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勃勃如此有能力的一个人,为什么史学界对他的评价却很差
发布时间: 2023-07-17

赫连勃勃,字敖云,铁弗匈奴人,南匈奴右贤王去卑的后代。在赫连勃勃之前,铁弗匈奴的处境一直算不上太好,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艰难。

西晋末年,群雄割据,中原的孱弱暴露在胡人的眼中,各少数民族摩拳擦掌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大干一场。而北方的拓跋鲜卑来势汹汹,势不可挡,意图一统北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弱小的铁弗匈奴瑟瑟发抖,为了生存不得不臣服于中原地区强大的政权。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凭借着高超的左右逢源技巧,铁弗匈奴竟然在赫连勃勃的父亲刘卫辰手里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各大势力争相拉拢。

可是,匈奴人掠夺的天性却再一次害了刘卫辰,害了铁弗匈奴。

公元391年,刘卫辰出兵侵犯北魏边境,掠夺粮食人口,但不幸的是,却被北魏大军杀得人仰马翻。最终,刚刚兴起的铁弗匈奴直接崩溃,连赫连勃勃都不得不四处流浪。

《晋书》记载,赫连勃勃先是投奔了鲜卑的太悉伏。但是,太悉伏担心北魏的人来找麻烦,于是,便准备将赫连勃勃给交出去。太悉伏的侄子于心不忍,将赫连勃勃送到了后秦高平公没亦于处。没亦于很欣赏赫连勃勃,于是,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将他推荐给了姚兴,给他铺路。

姚兴看他聪慧,仪表上佳,便赋予他重任,允许他领兵参政。他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不久之后,便有了两万精兵强将。公元406年,北魏和后秦建交,赫连勃勃借机打着国仇家恨的旗帜背叛了后秦。次年,赫连勃勃在高平自封为王,建立了大夏。

自此之后,铁弗匈奴再次兴盛。

然而,这样一个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仅仅是残暴却显得有失公允,应该进行深入的探讨。

可以说,如果不是赫连勃勃过于残暴,史学家们的评价也不会如此偏激。后秦的姚邑曾说过:“奉上慢、御众残,贪暴无亲。”对于他的下属,凡是忤逆他的都被刺瞎双目;凡是嘲讽他的都被割去嘴唇;凡是上奏诽谤他的都被割了舌头。

而那些工匠的处境更凄惨,稍有不对便是人头落地,不但要给朝廷干活,还要时刻担心小命。而且,在赫连勃勃称王之后,短短十八年就发动了28次大规模战争,基本上每年都要打一次。据统计,这期间他至少掠夺了50万人口,平民百姓死伤无数。

仅南凉一役,他就杀了两万多人。与后秦的战争中,他先后坑杀了两万四千将士。此外,为了扩大战争的心理作用,他先后两次垒起了骷髅台,不知道多少人惨遭毒手。频繁的战争和杀戮给大夏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恐慌,使社会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

从上述事件可以看出,赫连勃勃无疑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

但是,他毕竟生在乱世之中,从一只丧家之犬开始,硬生生地带领着铁弗匈奴创造了大夏国一时的辉煌,所以,他的身上自有其独特的优势。而且,作为一个国家领袖,赫连勃勃的思想一定深刻影响着大夏国的发展,大夏有所成就自然说明他的某些思想的正确性和先进性,这是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的。

第一,民族同源观:

五胡十六国期间,五胡乱华给中原大地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灾难,所过之处无一不是一片腥风血雨。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深刻影响着所有人。此外,这些民族之间的隔阂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对于中原地区传统文化的不适应让他有些手足无措和怯懦。

而且,曾经丧家之犬一般的生活让他有了浓重的自卑感,造成了他残暴的性格。这些心理活动一方面使他努力学习中原文化,一方面使他仇恨所有人。这样的心态一直无法得到纠正,始终影响着他的言行。其实,仔细阅读史书,你可以发现,他建国之后,便一直努力规避国家被打上胡族政权标签的风险。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民族同源观成了他唯一的武器。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汉化的同时,并公开表示自己是大禹的后人,如今应运而兴,发誓要恢复大禹之业。而且,大夏国号的选取更体现了赫连勃勃的良苦用心。一方面消除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里隔阂,使大夏的政权显得更正统,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固了国家政权;另一方面体现了赫连勃勃推动民族融合的坚定决心。

第二,大一统思想:

在创业初期,“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思想一直深刻影响着赫连勃勃。

在夏国初建之时,他设立了所谓的十年计划,主要目标是统一岭北、河东之地。公元413年,统万华城的建立突出体现了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思想。

然而,赫连勃勃如此大张旗鼓的宣扬大一统思想,自然有其必要之处。他需要一个正统的身份,需要通过颂扬大一统的思想使天下“合情合理”归拢到他的政权之下。另外,十国末年,天下久经战乱,百姓民不聊生,赫连勃勃宣扬统一的思想更容易获得人心,更容易消除民族隔阂,更利于维护统治。

但要注意的是,赫连勃勃虽然前期极力宣扬大一统思想,但却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而且,我们注意到,他在占领长安,完成十年计划之后突然偃旗息鼓,失去了对战争的狂热。从这一年开始直至他去世之后的那一段时间,史书对他的记载近乎于空白。

根据大夏国最后的结局,我们可以推论,“大一统”的确是赫连勃勃一直以来的政治主张。但是,个人能力的不足,人格的缺陷使他并不具备君临天下的资格,相应的大夏国直到灭亡只能是割据一方。

其实,赫连勃勃一个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者,在近乎于零的基础上带领大夏国一步步走向了兴盛,也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的能力从北魏对待大夏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他在世之时,北魏一直按压着自己的野心与其交好,以期边疆的稳固。直到赫连勃勃去世之后,北魏才开始了正式统一北方的战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明显的结论:大夏国完全是靠着赫连勃勃的个人英雄主义撑起来的。所以,最后我们要承认的是,赫连勃勃在推动大一统格局的形成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虽然没有施仁政,没有善待百姓,但是,他却对华夏民族有着极高的认同感,宣扬了华夏各族都是“同源”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大一统的进程。

这是赫连勃勃思想的先进之处,在他的影响下,隋唐形成了“四夷一家”的思想,切切实实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参考资料:

【《晋书·卷一百三十·载记第三十》、《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资治通鉴·卷一百一》】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