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杀无辜的意思(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从未当过开封府尹。60岁大寿时,他感叹自己无后,儿媳突然抱着1岁多的男婴,跪在包拯面前:“这就是您的儿子,请您取名。”

包拯,又被称为包青天。

在民间传说中,开封府尹包青天,铁面无私,两袖清风,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

上至贪官污吏,下至市井小贼,只要想到他,心里都会升起一股凉意。

他有很多传世案例,什么“狸猫换太子”“铡美案”“血手印”“蝴蝶梦”等等。

只可惜,这些案子,大多来自民间故事演绎、元曲和清代小说《三侠五义》,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从未当过开封府尹。

包拯只是在快60岁时,暂时代管开封府,但也只管了不到2年。此后,宋仁宗非要给他升官,将他调离了开封府。

60岁大寿时,已经痛失爱子、爱孙的包拯,突然被儿媳告知,他居然还有一个儿子。

他惊愕之余,开怀大笑,此后,他开开心心,享受了4年的天伦之乐。

64岁这年,包拯视察枢密院,突发疾病,再也没能起来。

几个月后,他就病逝了。

宋仁宗格外伤心。

他亲自前往吊唁,并辍朝一日表示纪念。

他还给包拯追封吏部尚书,并赐谥号“孝肃”,极尽哀荣。

……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虽然,包拯没有当过开封府尹,但他始终铁面无私、两袖清风,是个难得的好官。

他得罪了无数权贵,按理说,他的晚年,难以善终。

但好在,宋仁宗非常信任包拯,无论别人怎么弹劾包拯,宋仁宗始终力挺他

正因为如此,包拯的晚年,过得非常舒适。

包拯的别样仕途

包拯28岁中进士,可他的为官之路,却是从38岁开始。

公元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寒窗苦读二十多年,终于成为一方知县。

这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

但包拯没有赴任。

他上书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理由是父母年迈,需要尽孝道。

上面很宽容,考虑了包拯的实际情况,将他改任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

包拯还是不满意。

他觉得离家太远,思来想去,便选择辞官回家,先赡养父母。

其实,和县、合肥之间,相距不过100多公里,驾车不到2小时。

这个距离,真的不算远。

但这是用现在的观念来看的,在那个用双脚走路的时代,100多公里,的确无法在父母面前尽孝。

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在那个读书走仕途的年代,包拯能放弃当官,去赡养父母,真的很不容易。

他真的对父母非常好。

几年后,父母相继离世,包拯就在父母墓葬旁边,盖了草庐,坚持守丧。

守丧期满,当地的父老乡亲,都来劝包拯继续仕途,他才选择进京听选。

公元1037年,38岁的包拯,被任命为天长(位于安徽)知县。

他的为官之路,正式开启。

相比其他人,包拯的仕途,走得格外顺遂。

36年间,他接连调任、升任,担任过的的官职,也数不胜数。

  • 在地方上,他当过“大肥差”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也干过要职陕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
  • 在中央,他曾是铁面无私的监察御史,也曾是坚决执行的尚书工部员外郎。

他得罪了无数权贵,无数人恨不能抽他的筋,扒他的骨。

但这些权贵,愣是无法撼动包拯分毫,这一切,只因宋仁宗的力挺

宋仁宗有多力挺包拯?

历史上,包拯的结局,算是非常好了。

宋仁宗追封他为吏部尚书,赐号“孝肃”,葬礼极尽哀荣。

他去世时,从中央到地方,许多百姓为他哀伤。

“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包拯38岁入仕,此后6年,先后在安徽、广东当过地方长官。公元1043年,他被宋仁宗安排回京,赐官监察御史,专门负责监督大臣。

在古代,监察御史,几乎相当于皇帝的亲信。

但监察御史,也非常容易得罪人。

举个例子。

有一回,宋仁宗的张贵妃,给丈夫吹枕头风,帮着自家大伯,争了一个淮康军节度使。

包拯非常不爽,逮着宋仁宗就各种说。

宋仁宗也知道事情干得不对,但圣旨都下了,要是收回来,他脸面往哪里放呢?

所以,宋仁宗转身就走。

但包拯直接扯住了他的袖子,继续絮絮叨叨,铮铮有词,说什么“受人蛊惑”,搞得宋仁宗十分无奈。

最后,宋仁宗无奈答应悔改。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张贵妃对此什么态度,但她的心里肯定不舒坦。

而此事以后,整个汴京城的皇亲国戚,对包拯就是——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可以想象,包拯的一生,也一定会被很多人记恨。

但宋仁宗始终力挺包拯。

无论谁弹劾包拯,他都不曾对包拯发难。

而包拯给他的建议,也基本得到了践行。

为什么宋仁宗会对包拯这么信任呢?

宋仁宗对包拯的力挺,并不是无迹可寻的。

如果你是宋仁宗,你对包拯,也会非常厚待。

因为包拯是真正为民请命、造福社会的能臣。

【1】包拯的铁面无私,从不区分官职大小

包拯回京城以后,就开始恪尽职守,尽监察御史的职责。

他弹劾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王逵。

王奎曾多次担任转运使。

任职期间,他多次巧立名目,剥削百姓,中饱私囊。

百姓一旦不满,开始反抗,他就直接用酷刑镇压,滥杀许多无辜百姓。

包拯弹劾了很多次王奎,锲而不舍。

一次不见成效,就两次;两次不行,再三次。

为了成功扳倒王逵,包拯前前后后,共计弹劾了七次。

最后一次,包拯直接对着宋仁宗破口大骂:“你不听我的劝告,就是不体恤百姓,任用酷吏!”

《中国通史》:“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包拯一生,弹劾的人很多,除了王奎,还有宰相、舒王的女婿、贵妃的伯父……

他铁面无私,从来不管对方来头多大,只要有违官道,就绝不放过

宰相宋庠对此最有发言权。

宰相宋庠为官七年,不贪不腐,没干过天怒人怨的事。

但包拯直接把他告到宋仁宗面前,认为他七年无功无过,明显是尸位素餐、白拿俸禄,应当予以免职。

由此可见,包拯弹劾官员,只看他是否恪尽职守。

贪官污吏是害虫,无所作为、不干实事是蛀虫,都应该去除。

虽然包拯得罪了很多人,但他维护的,一直都是宋仁宗的利益。

他希望国家好,宋仁宗也希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