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七纵造句(上联:保幼主,七擒七纵,南疆终得平下联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上联:保幼主,七擒七纵,南疆终得平下联

上联:保幼主,七擒七纵,南疆终得平。

下联:图中原,六进六出,北伐竟未捷。

注:伐字捷字古诗韵为入声。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经历说明了什么问题

当年诸葛亮南征,对孟获“七擒七纵”,这在《三国演义》中有非常细腻的描写,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失有史实根据。

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个大头目,他多次聚集手下骚扰蜀民。诸葛亮知道孟获很得人心,于是用计活捉了他。就这样抓了又放,放了又抓,直到第七次抓到孟获,才使孟获心服口服,再也不反了。

尽管孟获都这样了,但还得到诸葛亮的信赖和封官,他心里很是感激诸葛亮。所以以后,孟获每年都会按时缴纳当地的特产给蜀国,诸葛亮在世时,孟获这些人再也不曾闹过事。

中国古书《左传》中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的确,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放虎归山可能后患无穷。但这个故事的经历说明:人世间的道理不是绝对的,有时抓了不放,反而抓不住。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就是为了彻底收服对方,诸葛亮最后做到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要七擒七纵孟获

哈哈,这就尴尬了??

诸葛亮说,刘备临死之前对他说过: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

马谡到底说了什么?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马谡送行数十里。诸葛亮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请你再一次提出好计划。”(显然,诸葛亮把刘备的临终遗言就当放了个屁?)

马谡说:“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

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

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

(街亭之战蜀汉军先锋官马谡)

哈哈哈……?…,刘备的话诸葛亮没听?马谡的话诸葛亮牢牢地记在心里并付诸行动:孟获屡次不服!

《汉晋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

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经过较量,诸葛亮根据马谡的意见“服其心而已”,孟获不但心服嘴上也服了?。也就是说“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正是马谡的远见卓识让诸葛亮成就了“昔云南僻在万里,山川险固,历代罕有能平,惟诸葛孔明以天下奇才、忠信智谋,南征北伐,功盖一时,遂艾夷之。循至后世,叛服不常,莫能制驭。”的伟大壮举!奠定了中国西南边境的根基?!?!?!获得明成祖朱棣的高度赞誉。

请问?谁还敢说马谡言过其实!

诸葛亮为什么要生擒孟获,而且要七擒七纵

在我们的习惯印象中,先是孟获谋反,然后才有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换来了孟获的心服口服,真心归降。但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

诸葛亮此次南征,一开始的对象并不是孟获,而是雍闿。夷陵之战失败以后,雍闿便在益州郡杀害太守谋反,后归顺吴国。

不仅如此,雍闿还很懂统战政策。他先煽动附近的郡县,其中,愿意响应他的包括了牂牁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然后,他又专门派人去夷人部落中挑拨——他派出去的这个人,正是孟获。

而蜀汉这边,诸葛亮直到几年之后的建兴三年,才算是腾出了手,正式出兵讨伐雍闿。

诸葛亮进兵后,很快便击败叛军,雍闿以及高定被杀;同时,附近的郡县也都被援军平定。但是,叛军却并未归顺,而是在孟获的带领下继续反叛。

孟获“素为夷汉所服”,在当地很有威望,这正是雍闿派他去“诱扇诸夷”的原因。果然,孟获的煽动能力无与伦比,在雍闿被杀以后,自己便拉大旗作虎皮,占着山头唱起了歌。

面对新情况,诸葛亮准备换一个思路,以新方法来对付孟获:对雍闿等人,诸葛亮毫不犹豫,手起刀落;但对孟获,却抗拒从宽。

在把孟获抓住以后,诸葛亮很大方地带着他参观了军营,然后问,军容如何?

孟获相当桀骜,回答说:以前我是不知虚实,才会被你所败;如今我既然看到了你是如何行军布阵的,打赢你只是分分钟的事!

诸葛亮于是挥了挥手让他回去:不服来战。

接下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诸葛亮连续抓了孟获七次,抓到孟获的厚脸皮终于撑不下去了,愿意归顺投降。而且,孟获还表示: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顺利达成“攻心为上”的效果,带兵北归。

乍看上去,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让人心服口服的故事。这种故事在历史中相当多,这不是第一个,只不过是最有名的那一个罢了。

但这里却有一个问题:边疆夷族的叛乱,果真就如此简单吗?捉了放,放了捉,就真的能用真心打动对方,换来一世的忠诚吗?

更何况,这是边疆平叛。如果事情真的这么简单,那么自三国以来,哪还会有这么多的边疆动乱呢?诸葛亮已经写了一份优秀案例在先,后世的人只要照做就好了呀!

因此,这个逻辑不可能会是这个故事的真相。

所以接下来,我们不妨通过几个问题,来分析一下诸葛亮的做法到底深奥厉害在何处。

首先,诸葛亮为什么不杀孟获?

虽说马谡建议要攻“心”为上,但这个“攻”的对象,并不见得非得是孟获。通过梳理前因后果,我们可以看到,雍闿才是始作俑者;其他的首领,还包括牂牁太守朱褒以及越巂夷王高定等人。

但这几个人都被毫不留情的给杀了,诸葛亮一点也没有在意什么“攻心为上”。反倒是对于孟获这个后来的反叛者,诸葛亮处处手下留情,几次三番地加以笼络。

为什么?

答案其实史书中已有记载:“(孟)获素为夷汉所服”。孟获在当地,很得拥护。这既是雍闿派他去“诱扇诸夷”的原因,也是诸葛亮愿意一再容忍的背景。

所谓“攻心为上”,并不是说要打动每一个夷人,让他们在心中感念王化,永不叛乱——这根本做不到,能够深入基层做民族统战工作的革命干部,直到20世纪才被发明出来。

因此,要笼络的,是那些有在夷人当中有影响力的人,让他们对朝廷效忠。然后,再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去安抚当地的百姓,接受朝廷的统治。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孟获出现以后,诸葛亮的“攻心”战才真正有了实施的可能。只要能收服孟获,那么通过他,安抚夷人的事就顺理成章。

否则,在当地如果没有孟获这样有权威能服众的人物存在,夷人各自为政,那么诸葛亮难道还派人一个一个的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孟获简直就是诸葛亮的宝贝。

至于雍闿、朱褒、高定等人,他们没有孟获这样的影响力,那么在诸葛亮面前,他们没有被笼络的需要,自然也就没有活着的意义了。

而既然孟获这个权重极高的影响因素已经出现,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降服的问题了——请注意,是降服,不是打败。

诸葛亮采用的办法,是反复的打败、俘虏、释放。 这样做,目的何在呢?

其实就是要告诉孟获,你那点能力,是没有跟我相对抗的资本的。先后七次,就是要让你明白,我们两人的PK结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