识青年,因此生意还相当不错。

按照五毛到一块五的产品定价,当时寒流刨冰一天能卖一百多块。一个月下来,扣除房租水电和原材料的费用,张红超到手的净收入能有近1000块。

要知道当时他的姐姐一个月才200块工资,因此即使每天忙到不可开交,张红超依旧像打满了鸡血,活力四射。

“ 我那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大上的梦想,就是想先赚钱,能给家里一点贴补和回报,想在30岁前买个房子把父母接过来。”张红超后来回忆道。

但好景不长,随着秋天的到来,一阵秋雨一阵凉,顾客对刨冰的消费慢慢降低。

淡季之下,张红超想方设法筹齐1万元,和一个卖水果的老板合伙卖桔子。他负责销售,水果老板夫妇则负责财务。

这是张红超第一次和外人合作,他低估了人性的复杂。明明感觉生意不错,但到第二年春天分钱时,对方却说没有什么利润,这段合作只能就此中止。

第三家店失在了人和。

不知道张红超为什么头脑发热,在1998年的秋天,他把寒流刨冰的铺子租给一个打黄金首饰的福建人,自己一个人跑到安徽合肥卖冰糖葫芦。

结果惨不忍睹。在折腾一个冬天后,张红超一分钱没有挣到,灰头土脸地回到了郑州。

“我哥这段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还是应该在自己熟悉的区域作战,跑的远了,什么状况都可能会发生。但矛盾的是,人又是一种不安分的动物:

当前条件不好的时候,会想着外边的条件是不是更好;当前条件好的时候,又会意气风发想着征战远方的沙场会更顺利。“

张红甫后来在自述创业史里写道。

不过张红超是个极具韧性和毅力的创业者。1999年回到郑州后,他继续鼓起干劲,想要把冰品店做大做强。

为此,张红超不但在产品和消费环境上做了升级,还让博览群书的大哥帮自己的店铺取了个新名——蜜雪冰城。

就在一切欣欣向荣时,更大的磨难又向这个年轻的创业者袭来。

从某种程度讲,蜜雪冰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郑州的拆迁史。2000年初,河南省提出要加大城镇化,于是郑州便有了“拆墙透绿“、”整治臭水沟“等市容工程。

在时代的洪流下,蜜雪冰城冰品店在3年间经历了四次拆迁。到了2003年,更是被迫转型成一家餐厅——“蜜雪冰城家常菜馆“铝厂大院店。

“我曾想过跳楼,但想到父母,觉得该把借来开店的钱还上,就咬紧牙关接着干!”日后张红超回忆这段艰难时光时,感慨万分。

庆幸的是,铝厂大院店是张红超转运的开始,这家店终于摆脱拆迁的命运,一直开到了2014年。

蜜雪冰城也由此进入了上坡路。

日渐红火

“ 出生贫寒,各种白眼,勤工俭学,爱情受挫,颠沛流离。“这是张红甫给哥哥张红超过去打的标签。

因此,张红超常常能够换位思考,体会顾客的难处。“高质平价“的经营原则,就是在蜜雪冰城家常菜馆时期开始建立。

家常菜馆中西餐皆有:汉堡三块钱、薯条一块五、扬州炒饭两块五,就连荤菜也只要五六块钱。

如此低廉的价格,蜜雪冰城还能赚钱吗?张红超想出了两个办法。

首先是精确计算各种材料的成本,进而导出低毛利率的出餐价格。至于水电费房租和人工,他的原则一定是要出餐量大,然后把这些费用摊到很低很低。

其次是提高效率。餐馆的员工很多都是张红超开封的同村老乡,贫苦出身,特别能吃苦耐劳。张红超带着他们每天几乎是近20个小时连轴转,提高出餐量和翻台率。

在大家的团结拼搏下,高质平价的蜜雪冰城家常菜馆日渐红火,生意越来越好。

2006年,为了给餐厅引流,张红超想起早年卖的刨冰,便在门口新弄一个水吧,开始售卖2元一支的蛋筒冰淇淋。如果顾客在餐厅消费,冰淇淋则再减1元。

当时郑州能吃现做冰淇淋的地方,除了肯德基和麦当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