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的道理(扁鹊三进蔡桓公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扁鹊三进蔡桓公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扁鹊见蔡桓公》告诉我们有了疾病要及时治疗,不要讳疾忌医,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忠言逆耳,要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错误,弥补过失;不要盲目自信、自大,要虚心请教他人,要善于采纳他人的建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谨慎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学会明哲保身,规避潜在的危险。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扁鹊第一次拜见蔡桓公,并告诉蔡桓公,他得了病。要及时医治。蔡桓公不听。几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蔡桓公,并告诉他,他的病发展到皮肉间不治会更严重。蔡桓公还是不听。

十几天后,扁鹊又来了,还是说了同样的话:您的病发展到皮肉之间了,不治可能会还要严重。蔡桓公还是不听。扁鹊再次来拜见蔡桓公时,看了一眼就跑了 。蔡桓公发觉自己得病的时候,扁鹊早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扩展资料:

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难怪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出2条来

1、有了疾病要及时医治,不能讳疾忌医。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正视错误,及时改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防微杜渐,以谨慎和审慎的态度正视生活中的“小事“。
4、要明哲保身,及时规避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危险(指扁鹊已逃秦矣)。

扁鹊见蔡桓公的启示

扁鹊见蔡桓公的启示
1、
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要懂得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不要讳疾忌医。
2、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正视错误,及时改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
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抨击了统治者迁怒和诿过百姓的丑恶行径。
4、
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 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

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扁鹊见蔡桓公说明了什么道理

  • 讳疾忌医

  • 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而准,“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无法挽救。写桓公的态度,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而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