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对步兵有优势,为什么古代满洲人经常下马徒步进攻?二战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为何在缅甸被日军打得“惨不忍睹”,你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骑兵对步兵有优势,为什么古代满洲人经常下马徒步进攻

题干的前半部分说的不全对,骑兵对步兵的优势不是绝对的,只能说在一定条件下骑兵对步兵是优势明显的。若在平原旷野这种冲击距离足够的情况下,其冲击能力和机动性相对于步兵来说优势相当明显。但是,战场地形情况各异,而战场需求也是瞬息万变,骑兵也有短板,岂有包打天下之理?例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兼具机动性、火力、防护性,饶是如此,亦要有步兵进行掩护,所以打仗的时候各兵种合成作战的胜算比单一兵种大的多。而八旗军就是典型的合成型兵种,重骑兵、重步兵、炮兵一应俱全,战场适应性确实比较强。

而题干的后半部分说的确实是事实,后金(清)在崛起的过程中其士兵经常下马步战,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早在努尔哈赤尚未反明,在兼并女真各部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步战记录,就比如说在攻灭乌拉部的时候,面对三万乌拉部兵,努尔哈赤的军队在百米距离上,命令士兵下马迎敌,大获全胜。附图。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布占太率三万兵步行,列阵以待,两军相距百步,满洲兵亦下马进战。

而八旗军之所以敢于下马步战,总体上看,是有两个原因:

一是有这个实力。重步兵兵员素质好,装备精良,经过严格训练,纪律性强。

女真族是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渔猎民族,他的经济模式构成是多元,既有农耕的生产方式,也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长期的劳作和狩猎生涯养成强壮的体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大家都知道重步兵身披重甲作战,行军作战,直前搏杀,都需要有充沛的体力来支撑,而女真人恰恰符合这一要求。以史料载之,部分八旗军人在攻城战的时候甚至敢于披挂三层铠甲,向上攀缘,以一副铠甲20斤来计算,就是身上负重60斤攻城,体力不可谓之不好。附图。

《江阴城守纪》:二都督恃勇衣三层甲,腰悬两刀,肩插两刃,手执双刀,独登云梯,毁雉堞,跨上城垛,执刀乱砍。

再加上女真人从事农耕,做为集体劳动者,比以游牧为主的蒙古人组织纪律性更强。所以女真人是非常好的重步兵兵源,正如徐光启所说“奴之步兵极精,分合有法”。

另外,从生产力角度来说,建州女真农业化程度到明末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所谓“各牛录出男丁十人、牛四头,始于荒地耕种之”,甚至还兴建粮库以备灾荒之年。附图。

《满文老档》:自是免征国人粮赋,国人无所忧苦,粮贮转为丰足,兴建粮库,此前则无粮库。

又于较早的时候发现金属冶炼行业,万历已亥年(1599)的三月,“始炒铁、开金银矿”。由此可以看出,在建州女真崛起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物资供应。所以,可以确保作战的时候每一个士兵都有铠甲披挂。

优质的兵源再加上生产力足够保证装备供应,这都是形成优质重步兵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个作为凭借,优秀的下马重步兵无从谈起。

其次,八旗作战的过程中,需要借重于步兵作战。

我在上文中提到骑兵实力再强,也是有很大的缺点的,并不能面面俱到。而明军在长期与蒙古军交锋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一套克制骑兵的战术,这就是车营战术。车营就相当于木制的移动城堡,车营内的明军往往依托这些厚重的战车,在辅以密度很高的火器,往往能起到遏制骑兵的效果。

车营图

而努尔哈赤曾在明军效力十多年,他也知道明军的车营遏制骑兵特别有效果,怎么可能还傻乎乎的会拿骑兵乱撞,所以面对这种骑兵解决不了事态,必须运用重步兵来解决,所以围绕步兵开发出不少战术。

就比如在萨尔浒之战,后金的下马重步兵就承担了工兵队的职责,面对明军龚念遂的车营,八旗军一部分直接下马切换到步战模式,其目的就是依靠重甲,强顶火力,摧毁明军的车营战车,以确保骑兵突破。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帝率四王,领兵不满千人,令一半下马步战,大明兵一齐发炮,四王率骑兵突入,步兵遂摧覆战车,大败其兵。

还有驻扎在斐芬山上潘宗颜部队,也是让部分骑兵充当下马重步兵,“命半数兵下马”,最后仍然被推倒战车,突破防线,以至全军覆没。

《满文老档》:明军于山上竖盾牌,发枪炮以战,我军全然不顾,一拥而上,推倒其盾牌。未刻,尽杀其一万兵,乃收兵。

还有面对修筑营垒的明军,后金军摸索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步兵推着楯车节节推进,在楯车的掩护下,靠近明军营垒,然后趁势冲杀。

就比如说明清辽阳、沈阳之战,面对前来支援的川军秦邦屏部,后金军一开始也用铁骑冲击川军营垒,但是效果并不好,被川军接二连三的挫败,“建州以铁骑四面扑攻,诸将奋勇迎击,败白标兵,又败黄标兵,击斩落马者二三千人,却而复前如是者三”,后来还是使用步兵、楯车加上火器攻击才攻破了川军营地。附图。

还有进攻辽阳的时候,由于参加夺城战,骑兵作战当然很不方便,女真军便下马作战夺壕占城,“右翼四旗兵因骑战不便,皆下马步行,穿行于两壕之间,以薪柴填内壕而战”。

以上战例,如果女真军只知道马上作战怎么啃的下来?其实这场战役的记录来看,在女真军队里面,步兵承担起了非常繁琐的任务,如用楯车掩护全军,如放箭掩护进攻,如填平壕沟,这都是由步兵来执行的,骑兵待最后决战才猛然杀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明史纪事本末·熊王功罪》:建州兵结阵,前一层用木板约至五六寸,用机动如战车,以避枪炮,次一层用弓箭手,次一阵用小车载泥填沟堑,最后一层仍用铁骑,人马皆重铠,俟火炮既发,突而出,张左右翼殊死战,人莫克当者。

而从建州女真崛起的早起来看,女真兵喜欢下马作战,与他们对弓箭的运用方式有关,女真八旗军喜欢震荡式射击,喜欢在近距离,瞄准要害再放出箭矢,来确保一击毙命,“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肋,每发必毙”,这种精确的杀伤方式,对射击稳定性要求比较高,这样骑射就没有步射来的这么靠谱。

就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一些时候他下马作战都是且射且行,其原因无非就是保证命中率。如他攻打哲陈部的时候,其遇见敌兵,便下马步射,杀入敌军阵营获胜。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见敌兵不动,遂下马,将马逐回,率其弟木儿哈奇,并二家人杨布禄、鹅凌刚,四人奋勇步射,直入重围,混杀敌兵二十人,遂败其兵。

所以,后金(清)之所以下马步战,是有实际的战争需求在里面,但是如果战场条件允许,后金军还是偏好重骑兵冲锋来解决敌军。

就如萨尔浒之战,朝鲜人对后金军的骑兵冲锋印象深刻,所谓“才得成列,贼骑齐突,势如风雨,炮铳一放之后,未及再藏,贼骑已入阵中”。

再如,面对郑成功的铁人军,八旗军就祭出了他重骑兵冲锋的招数,“其兵铁甲如雪”,而且还连续进行反复多次的冲锋,幸好铁人军是优中选优,身披重甲的精锐战士,否则真的不一定能扛的住,“清兵三却三进,郑阵如山,而清之长技尽矣”。

再如潼关之战,面对刘宗敏的农民起义军,清军也是依靠骑兵冲锋来解决战斗的。

《满汉名臣传·图赉》:贼遣伪侯刘宗闵沿山列阵以拒,图赉以骑兵百四十人进战,一以当百,设伏掩击,尽殪之。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如果地形条件适合骑兵作战,清军会用重骑兵直接进攻改装一句东北话,就是“能用重骑兵打死你,就不和你用步兵叨叨”,如果战场形势复杂,就会步骑协同作战,这个时候步兵作用就很重要了。

引用文献:《满文老档》、《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徐光启集》、《明季南略》、《练兵实纪》、《江阴城守纪》、《满汉名臣传》

二战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为何在缅甸被日军打得“惨不忍睹”,你怎么看

在日本进攻缅甸前,英国正在欧洲和德国打的厉害,主力部队第一优先级是守卫英国,防止德国进攻,其次是守卫中东,在北非和隆美尔打的激烈,在远东的部队不是新兵,就是殖民地部队,战斗力很差,而即使在远东,缅甸的地位也远不如新加坡、香港和印度。

因此在日军进攻缅甸是,在缅甸的英军虽然得到了加强,也只有两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旅,虽然还有远征军第5军和第6军的配合,但是面对日军4个师团的兵力,还是处于弱势。而且英军刚刚吃了一系列败仗,而且还不习惯丛林战争,所以开始吃了很大亏。

斯利姆到任以后,虽然不能挽回败局,但是在撤退战中打的不错,避免了英军的崩溃,同时在战斗中逐步让英军适应丛林战争,总结出很多丛林战的作战战术。所以没多久之后的英帕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