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做智商测试(智商测试靠不靠谱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智商测试靠不靠谱

网上免费的都不靠谱。
智商测试很多,从网上免费的测试,到不需要版权的测试,到每做一次测试就需要购买一次答题册的有版权的测试。通常来说,网上测试的准确性(reliability 可靠性, validity 有效性)很低。除了测试本身的准确性以外,还有两个决定测试价值的重要因素:
1. 测试的normative data(标准数据)的质量。研究机构在研发或更新测试的时候,会随机取样,把这个测试给被试做,这些被试的分数就是我们智商高低的参考指标。智商高还是低,都是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和你同年龄(或者差不多年龄)的人,你的智商的高低。如果没有这些参考指标,随便划分的区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就normative data的质量来说,不要版权的测试通常比需要付费的测试差。原因很简单,研究需要大量的经费,而且这个研究是个持续的过程。Flynn Effect指出,随着教育的普及,国民的智商分数平均每几年就会提高好几点。所以就需要经常更新题目,调整平均数值等等。没有版权的测试,由于经费、人力、物力的缺乏,往往10多年甚至20多年都不更新normative data。所以,测试结果价值有限。
同样是经常更新normative data的测试,比较测试优劣的标准就需要参考:测试的本地化程度(举澳洲为例,同样是英语国家,美国的测试进入澳洲,题目也需要本地化,样本也是以澳洲人为被试的更加准确),样本的大小(被试越多越好),以及样本的年龄差异(儿童由于智力发展很快,每6个月就可能有明显的变化,所以样本最好能包括每个年龄段的儿童,并保证每个年龄段都有足够的样本大小。这样最终结果会比较敏感(sensitive))。优秀的测试,还会提供特殊人群的normative data,比如自闭症患者,多动症患者。
2. 做测试的人的培训程度。
给他人做测试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比如,物品的摆放位置,灯光强度,给出合适的指导语,语速,处理各种情况的能力(尤其是测试儿童或特殊人群的时候)等等。如果不能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测试,就会人为的引入误差,影响结果。一旦这种情况不幸出现或者有其他影响结果的情况(比如说,一套测试应该在同一天内完成,但小孩坚持不肯当天完成智商测试),就需要记录下具体情况,在分析测试结果的时候加于考虑。当然,即使没有出现特殊情况,也有必要记录被测试人答题的方式,应对情况等等。有时,这类信息比测试本身更有价值。
学会正确的做测试的方法并不困难,除了心理学家以外,一些辅导员、资深教师也会做智商测试。真正的难点在于,运用的神经心理学的知识和对被测试者的背景信息的了解,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智商分数的意义
以韦氏智商测试(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为例,测试分为四大块:
Verbal comprehension(语言能力;这几个词的翻译都不准确,大概理解下)
perceptual reasoning(空间思维能力)
working memory(工作记忆,用电脑作比喻应该是缓存吧)
processing speed (处理速度,类似于CPU)。我们平常说的智商分数(Full-Scale IQ)
虽说是一个数字,但实际上是应该是一个95%的置信区间。如果一个人测出的智商是110,假设他的真实智商有95%的可能性在105到116之间(根据经验,韦氏测试的这个区间一般在8到15之间)。也就是说,这个人的实际智商很可能是跨越两个分区的(每15分是一个区间,所以105-116分应该跨越平均水准到高于平均水准这两个分区)。所以,智商分数高低个几分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区别。
另外,当这四项能力之间的差异过大的时候(比如文理偏科很严重的人),Full-Scale IQ(面智商测试)这个数字就失去意义了,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智商水平(这里说的是智商水平,不是智力水平)。《Essentials of WAIS-IV Assessment》(有关韦氏智商测试要点)这本书里提供替代Full-Scale IQ的公式,但实际应用中没什么人做,因为价值不大,不如直接参考这四项能力的单独分数。
智商测试的应用单独测智商,一般来说不推荐,除非有特殊要求(比如,智商分数低于70政府给予补助之类)。一些心理学家,出于对来访者负责,都不接这样的工作。原因如下:
智商分数不等于智力水平,只是参考资料之一,而且这个数字如我上文所述,时常是无效的。
有了这么个分数,很可能等于给自己贴了个标签。对于对智能测试(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没有多少了解的人来说,很容易误读这个信息。比如,有的家长、老师,别的解释不听,只想知道小孩智商多少。如果是这种情况,我很可能根本就不告诉他们这个数字,只说个大概区间(有些国家甚至有这么项规定,只给区间,不给具体数字)。标签的危害显而易见,把自己的行为往这个标签上套,用标签来解释很多与智力无关的情况,等等。
如果想对自己的智力能力有个全面的认识,需要做一系列的测试,主要测试包括智商、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 在神经心理学里,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包括各类高端的用来调整,控制和管理其他认知程序(cognitive processes)的认知程序,比如计划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制力,灵活性,开始和监督自己的行为等等)。对于这些测试的选择,参照第一部分中关于智商测试的选择标准。实际应用中,心理学家还会考虑到测试的一致性和侧重点等问题。
智商不等于智力,更不等于成就
智能测试有优劣之分。智商分数只是一个数据点(data point),它本身有明显的局限性。记忆力测试,注意力测试,executive function(执行能力)测试,过去的教育水平,学术成就、premorbid functioning(病前运作)测试等等,每一个都代表一个数据点。众多数据点凑在一起,才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有较全面的认识。具体怎么理解这些数据点,需要心理学家根据所学知识和被测试者的背景来梳理清楚。
另外,我个人认为,仅仅为了了解下自己的智力情况,做这些测试完全没必要,费时(我所说的测试全部做的话,需要5-6个小时,如果遇上的速度慢的,时间更久)、费力(得找到合格的心理学家)、更费钱(澳洲做这样一个测试加上报告总共需要差不多1万人民币,测试材料成本也要不少的)。一般人不可能对自己的智力水平一无所知,测试不测试也不会让一个人更聪明。
智能测试(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的主要的意义不在于帮助了解自己的智力情况,而在于辅助临床诊断,辅助病人的管理、治疗和复健。
说过了智商测试的意义,也就可以进一步知道为什么智商不代表一切。总能遇到拿自己的高智商出来说事的人,隐隐的透出那么一丝很了不起的意味。这就不免让旁人一是怀疑他们有没有吹牛,二是怀疑智商测试这件事情是不是靠谱。其实合格的智商测试结果本身确实是能传达出一些有意义的信息的(如果两个人有明显的智商差异的话,他们天生的能力确实有可能不一样)。但除了智商以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因素或者变量决定了一个人是不是杰出。如果想通过智商分数来证明自己,我觉得这个分数还不如高考分数来的有意义,因为高考至少考验了你持之以恒的能力和积极上进的心态。
另外,如果想通过智商分数来获得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个本身也不太实际,因为我之前说过它本身实际上是一个不小的区间,比别人高个几分不说明任何问题,大家都在一个区间内;比你智商差一个标准差以上的人,估计你也没兴趣和他比。况且,智商和杰出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想找优越感,不如直接炫富,砸钞票,比权势来的直观。
各位特别想知道自己智商分数或者特别在意智商的朋友,你们到底是出于什么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