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 | 新时期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
发布时间: 2023-07-11

视域 | 新时期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语言文化传统保护

方言是语言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各地域之间的地理隔阂被打破,人类的社会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因此形成了空前活跃的语言大交流格局,使得各地方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甚至走向濒危和消亡,严重地威胁到了方言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原文 :《新时期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 |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冷志敏 黄晓东

图片 |网络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注意到了方言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如20世纪50年代,国家便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工作,期间一共调查记录了全国1800多个汉语方言点和1600多个少数民族语言点,取得了一大批宝贵语料,为了解我国语言状况、推广普通话和创制改进少数民族文字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提出了“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的口号。2015年至今,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和财政部的支持下,以曹志耘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顺利开展,全国共调查了1289个汉语方言点和429个少数民族语言点,另外,还出版了一系列方言文化成果,如《中国语言文化典藏》(20卷,曹志耘主编,商务印书馆,2017年)、《中国濒危语言志》(曹志耘总主编,商务印书馆,2019)。2022年9月29日,“推动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发布了《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第二辑)20册新成果。这些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方言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了力量。

展开全文

那么,为什么要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一个地区的方言文化是维系人民群众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唐代诗人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客家人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他们所表达的都是对乡音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铭记于心的浓浓的家乡情怀,这种情怀毫无保留地通过方言文化展示出来。

二是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平衡的“方言生态”。所谓“方言生态”,指的是一种语言内部的个体语和共同语既排斥竞争,又合作共赢的关系(石琳,《语言生态视域下的方言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论坛》,2017)。随着推普工作的深入,普通话业已占据语言主体地位,而作为地域变体的方言,其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方言生态”失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使方言文化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共同创建“方言生态”之美。

三是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把包含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在内的六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上述两类正是方言文化的重要体现,例如民间山歌、禁忌语、口头故事、地方戏曲,等等。

最后,方言文化和国家语言战略安全也存在密切关系。新时期和新形势下,语言安全对于保证民族命运和国家兴旺发达也同样重要。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有着深厚的本土气息,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能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为提升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第2版),全国共有十大汉语方言,且各方言内部又存在不同片区。我们不难看出,汉语方言数量多,且分布范围广,方言文化资源也异常丰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还很难对方言文化做到面面俱到的保护和传承。面对新时期和新形势,我们应该分清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主次方向。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做好规划,充分利用新时代新媒体,完善方言文化的宣传、保护和传承工作,提升方言文化在新时期的影响力。广大人民群众也应该自觉地加入到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去,说好家乡话,讲好家乡故事,使方言文化永续流传。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34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全面保护好古籍长河中的“历史记忆” | 社会科学报

视域 | 数字化如何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