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文学与乡土文学的区别是什么?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有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乡愁文学与乡土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乡愁文学是表现“漂泊的惶惑”“无根的焦灼”,有浓郁的怀乡情感。

按题材台乡愁小说可分下列几种类型:

1、乡野传闻:乡野传闻凝聚着浓浓的乡愁,通过它的感情具象化了。朱西宁〈狼〉〈破晓时分〉、司马中原〈路客与刀客〉《红丝凤》段彩华。

2、回忆小说:以往昔大陆生活经验为题材,抒写对故乡亲人眷恋之情怀。

而乡土文学是一种乡土气息浓郁,即特定地域的特殊生态景观、风土习俗、文化品格、乡土情感,立足于民间着重于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

由此看出乡愁文学着墨于情,凝结为愁,抒怀于忆。乡土文学以乡为域,着笔于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联。如着眼于农村题材的回忆式小说。

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有谁

乡土小说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上世纪20年代的一批寓居大城市的作家,以其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用带有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在“五四“新文学中,乡土文学在鲁迅、周作人、茅盾、沈从文的笔下得到了大发展。到了当代,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城乡互动加剧,由此带来文化上的变迁,出现一批新世纪的乡土文学作家。

莫言

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小说大半以乡土为主,如《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和《天堂蒜薹之歌》等。

莫言善于在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中发掘人类生存的悲剧意义,如《大风》记述了童年时的痛苦记忆,《弃婴》写出当代农民的浮躁与苦闷,《天堂蒜薹之歌》把农村的危机揭露无疑。在乡土的大背景下,结合天马行空的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出来的景色比亲眼看到的景色更加波诡云谲“。“我把一般的生活上升到神话世界,让人的生活、人的命运在神话氛围里展开“,因而他的乡土小说中带有了一种似真似幻的神奇感,被称为是“魔幻现实主义“。

陈忠实

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等。

对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探讨是陈忠实中篇小说的重要主题。曹润生与刘晓兰的爱情失败,在他带领农民致富的过程中,不愿与刘晓兰有任何联系;景藩老人年轻时主动放弃了去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农村,但现在他又希望自己的儿子走出农村;四妹子是个地道的农村姑娘,到了平原艰难谋生,却引来种种嫉妒与猜测。当代农民的事业应该如何发展?当代农村的出路在何方?引发我们无限的思考。陈忠实的《白鹿原》被称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画卷“,把家族的明争暗斗与民族的生死存亡绞在一起,既有人性恶的一面,又充斥着对美与幸福的追求。

张炜

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他的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代表作品有《家族》、《古船》、《秋天的愤怒》和《一潭清水》等。

在他的作品中,对芦清河和葡萄园有大量描写,长河清澈,绿园枝蔓,这些与作者的幼时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曾经是,现在依然是,如此痴迷于这条河。它牵动了我的全部思绪,是我的向往,我的动力,我倾诉的源头……““我在那儿找到了极大的欢乐。“张炜善于将自然风光与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时而又带有沉重的历史厚重感。

贾平凹

贾平凹是一位具有叛逆性、创造精神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秦腔》、《废都》、《高老庄》等。

他的创作始终围绕着他所熟悉所热爱的山地与山民。“欲以商州这块地方,来体验、研究、分析、解剖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生活变化,以一个角度来反映这个大千世界和人对这个大千世界的心声。“以此创作了“商州小说“系列,以商州的风土人情与自然地理为背景,写出山民的质朴与山地的滞后,同时文明的气息也在渐渐渗透,愚昧与进步发生冲突,变革与传统充分揭示。

路遥

路遥是在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作家,切实的生活体验在他的小说中得到呈现,代表作有《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和《平凡的世界》等,《平凡的世界》更是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对农村知识青年的关注颇多,写他们的理想与奋斗,如《风雪腊梅》中的冯玉琴与康庄、《人生》中的高加林、《月夜静悄悄》中的兰香等,既写出农村知识青年善良正直、有奋斗精神的一面,又揭示出他们的爱慕虚荣与贪图享乐。

刘震云

刘震云是一位追求哲理深度的作家,代表作有《我不是潘金莲》、《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和《故乡天下黄花》等。

他主要致力于“官场系列“和“故乡系列“的创作,“官场系列“包括《单位》、《官场》、《官人》等,“故乡系列“有《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温故一九四二》和《头人》等。在他的“故乡系列“中,不仅是单纯的环境描写、事件刻画,同时还有对故乡的深思,进而将这种深思放大到全人类。《温故一九四二》以河南大灾为背景,写出了人吃人的可怖景象,他的乡土感更多的是一种沉重,带有批判性。“故乡在我脑子里的整体印象,是黑压压的一片繁重与杂乱。从目前来讲,我对故乡的情感是拒绝多与接受。“

苏童

苏童的小说“散发着纤细的忧伤和一种近乎颓唐的美“,他的代表作有《妻妾成群》、《妇女乐园》、《米》和《城北地带》等。

他受“寻根文学“和莫言的影响极大,有回忆童年的“香椿树街系列“(如《像天使一样美丽》、《南方的堕落》和《舒农》等),还有追忆父辈的“枫杨树系列“(如《故事:外乡人父子》、《米》等)。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叠合在书中,充满着虚无感和漂泊感,正如《1934年的逃亡》中写道:

我的枫杨树老家沉默多年

我们逃亡到此

便是流浪的黑鱼

回归的路途永远迷失

不同于其他传统小说流派,乡土小说并未随着城市文明而销声匿迹,它仍展示着其独有性,或奇异,或朴素,或丑恶,或真淳,或迷惘,或忧伤。

作为一个生命,我宁可是一颗树;可是一颗没有根的树到底能活多久?“(张炜)这或许为我们民族之后的文学发展敲了一记警钟。(一往文学作者:李一帆)

如今乡土文学还有人读吗你的看法呢

如今乡土文学还会有人读吗?你的看法呢?

文学即人学,文不离人,人不离文,人文共生共展。

现代社会经济为主流,青年人陆续在城市扎根发展,一个个乡土浓郁的村庄变成寂寞的空村。

凡事皆是循环往复,20年前有人说过:“再过20年,都会挣着抢着回到农村。”那时感觉诧异,现在回想这句话有足够的理由。

城市的车水马龙道路拥堵,城市的水泥钢筋高楼大厦,给人的感觉枯燥乏味。夹缝里求生存的一棵棵绿色的小树,感觉没有生长的空间,城市里缺少让生命喘息的绿洲。

一草一木有泥土的清香,有孕育新生命的气息,就像现代人,一有空就会开车自驾游跑到农村去,欣赏一草一木,也会心花怒放,闻一闻小草的香,嗅一嗅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花的芳香,就会如同饮酒,酩酊大醉。

乡土文学何尝不是文学中的草文学中的花,她本身扎根乡土,自带草青花香的光芒万丈。

读好质量的乡土文学,就等于不费舟车劳顿乡村旅游。比较无时无刻生活在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城市,人的情感更向往农村的一房一瓦,一水一树,虫蛐鸟鸣,林荫曲径 。

乡土文学何尝不是文学中的佳酿极品!我对于农村情感浓厚。土地是一切资源的母体,我敬重土地,我对于土地情有独钟,所以也对于乡土文学抱有积极乐观的理想心态。


\u003Cimg src='http://www.","('互联网')",0,null,false,{},["Set"],{"POST":16},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