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是什么含义?“食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的说法是从何而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是什么含义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是出自《金刚经》经文中的一段话。

《金刚经》是大乘的教法,是趋入十地菩萨以上的证量才能受持的。经文的内容也主要是佛陀对弟子须菩提的开示,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记录并演说的。所以,一般人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其实前面两句都是很好理解的, 但是很多人会卡在最后这句“是名说法”的问题上。

现在就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句经文的含义:

1、我们先来看看,“说法者”:就是讲法的人, 说有资格讲法呢?而且是针对十地以上的菩萨,当然是佛陀了。佛法是宇宙大自然本来具有之法, 是众生因缘的示显佛陀随因众生的祈请而开启了教法。所以佛陀有什么法可讲?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讲法者,无法可说”。

2、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无法可说”, 又何来“是名说法”?原来无法可说也是一种说法。因为佛陀很多时候是不开士佛理的,佛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禅定状态下,大家看经文也知道,一般都是弟子周匝环绕,顶礼祈请佛陀开示,然后佛陀才开始说法的。但是世间很多众生不是学佛人, 同样就是很多学佛或者信佛的证量也达不到十地菩萨的证量,那么他们的恭敬心是升不起来的,但是他们也会让佛陀开示。因为不具备恭敬心,所以很多时候佛陀是不讲法也不开示的,但是也就是一种开示了。名曰:无言的开示!

3、最后,我们现在就来解释一下“是名说法”:为什么佛陀对有些问题很多是不答的?也是说法呢?为什么呢?是发心的问题:恭敬心和信心。

求法者的发心问题。一个是问题的本身超出了他本身可以理解的范围。所以对于利益众生来说, 有些问题本身不能让众生受用的,产生不了利益的,就不方便来做开示!如果没有恭敬心和信心的话,就会带着挑剔佛法的殊胜性的心态也就是世俗说的吐槽式学佛。这样的话必然会带着一种批判性的角度来看待经文!你放心的看, 任何一种教法都能找出他的问题!因为都是有为法;方便说。都是针对性的开示,不是究竟圆满无漏的。

比如:你贪心就让你修布施;嗔心就让你修安忍。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没有嗔心有什么辱可以忍呢?这都是相辅相成的事情,你说上就远离下,你向左就远离右。你想找问题就永远有问题。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所以这佛法只有在无上恭敬心上来观照他的目的才能得到受用的。所以佛陀很多都是默然的,没有办法给你做开示了。

因为你不想否定自己,没有一种恭敬心信心的祈请祈愿。因为你不信佛,信的是自己。所以佛陀看恭敬心不到位,也就默然不作答了。所以针对这类的信众也是一种说法“是名说法”!

佛陀最初要求弟子都必须出家,斩断对世俗的贪恋,升起无上的菩提和慈悲,所以弟子每次都是恭敬顶礼膜拜供养佛陀。 佛陀才开启教法,名曰:“是名说法”!同样,佛陀的开示都是针对佛教徒的,具备最基础都是在恭敬心和信心上增上的。仪轨戒律都要依教奉行, 不能自己定义自己的知见和教法,自定义规则。所以这个佛法的标准就是依止的根本。

《金刚经》 中的经文内容证量极高, 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包括我搜索了很多百度上和一些佛教网站上的关于金刚经《金刚经》内容的开示 ,很多都有偏差。 所以大家一定要找个明师去依止, 依教奉行。这样才不会在修行路上盲修瞎练,走很多弯路。愿大家早证菩提,吉祥如意!

获取更多佛理知识,欢迎关注头条号:上师坛城!

“食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的说法是从何而来

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前人总结出来,应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广州的美食举世闻名,是世界一流的,吃法种类多;一苏州轻工业发展的好,丝绸布料最好,穿着舒服又好看;杭州是人间天堂,景美人更美,有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说法;柳州的树木坚硬,不容易腐烂,人过世了最适合用。

地方不同,民俗民风不一样。

圣人到底有多少个说法

如果你是圣人,你会说自己是圣人?

乱世才需要圣人,太平盛世不需要

牛郎织女为什么要选择在七月七日见面有什么说法吗

谢谢邀请:

相传,玉帝和王母得知七仙如与下界牛郎星结为夫妻非常震怒,便下旨将七仙女及牛郎拿入天庭命其二仙永也不得相聚,后经二仙苦苦哀求又经太白金星及大臣们上前求情,于是,就让牛郎织女先下去,玉帝王母二仙又诏集几位心腹合议出一致的结果:充许牛郎与织女每七天晚七时见面,并前结果派喜鹊传诰牛郎织女,那识这喜鹊学话不明,硬将七天t时学成为七月七日见面,这下可苦了牛郎如织女,每到一个七月七曰,牛郎便带着孩子与天河对岸的织女远远相望孩儿哭着叫娘,牛郎流泪喊妻两岸都是痛不卻生,惨不忍睹,传话的喜鹊非常自责,.为自的失误懊悔不已,于是便招所有喜鹊,在七月七日这天群鹊为牛郎织如搭挢铺路。因此便有了今曰的七.七情人节,等了一年的牛郎就盼这一天,七月七日。.

“诗歌不能用常规表达,如果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进行线性写作就不是诗”,这种说法正确吗

中国诗歌最忌讳直白!

辛弃疾词云: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赋新词强做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言还休,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道明了诗词的一种高境界,我想写愁,但是我不可以满纸的愁啊愁,写越多的愁,读着就会越是感觉矫情,做作,也可以说是无病呻吟!你看,一句天凉好个秋!多好啊,没有一个愁字,确把愁字暗含在词句中,不是那种压得你心欲碎的那种意境,而是淡淡的,似有似无的那种,所以词精彩,引导学词的意味更精彩!

这就是诗词的含蓄,蕴藉!我想写的,一定不会直接描述,直接解释,我会用一种含蓄的方式想你表达,去倾诉!

有人说,对于孩子的毛病不要过份责罚,长大就好了,叫“树大自直”对于这种说法你怎么看

谢谢!我同意这种说法!‘’树大自然直‘’!我有这样的学生,小时候曾经拿别人的东西,他小,看见別人的东西稀罕,孩子不知道自己有的別的同学可能也没有呀。这时你不要担心,他会越大越偷!他长大了,懂事了,他可以说99%都是好孩子!

半斤是五两,为什么有“半斤对八两”的说法

谢悟空邀答:

半斤是五两,这个说法也是指我国在1959年时,开始改革我国汉民族延续了二千多年的旧衡量称重制度。

而这个斤和两,也是我国特有的计量用的市斤和市两,钱,厘等。

而国际通用的是公斤,目前已用克,千克等来计算称重单位。

但也有相当多的国家,包括被英美法等国家殖民过的国家,其计量称衡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