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石鼓文、小篆可同时练习吗?有关《石鼓文》向书法大家讨

 

2023/7/7 17:13:49 ('互联网')

本文目录

石鼓文、小篆可同时练习吗

谢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先临摹(练习)小篆,再临摹(练习)大篆《石鼓文》。

当代篆书大家李刚田老师也是这个观点。

临摹(练习)小篆,应先师古。建议从《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入手。当把小篆临摹(练习)三至五年后,再临摹(练习)大篆。这是学习篆书的一般规律。

临摹(练习)大篆,可临摹《散氏盘》和《毛公鼎》,也可以临摹(练习)吴昌硕临摹的《石鼓文》。

临摹(练习)篆书,宜用优质兼毫毛笔、半生半熟宣纸或人工毛边纸。

篆书线条圆润,用笔为中锋,忌用方笔。

先用心对临,不要急于写作品。若达到创作条件时,应先集字创作,把字临到七分像时,可尝试在七分像的基础上加上三分自己的东西,以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有关《石鼓文》向书法大家讨教

梁斌先生,你临吴昌硕石鼓文写到这样是很不错的!

石鼓文是处于古文与小篆之间的文字,实际上就是大篆,去除了图画特征,象征我国汉文字正式形成,上启金文,下连小篆,字比小篆略短些,近乎方形。字距行距既有规矩又有变化,笔画错落有致,不像小篆那样规整、对称,而是以多姿态的形式保持了一定的均衡,并有金文的传统,秀气而不呆板、纤弱,完全是线条组成的抽象符号,其艺术魅力完全体现在按照一定的笔法写出来的古朴、自然、雄厚、流畅的美中,显出一种成熟艺术的别具匠心,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中国书法的最高层次就是大篆与大草,你能写石鼓文是很厉害的!

第一,石鼓文有直线,横画,竖画不就是直线吗!

第二,石鼓文属于大篆,必须中锋运笔,这一点与楷书,行书等有侧锋辅助不同!

第三,总起来说,篆书的线条要求粗细均匀,有变化但不大,但是吴昌硕先生临写石鼓文一改前人做法,笔画粗细变化较大,与石鼓文石刻有了区别!

第四,写石鼓文线条时,均匀行笔速度即可,快慢根据你的手法掌握程度,不要太快,会轻滑,也不能太慢会迟滞!如你写的两个“子”字最后竖画就是迟滞不灵活!

吴昌硕临写的石鼓文,实际上有他自己的理解与用笔,及章法布局,我建议学习还是直接取法原碑!

你临写吴昌硕的石鼓文很多横画直接出锋,藏不住尾,线条力度弱,其次若细看大部分字的字型较差,只是章法布局不错,对用笔及字型的缺点适当掩盖了,主张你学习原碑文!

附图对比原文与临文特点

吴昌硕石鼓文和《石鼓文》原帖有什么异同点

《石鼓文》承载大篆之成,被尊崇为“石刻之祖”。吴昌硕一生致力于《石鼓文》书法的研究,他临摹《石鼓文》38年,始终是忠于原帖古朴雄秀的石鼓风骨,尽得原帖精髓,在本质上是相同相通的。他师法原帖又“临气不临形”(吴昌硕语),以临为创,始终站在创作的之场上向古人学习,无不彰显“古人为宾我作主”(吴昌硕语)的一贯原则,对吴昌硕《石鼓文》的总体评判是:已意多于师法,自创大于继承。主要的不同有以下五点:

一,最大的不同就是吴昌硕改变了原帖文字的体态。原帖文字的结体十分注重“平整”、“对称”、“均衡”和“匀停”,而吴昌硕《石鼓文》则大多“不平整”、“不均衡”、“不对称”、“不匀停”,“长短不齐、左低右高,偏斜取势“成为了吴昌硕《石鼓文》的字体常态和显著标签;

二,吴昌硕《石鼓文》改变了原帖的字形。原帖字形都是“方中显长”,而他却变成了偏长或超长的字体外形。主要原因是吴昌硕吸取了秦分篆字的形态,承袭了邓石如篆书的结体,使原帖笔画结构更加强调了“上密下疏”、“上紧下松”、“上收下放”的“纵势”,更利于笔墨挥洒而不显拘谨、不受约束;

三,吴昌硕《石鼓文》调整了原帖各字的笔画分布。在结字笔画的疏密上,呈现出笔画紧凑部位更密、虚白之处更疏的特点,一改原帖均衡分布“的结字体势,大大提升了笔画结构上的“空间张力”;

四,吴昌硕《石鼓文》改变了原帖“笔划粗细一致、总体偏瘦“的石刻特征。他将写意画技法融入临摹,下笔如泼墨、行笔有提按,粗细自然,偶现苍涩意味,把原帖的石质刀味化变为“书写感”;

五,吴昌硕《石鼓文》改变了原帖“婉通”的行笔风格。孙过庭曾概括:自古“篆尚婉而通”,并被视为作篆的“法则”“规范”。原帖也不例外,行笔时婉转而无顿挫,接笔时通畅而无痕迹,而吴昌硕以籀作篆,在行笔时不拘于“婉通”的用笔惯势,有意识地强化了“顿挫倔强”,使笔划线条雄强硬朗;在接笔之处自然保留“痕迹”,使笔划线条浑厚奇崛。

怎样临习吴昌硕《石鼓文》

怎样临习吴昌硕《石鼓文》?

一是要选择吴昌硕老年临摹的《石鼓文》为范帖;二是要找到吴昌硕《石鼓文》的化变特征;三是要持久不缀地临摹。接下来我分别对应说明,以便于临习操作。

一,选择版本。吴昌硕有不少《石鼓文》临本。《石鼓文》自唐代发现以来,经过大文豪韩愈等人的推崇始名扬天下,学者无数,但数吴昌硕的成就最大。大约在一八八二年,吴昌硕就开始了《石鼓文》书法时代,43岁时获得《石鼓文》精拓本后,就年复一年地心摹手追,直至终老。在这几十年间,他临写了众多《石鼓文》摹本,“四条屏“居多。但他73岁时所临《石鼓文》四条屏(见附图)最佳,不仅继承了原刻的精华,而且字态参差,点画错落,是吴昌硕数十年精研《石鼓文》之大成。所以,建议书家临习时最好挑选此摹本为帖;

二,吴昌硕摹本较之原刻《石鼓文》的主要化变特征。这一点最关键,否则就学不到吴昌硕《石鼓文》“古人为宾我作主”(吴昌硕语)的风骨。其化变有三:

一是改变了原刻石鼓文字的体态。也就是左低右高、长短不齐、偏斜取势。这既是吴昌硕《石鼓文》的最大特征,也是不同于古人篆书的最大区别。原刻《石鼓文》结体,注重平正、均衡、对称,而吴昌硕的《石鼓文》则大多是不平正、不均衡、不对称,呈左低右高,长短不齐,偏斜取势的体态。所以我们在临习时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化变特征,才能牵住“牛鼻子“;

二是改变了原刻石鼓文字的体形。也就是将原刻稍显方长的字形改变成为了偏长或者超长体形。主要是吴昌硕吸收了小篆形体,将石鼓笔画结构变化为上密下疏、上收下放,使之在原刻基础上既求得笔线圆浑又趋向纵势,以利于笔墨挥洒而不拘谨;

三是改变了原刻石鼓文字的体势。吴昌硕一方面将原刻结字在疏密处理上作了明显变通,使紧凑部位更密,虚白之处更疏,颠覆了原刻均衡分布的体势,强化了空间感;另一方面改变了原刻石鼓文字笔划“等粗““偏瘦”“婉通”的书韵。他临《石鼓文》一直秉承“临气不临形”的原则立场,以籀作篆,善将绘画笔法融入石鼓文书法,下按重顿,粗细抑扬,圆中带方,偶现苍涩意味,将石刻味幻化为了书写感。

以上三大化变特征,可以作为我们临习吴昌硕《石鼓文》的钥匙或切入点;

三,必须要持久地临摹练习。任何技巧与论说,都抵不上脚踏实地的临习与功底。吴昌硕之所以能靠《石鼓文》铸就伟业、名扬四海,就在于他38年如一日地心摹手追,以临为创,“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吴昌硕语)。我们临习他的《石鼓文》法帖,更应践行他这种治学精神。

吴昌硕如何改造大篆石鼓文

对于吴昌硕先生临的《石鼓文》,我是非常喜欢的。但我认为,如果说是吴昌硕改造了大篆《石鼓文》,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上图为阮元临的《石鼓文》局部。

据史料记载,吴昌硕临 《石鼓文》,最早是受阮元本《石鼓文》的影响最多。吴昌硕早期临的《石鼓文》均出自阮拓本。从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