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创造下哪些至今无法超越的世界奇迹?如何评价电视剧《长征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红军长征创造下哪些至今无法超越的世界奇迹

所谓的世界奇迹,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无人可以创造的行为。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中国工农红军自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踏上西征之路,历经千难万险,饱尝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经过二年多的长途征战,爬雪山、过草地,穿行11个省区,行程二万五千里,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实施大小战斗数百次,人员从最初的8万之众到达陕北后只剩1万余人,完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举世瞩目的长征。

2019年笔者骑行红军长征路在湘江战役旧址界首渡口

纵观红军长征走过的路和经历,我认为创造了至今无法超越的世界奇迹:

一是长征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红军长征路程之长,没有任何军队可以相比。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和补给的状况下徒步二万五千里的路程。这样看,1800年5月,法国统帅拿破仑率领4万法军,5天穿越了阿尔卑斯山脉的行军,与中国工农红军的壮举相比,看起来似乎更像是一个假日旅游。

2019年笔者骑行红军长征路在通道转兵旧址留影

二是行军速度之快无人可比。长征途中的红军每天都必须行军,否则就可能被敌人包围据相关历史资料介绍,红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部队,携带的辎重,在一个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特别是飞夺泸定桥时,红四团的官兵们一昼夜行军240里,创造了步兵行军史上的奇迹。

2019年笔者骑红军长征路在当年抢渡乌江指挥部旧址

三是艰难程度无人可比。红军长征途中,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缺衣少药,缺粮少弹,吃树皮、草根,吃皮带等,在迹罕至、荒凉至极的苦寒地带,边行军边战斗,这些经历是任何后来人或他人都无法想象或克服的困难,是任何军队都不可能经历的。

2019年笔者骑行长征路在遵义会议旧址留影

四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从瑞金出了时只有八万余人,而追击和堵截的国民党部队却经常是十几万人,几十万人,且装备精仿、弹药充足。如果不是一支理想笃定、意志坚强、由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要跳出敌人包围圈,比登天还难。

2019年笔者骑行长征路时在赤水河畔留影

五是危机关头,总有中华民族的智慧在闪烁。红军长征途中,步步惊魂,时时危机重重,处处险象环生,特别是四渡赤水、枪渡乌江、飞夺卢定桥、通道转兵、遵义会议、激战腊子口、夺取哈达铺等紧要关头,稍有不慎,都可以导致前功尽弃,但是,每当这些千钧一发的紧张关头,中华民族的智慧便通过伟人睿智的思想展现出来,及时扭转不利局势,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使伟大的红军队伍从低潮走向成功,从失败走向胜利。

2019年笔者骑行红军长征路时在泸定留影

纸上得来终觉清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荣幸至极的是本人曾于2019年4月至6月全程骑行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曾经18天冒雨骑行,也曾因寒冷、饥饿想过放弃,但是,一路骑过来,真正深切感觉了红军长征的艰辛,至今已经成为我的精神佳肴,开阔了我的眼界,充实了我内心,丰盈了我的思想,并且成为了我一辈子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如何评价电视剧《长征》

长征当然是优秀的党史电视剧,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编剧的叙事逻辑,还是制作,都是非常精良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整个电视剧都贯穿了内因决定外因的思路,符合我们在中学政治教科书上看到过的哲学思想。

整个电视剧围绕着两条线展开,一边是国民党的内斗,也就是委员长说的,追击共军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镇定西南,这也是杨永泰在这个剧中的角色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可以说,这个剧里的杨永泰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军师谋士的角色。

另一条线则是共军内部的斗争,从两天路线之间的斗争,到两大主力会师后的斗争,都是在围绕着跟谁走的问题进行斗争,而这个斗争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共军的前途命运。而这个剧中的共军政治上的内斗无论如何激烈,共军再军事上始终团结,这也是这个电视剧想说明的问题。

这其实也是八十年代以来的党史剧,军史剧一贯的套路和做法。比如三大战役为代表的一系列电视剧中,国军内部的斗争也有比较充分的反映和描述,而且并没有脸谱化,而是很深刻的揭示了国军失败的必然性在于,国军内部始终没有解决的相互拆台和派系问题。

这是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一大批电视剧都贯彻始终的叙事逻辑,也就是不只是集中于描述军事上的安排和输赢,更集中于解释政治和军事之间的关系,军事斗争必须也必然服从于政治斗争的需要。

长征以后的一系列同类型的电视剧,很多就差远了,比如之后的延安颂,解放,都是这样的主题,但是在叙事逻辑和主题上都不够彻底和圆融。只有井冈山稍微好一些。




长征遇到哪些困难

1933年9月,蒋介石出动100万军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其中50万军队用来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步步逼来。此时,以搏古为首的中共中央坚决执行王明的“左”倾路线,将军事指挥权交给根本不懂中国革命战争的共产国际代表、德国人奥托•布劳恩(中国名李德),采取阵地战和短促出击等战法,高喊着“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与国民党军硬碰硬、拼消耗,到1934年10月战争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眼看巳无法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中共中央被迫做出撒出根据地、向湘西贺龙、任弼时领导的二、六军团汇合的决定。10月10日,红军8.6万人从江西瑞金、雩都,福建的长汀、宁化开始转移,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就此开始。那么,红军在长征中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一、长征首先面临的困难是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中央继续处于领导地位,不改变这种状况,中央红军和中国革命将走向绝路。事实证明,在博古的错误领导加上李德的瞎指挥,中央红军不顾国民党军的层层布防,强行向湘西方向准备与二、六军团汇合,导致红军经湘江一仗,由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如果不改变与二、六军团会合的既定目标,中央红军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命运。随着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的召开,中央终于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向贵州进军的建议,特别是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共中央领导层的改组,解除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使中国革命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解除了长征中的最大困难。

二、长征前将士对前途的渺茫,出发前仓促间大量地扩红,使得部队上下普遍笼罩着悲观主义情绪,加上大批新兵未经训练,使新建立的军团战斗力低下,无法面对残酷的战斗。这些问题在湘江一役明显地表现出来,这场战役损失的5万多战士当中,有相当部分是溃散所导致。如于1934年9月21日组建的红八军团,本有10000余人,但因行动迟缓,一直拖在大部队后面,到湘江边时仅剩600余人,后来中央被迫撒销了八军团编制。经湘江血战,剩下的基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部队,加上后来红军战略目标的改变和经过在遵义等地战斗的胜利,遵义会议后,红军官兵逐步走出了失败的阴影,重新振作精神,向着新的战略目的地前进。

三、如何摆脱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是红军所面临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面对国民党军铁桶般的碉堡群,红军大部队首先走的是经过广东边境的路线,幸好之前红军已与广东军阀陈济棠定下秘密协定,广东军阀部队只是组织了象征性的拦截,并未过多为难红军。过广东边境后,红军逐渐钻入蒋介石事先布置好的口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