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爱国吗?孟子和孔子都被称为圣人,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孟子没有孔子的影响力大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孔子和孟子爱国吗

题主好,这是一个值得深刻讨论的问题,野狐认为孔子、孟子不能用爱国来考量他们,如果非要这样做,他们绝对算得上爱国的典范人物。

一 什么是国?什么又是爱国主义?

国的概念在商代才出现,更早的历史中,部落才是热词。春秋时期国的内涵和我们现在不一样,这一词语的意义范围在后世慢慢扩大了。国最初的意思是疆域,后来诸侯的封地,大的称邦,小的称国,一般也都是统而称邦国,邦国的都城也称国,“国人暴动”,“遍立国中”等词句中的国都是指都城。

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古代也就把九州看做天下,九州之外无他。周有天下,册封了很多诸侯,诸侯的国相当今天的各省,周的天下,相当今天的中国,勉强可以这样理解。

古代的读书人常会说以天下为己任,这和我们现在的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现在的国家指土地、人口、独立的政治制度的组合,我们现在是多民族融合的统一国家,而历史上中原和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一直不断,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也不少,他们身上很鲜明的带有爱国主义色彩,但历史发展到今天,情形已大不相同,任何搞民族分裂的台独、藏独、港独都是国家的罪人,任何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的言行都是和爱国主义背道而驰,这一点上,古今是有所不同的。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是逐渐发展和培养起来的一种家国情怀,她是朴素的,真切的,是每一个人都认同的一种特殊感情,这种感情是从乡土情感和家庭情怀成长起来的。所以,在主观上没有人说自己不爱国,但客观上常存在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败类,还有一些人,有爱国之心,却干出了损国之事。

就像今天,国家搞民族伟大复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手段,孔孟之道中的很多合理内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致的,可我们单丛这个问答中就能看到一些大骂孔子,简单粗暴的彻底否定孔子的人。那些受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影响的人,把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和一些不足归罪到孔子和儒家头上,常常发出一些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相左的异响,他们也都是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者,这样的爱国也真是让人担忧。

二 孔子、孟子的“爱国”行为

孔子、孟子都是以天下为己任,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努力实现一个太平有序的大同世界,为之奋斗一生;孟子生在战国这样的乱世,他高呼:“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他四处奔走就是为了实现王道乐土,这难道不能算作爱国吗?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这种一肩担尽天下忧的圣人情怀,成为了后世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匡时救世的楷模。今天,我们的爱国主义中也有着儒家“修齐治平”的基因。

爱国主义是从朴素的乡土感情中成长起来的,孔子在这一方面也是有着明显的表现,他在鲁国从中都宰做到大司寇,他锐意改革鲁国弊政,使鲁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齐国因此使用美人计来破坏,孔子不得已离开了鲁国,孟子说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孟子 尽心下》)孔子离开鲁国时依依不舍,离开齐国,淘好的米没下锅就出发了,对鲁国没有深厚的感情会如此吗?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齐国田常作乱于齐,因国内的压力,就移兵准备伐鲁国,孔子闻讯,对弟子们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结果子贡请行领命,救了鲁国,《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有详细记载。这不也是一种原始的爱国感情吗?

三 爱国主义的奠基人

春秋战国时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那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时代,各国都吸引人才,人才的流动极为自由,大家还没有明确的国家观念,因为都是周天子的邦国,都是周的臣民。虽也都有乡土情怀,但在自我实现的功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们各为其主,甚至会损害自己父母之邦的利益,但天下不以此为非。

在战国后期,周已经名存实亡,天下只有七个诸侯国了,诸侯国地位的不断上升,国家概念在人们心中也越来越突出,爱国主义的土壤慢慢形成了。把爱国主义表现得最为彻底的就是屈原,我们现在一般意义上把屈原看做是爱国主义的奠基人。

屈原是楚国贵族,屈姓是楚国三大姓之一,屈原和楚怀王是同宗,楚国的利益和屈原家族的利益是一致的。楚文化也和中原文化不同,屈原有着深厚的楚文化学养,他在楚国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即使两次被流放,屈原也不会去别的诸侯国谋求发展,这和他的身份以及楚国的特殊性有关,当然更和屈原对楚国人民、山河、文化的热爱有关。屈原以身殉国,把爱国主义的感情用行动阐释到了极点,后世谈爱国主义,追溯源头,必然到了屈原这里。

结束语

今天的爱国主义,是从历史发展过来的,与历史有割不断的关系,与屈原有关,与孔孟也有关系。

爱国主义是一种朴素的感情,也是一种精神,在当今世界复杂的斗争格局中,爱国主义显得尤为重要。但爱国主义是需要培养的,也需要学习,不懂历史,不了解国情,只有空洞的爱国热情有时也是可怕的。

孟子和孔子都被称为圣人,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孟子没有孔子的影响力大呢

孟子和孔子都被称为圣人,一个是创始人,另一个是继承者。一个被称为圣人,另一个被称为亚圣,是亚军,两个人的儒家理念并不矛盾,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就象我们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你能说我们和马克思主义是两码事吗?

现在社会为什么没有孔子,孟子,鬼谷子那样的圣人

我在俺家,农活干的少,爱看书,老婆说我,你真用功,准备考大学呀?

另外,我爱惜粮食,比较俭省,家里的剩饭,觉得倒掉了可惜。所以,我在家里,爱吃剩饭,我老婆经常说我,你可真是个圣人啊!

孟子是孔子的什么

孟子是孔子学生曾子的“徒孙”,孙子孔伋的“徒弟”。

孔子和孟子分被尊为“至圣”和“亚圣”,是因为他们开创并奠础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成仁”,孟子“取义”。

“至圣”孔子的学生“宗圣”曾子,“宗圣”曾子的学生“逊圣”孔伋(孔子的孙子),“逊圣”孔伋的学生“亚圣”孟子。

孟子是如何评价孔子的能否详细谈谈

孟子这个名字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他最突出的影响就是其仁义善的思想,孟子是一代伟大的圣人,一生在他的身上发生过很多不平凡的故事,当然最先令我们想到的,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孟母三迁”,这也是对孟子后来成就有深远意义的一个故事。孟母三迁是关于对孩子教育的一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孟母对孟子的学业的重视,为了教育好孟子,孟母三次搬家为孟子提供适合学习的生活环境的事情,并对孟子严格的要求。

还有一些故事,如孟子受教,它的中心思想主要讲的就是孟母教授孟子做人做事都要有最基本礼仪的故事,无论是对外人还是对自己家人都要讲基本的礼仪;还有断织喻学的故事典故,主要讲得内容就是对自己的学业一定要持之以恒,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的故事,这个断织喻学的故事对孟子以后成为儒学大师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孟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杀豚不欺子,孟子少时诵等都是非常经典的故事典故,还有大家朗朗上口的成语故事如“始作俑者”,“一曝十寒”,“五十步笑百步”,这些故事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