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九品是干什么的?清朝的九品属什么级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清朝的九品是干什么的

清朝的官制,一品到九品,又有正从之分,所以共九品十八级。

按品级算,一品最大,九品最小,至于九品是干什么的,当然是官员,只要有品就是官。

但是,九品还不是最小的官员了,下面还有从九品,还有无品的一大堆,有可能是吏,有可能是办事员,也有可能也是个官。

九品文官练雀补子。

九品的官员有哪些,各衙门口子里的京官、外官、文官、武官,都有九品的官员,总的来说,就是各衙门的最基层官员。

比如京官文官里,礼部有个会同馆大使,专门负责接待外宾的,是正九品,他还有左右副手,是从九品。

钦天监,古代专门看天气制历法观天象的部门,这是个垄断衙门,别人不可以学的,这个部门的有两名监侯,专门推演历法的,是正九品,专门管漏刻和报时的,是从九品,漏刻是古代一种靠水流来计时的工具。

太常寺是掌管礼乐的,可以比作一支庞大的乐队,这里面的赞礼郎,专门忙前忙后,就是正九品,还有司乐,专门带着一帮子人喊口号的,为从九品。

各部衙门里都有大量从事文书的办事员,管理这些办事员的官叫司书,为正九品,相当于现在秘书科的小头头。

九品武官海马补子。

武官里,禁卫军里的蓝翎长,是正九品,这是禁军里最低级别的武官;地方部队有个外委把总,是从九品,本来有个武官叫把总,为正七品,相当于县公安局长,这个外委把总,就是编外的,差不多镇上的派出所长吧。

外官文官,府里面协助知府、同知、通判办事的叫知事,这些知事都是正九品,县里协助知县办事的主簿,也是正九品,管儒学的训导,是教谕的副手,相当于现在县教育局副局长,也是正九品。

清朝的九品属什么级别

从秦朝到清朝,除了国家政治制度体系外,官僚制度也发展得相当完善。清朝入关后,在明朝官僚制度上做了相应的改善,但是大体上还是沿用了明朝的体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九品十八级’的官僚体制。

清朝的官僚制度,其实最被大家熟知的是九品官,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芝麻官。那么九品的芝麻官究竟手中掌握的权利有多大,若是详细说其实并不能感觉到他手中微弱的权利,那么我们把当时一品大官权利结合起来,与今天的官僚相对比,就明白了。

清朝的官员分为两大类,一文一武各司其事。而清朝为了区分官员的等级,因此在官员的衣服上缝制了不同的兽类。而一品文官的补服是仙鹤,一品武官则是麒麟,这两类补服上的动物是古人认知中除了龙凤之外最为尊贵的神兽,因此也对应了他的官职。但是对于九品官员的职位,当然是古人认知中最为低下的动物,文官为蓝雀武官则为海马。

古人的阶级制度是森严的,因此官职与服装也是严格契合。而同时隐藏在官职下面的,不只有权利的大小,更有薪水的高低。

清朝中的正一品包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公——太师、太傅和太保,此外还有领侍卫内大臣、三殿三阁大学士、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大学士衔总督。当然,大多时候来说,正一品的三公,基本属于荣誉官职,没啥实权。

当然官职大,自然而然所受到的俸禄也多。正一品的官员年俸为180两,而禄米是180斛。这样的俸禄放在现在年薪差不多是八万左右,这样的俸禄在如今的二三线城市勉强还算个中等阶级。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收入,国家为了防止贪污腐败,特地还设置了养廉银,而一品大官的养廉银是按照总督的规格发放的,一年是一万六的白银。所以一品大员的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如今的300万。

而九品官员相比之下压根就不够看了,九品官员既有京官,如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各部院九品笔帖式;也有地方官,如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是当时县官的从属官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副主任科员。

九品官的工资更是让人捉襟见肘,九品官员的工资大约是33两1.14钱,而所受的禄米是33斛1.14斗。由于清朝的养廉银只发放到七品也就是知县的官位上,所以从八品到九品是没有养廉银的。因此把九品官员的年薪折合成如今的金钱大约是1.8万元。

一品大员的300万和九品官员不到两万元的薪水,一个是国务院级别的官职,而另一个只是知县的从属人员,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简直是云泥之别的差距!

当然,九品官除了上面所说的正九品之外,还有从九品,京官和地方官都有。如翰林院侍诏、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刑部司狱、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

其实在清朝来说,九品官员根本不算是最微小的官员,因为九品官员起码还在清朝官僚制度的“九品十八级”中,而有些官员根本无法入了编制,比如说驿丞、典使和盐茶大使,这些都是未入流的官员,相当于现如今的班长或者是组长。

这么看来,九品官员也还算好,虽然比不上能入了殿堂议事的官员,但是起码下面还有一些小喽啰受到自己的管辖,也算是心里有点安慰。

肖恩既然是九品第一,为何回到大齐,却不被重视

一朝天子一朝臣,肖恩作为原北魏锦衣卫首领,在情报界虽名声赫赫,原来效忠的北魏皇室,北魏已经被北齐取代,而现在当家做主的是北齐皇太后,皇太后几乎把北齐的国政都交给沈重处理。

沈重是北齐的重臣,深受皇太后的宠幸,还是现在北齐锦衣卫的首领,肖恩作为北齐前间谍首领回到北齐,肯定让沈重不高兴,甚至欲除之而后快。因为肖恩作为北魏最后的锦衣卫首领,肯定会有锦衣卫中人仍然暗中效忠于他,会对沈重的间谍头子地位造成威胁,肖恩的义子上衫虎在军队中有威望,弟弟更是文坛宗师庄墨韩。军政界都有人,为了自己的地位沈重必须除掉肖恩他。皇太后信任沈重,肯定不会对前朝臣子肖恩委以重任。

小皇帝战豆豆也不会委以重任给肖恩,一方面是没有权势,朝廷大权都在皇太后手里。二是日后想要亲政,必须得到皇室高手宗师苦荷的支持。而苦荷曾经跟叶轻眉发过誓,不会让神庙的所在地暴露。

肖恩作为知道神庙所在地第二人,也就成了苦荷铲除的目标,幸亏五竹叔阻拦了苦荷,要不然肖恩刚到庆国边境就得被苦荷杀死,但苦荷仍然派了自己弟子九品高手海棠朵朵去刺杀肖恩。苦荷想要杀肖恩,小皇帝怎可能作死给肖恩重任,大概范闲是唯一想保住肖恩生命的人,虽然目的不纯。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九品官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九品不是九品芝麻官!那是啥?这里的中正不是老蒋,那是啥?这里的官人更非许仙!那是啥?

九品是将人分为上中下的上中下,绕不?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黄初元年(220年),曹操之子魏帝曹丕采纳陈寔(shi)之孙吏部尚书陈群的设置的。

因(河南)颍川陈寔而有陈寔遗盗更有梁上君子的成语。陈寔与其二子陈纪、陈谌(chen or shen),并称三君,群即纪子。与钟浩、荀淑、韩韶号称颍川四长。钟浩曾孙钟繇,荀淑孙荀彧,韩韶子韩融,除韩韶后世外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但他们比起(同为河南)汝南的袁良家族,瞬间都黯然了。袁良曾孙袁绍,就是那个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九州的袁绍。三国的建立,得力于士族,甚至最早刘秀立国也是士族豪强之功。

两汉实行察举制,就是选贤,类似欧美的选举。那时的说法叫察举孝廉,说得是主要看品学,其实主要看气质?不,家世!尤其到了东汉,选茂才(本为秀才,避刘秀讳)为郡望所把持,举贤不能不避亲,避嫌嘛!怎么解?换举!都是名门望族,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你举我我举你,犹如贾史王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三国建立,门阀之力也。

为保障士族的利益,三国实行都是与士族共治天下。这也就有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吏部本为吏曹为刘秀所置,曹丕改为吏部。中正一职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楚王陈胜所置,类似御史大夫,渤海国时曾以大中正为御史大夫。然而在曹芳为帝,司马懿执政时于州郡设大中正。但这不是御史大夫,而是选贤、评贤以及考评官吏的州郡官员,其下还又中正。(其流程见图一)吴国也有仿效,叫大公平。明明大不公平好不好?主要看脸更主要看爹,以至于后期出现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

官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