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全传》谁写得最好?在历史上,左宗棠究竟有没有想过加入太平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左宗棠全传》谁写得最好

《左宗棠全传》,我认为是秦翰才写的最好。

秦翰才(1894一1968),一个跨越两个世纪的人,一个不是刻意为某个政治需要而写作的人。他是花长时间研究并收集史料完成的著作,其中四易其稿,费尽心血,几次出版都因特殊原因未成,直到文革全部手稿丢失,他自己也随之病逝。

看历史著作,人们最希望的是能看到最接近历史真像的一面。我认为他是在认真介绍左宗棠,也是在认真写史,并非为某种利益而写作。

且喜被抄没的《左宗棠全传》手稿并未被销毁,而是辗转被上海图书馆古籍部门收藏。时隔数十年终于得出版。

李翰才的《左宗棠全传》写的经历很沧桑,出版的经历也沧桑,我认为是写得最好的。

在历史上,左宗棠究竟有没有想过加入太平军

左公为清末大儒,一生所学为传统儒学。左公生性刚毅,当时虽未出仕,但心中自有一番韬略。太平军来时,开始提出的有一些主张确实是符合左公心中的想法的,但是太平军所主张的对外国的态度上,与左公相悖。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且很多故人均在清朝为官。综上,左公是不会加入太平军阵营的。

左宗棠简介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名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置省。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在晚清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建国后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晚清时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位重臣之间是什么关系

谢谢邀请!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太平天国战争中凭着军功崛起的清末军政大佬,都是清末的中兴名臣,而三人间的关系可谓是错综复杂。大致上可以归纳为:

曾国藩对左宗棠、李鸿章有知遇之恩;

左宗棠曾是曾国藩的朋友、下属、战友;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下属、战友;

左宗棠瞧不起曾国藩,曾国藩瞧不上左宗棠;

李鸿章视曾国藩为夫子;

左宗棠和李鸿章互相瞧不起。

(紫光阁功臣图中的曾国藩像)

下面略作叙述: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左宗棠在1852年被时任湖南巡抚张亮基招入幕府,而后和在籍办理湘军的曾国藩相识,后来受曾国藩等的保荐,于1860年被清廷派在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麾下襄办军务,又被曾国藩委派组建楚军,后来率楚军在江西、浙江等地作战,被曾国藩分派负责浙江军务,后来逐渐成长为浙江巡抚、闽浙总督,成为了一镇诸侯。

(左宗棠像)

李鸿章的情况和左宗棠相似,又有所区别。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年,在父亲的介绍下,李鸿章早年即败在曾国藩门下,算是曾国藩的弟子。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李鸿章回安徽原籍办理团练,后被曾国藩招入幕府办事,1860年被曾国藩派遣组建淮军,后来率淮军在江苏和太平军作战,逐渐升迁为江苏巡抚,也成为了一镇诸侯。

从这种背景来说,曾国藩对左宗棠、李鸿章都有知遇之恩,不过左、李与曾国藩的关系却不太一样。

(李鸿章像)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对曾国藩执弟子礼甚恭,面子上可谓是毕恭毕敬。而左宗棠性格强势,睚眦必报,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崛起和曾国藩有多大的关系,反而对曾国藩有一种文人相轻的瞧不起的意思,和曾国藩渐行渐远。而左宗棠的这种性格和李鸿章也完全不对付,因而左和李的关系也并不佳。

到了太平天国战争后,因为在军功上的争议,左宗棠和曾国藩渐渐形同陌路。而随后在洋务运动大潮中,因为政见、性格的不和,左宗棠和李鸿章又变得势如水火,老死不相往来。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