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原版(家贫出孝子下一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家贫出孝子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国乱显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周希陶《增广贤文·下集》

原句:布衣得暖真为福,千金平安即是春。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宁做太平犬,莫做离乱人!

释义:百姓觉得只要吃饱穿暖就是真正的幸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只要家人平安,生活就有希望。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宁愿在天下太平时作只犬,也不在离别战乱时生为人。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

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

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龙游浅水遭虾戏 虎落平阳被犬欺全诗是什么

诗词如下: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出自《增广贤文》。 作者:明代佚名。全句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

简介: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

高三推荐读什么书

高三由于面临考大学,对于文化科的基础知识务必要重视,但同时由于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又要求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另外,在时间不多的情况下,不可能所有文学都看过,因此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该维持在一个月2本左右,同时应选择综合类文学作品集。其余学科无需看其他特别的书籍,只需要按照课程进度走就可以了。

文科生建议阅读书籍:《北斗地图》,地理科专用,包含全世界各种地理地形,全国卷。《作文素材》,语文作文专用。《时文选粹》,阅读,作文专用。《意林》,阅读,作文专用。

理科生建议阅读书籍:《作文素材》,语文作文专用。

记住,考试考的是你平时的积累,你平时是什么样,考试就是什么样,也没有捷径可以走。切记不可相信什么“提高训练”,“大脑开发”,“特殊记忆法”之类的。历来的高考状元,没有一个是用这种旁门左道而成功的,都是靠自己的。

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一定是最好的出路,建议能考大学的学生尽量去考,也不要因为家里贫困就放弃,因为国家会有政策给予照顾。

我绝对没有复制,你连看都不看就说我复制,你哪里来的自信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意思相反的对联是什么

(原版)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改版)
两耳不闻真聋子,
一心只读乃呆人。
废材一个。
原版出自《增广贤文》
意思就是说,读书人要少管是非,多钻研学问。
《增广贤文》,又称《昔时贤文》,是一部极有影响的蒙学读本。关于《增广贤文》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大多数人认为它成书于清代中叶。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和这句话相反的一联更有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很多时候做学问,确实要有这种不闻窗外事的执著和甘于寂寞,但凡是不能绝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话比较倾向于个人,有些“独善其身”的味道。
总结:
个人觉得相反这两句,总觉得少了啥似滴,像是反得不到位,你又咋认为呢?

《增广贤文》里为何有句话说“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增广贤文》是我国明朝时期编写的一部儿童启蒙书籍。它汇集了中国从古到今、大江南北各种格言、谚语。究竟著书的作者是谁,现在仍然是一个谜。仅仅知道在清代同治年间,有一个儒生周希陶曾经对该书进行过重订工作。《增广贤文》很可能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在《增广贤文》中,“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并不是它想要表达的意思。全句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该书中所说的“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意思很直白明了,就是劝人不要结交僧人(和尚)和道士。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儒、释(佛家)、道三家曾经长期争夺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他们骨子里是不和的,儒家排斥僧道两家是很自然的。

传统儒家对佛教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以攻击与排斥为主。最典型的是唐朝的大儒韩愈,他在给唐宪宗上的反对迎奉佛骨的奏章中说:佛法的事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

儒家是入世观;佛教是超世观。儒教讲的是今世,即世间法。佛教认为法通前世、今世、来世这三世代,有世间法,还有佛法。儒教重做人,佛教重心理。儒教受众主要是读书人;佛教受众更多的是庶民百姓。

当然儒释道在长期的争斗中也有互相融合、吸收;互相影响、借鉴的部分,这是题外话了!

所以基本上是儒家思想世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