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以意逆志?为什么南宋的李清照评论苏东坡的词不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怎样理解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上》。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以意逆志”的命题, 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现代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作品名称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创作年代

战国

作品出处

《孟子》

文学体裁

语录体散文

作者

孟子及其学生

作品原文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①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②。”信斯也,是周无遗民也。

作品注释

①逆:揣测。

②靡有:没有。不遗;二字同义,都是“余”的意思。

作品译文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 “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

作品读解

孟子是在和学生咸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顺便说到读诗的方法问题的。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命题, 却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现代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因此,读诗贵在与诗人交流思想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情动而辞发”是“诗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 刘勰发挥的,正是孟子的读诗法。

至于现代批评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鉴赏者的再创造,那就和孟子“以意运志”的读诗法相去较远了。

为什么南宋的李清照评论苏东坡的词不好

李清照自丈夫赵君因王安石变法失败而牵涉入狱而死,平时借词度日。将怨恨发泄到支持王安石变法的苏东坡,总是恶评苏东坡词作。原来心病啊!

写诗词时遇到平仄韵脚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原则上不可以,近体诗要求更严格。特别是韵脚必须合韵,句中平仄不和律也就是说拗了的时候可以补救

为什么说做格律诗“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

再好的文字,也要文随意就,千万不可因文害义。古诗词,对平仄韵律有要求,应在可控范围里尽量遵循,如果确实需要突破,我以为,不许迁就,尽可突破。毕竟,不可忘了作文的本意。

诗词对联的平仄韵律必须恪守不渝吗改变创新就属于不伦不类吗

既使承认古诗词平仄韵律,和格律,遵守他的规律性,先人留下的文化底蕴产业是有博大精深文化空间的,在人心中已经形成痕迹吻合,有了规模式的空间注力前程,以古体诗词为座标,深秘盎然,就有一定的乾坤方位,和空间占领的证实。是永远无法更改,有先人的业绩有伟大的礼程碑,也是一面旗帜自有他道理存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形成的礼程碑不是自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他有发展始历教程原理的一定方针政策所有,是有深痕烙印,卓越人民心里。

诗词不是坚决定位,也有他的春秋变化发展过程,几千年来发展过程随着岁月蹉跎有了本体新的变化所定律,有诗的分成;有七律,五言,名牌诗,散文诗,散文,的变化都由于千年春秋演变的过程中得来的结果,演变成多种形式体验出文化底蕴生然界里的座标…………

你觉得造境这个词语意思好吗意如改变环境

造境助势,服务于诗文主旨。

造,即酌词炼句;境,即意境。助势,即渲染诗文气氛,突出作者思想感情。

意境,即一系列相关意象的主客观境界有机组合体。

意象,即饱含作者相应思想感情的物象。例如“马”、“白马”是一般物象,“烈马”、“战马”、“千里马”是意象。意象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这是物象与意象的区别点。

意象的载体是诗词中常说的“景语”。

景语服务于作者的思想情感。脱离作者生活体验与写作背景及一定思想情感主旨的“景语”堆砌,是故作高深的无病呻吟!

景语出现与否,不一定是诗文优劣的唯一标准。例如清代赵翼的《论诗》,全诗没有多少“景语”出现,不也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吗?

意境的有无与优劣,取决于读者与作者的生活体验是否相似,取决于读者是否了解作者诗文的写作背景,取决于读者与作者三观是否一致,取决于读者的文化修养水平是否在同一层次。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试想三观不合的人会产生情感共鸣吗?同样的,对文化修养水平不在同一层次的“网络喷子”争论“意境的“有无”或“优劣”,无异于对牛弹琴!那种自诩不凡的“意境大师”,盛气凌人,处处以“意境第一,格律第二”、“因律害意”指手画足,动辄标签式贬谪他人,而又连起码的平仄规则都驾驭不了的人,除了哗众取宠之外,他自己又有多少比肩古体诗名篇的大作问世呢?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