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的时候,阵地上的机枪会误伤前边冲锋的人吗?乌拉冲锋和板载冲锋有什么区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冲锋的时候,阵地上的机枪会误伤前边冲锋的人吗

担心机枪误伤己方冲锋部队的网友估计是被近年来的一些国产战争题材影视剧给弄晕了,这些影视剧对于机枪的部署是瞎拍,对于部队的战斗队形是瞎拍。

在许多国产战争题材影视剧,无论轻重机枪都是不停地突突突,尤其是主角或者部队的军官在操纵时,简直就是打到哪里,哪里的士兵就一片一片地倒下。

至于这些电视剧里的部队打起冲锋来,那拥挤得也和春运时的火车站差不多,人靠人,人挨人。

如此看起来,确实会产生机枪会不会误伤己方部队的念头。

机枪使用

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弹匣是20发或者30发子弹,

日本歪把子机枪是30发/弹斗,

民24式重机枪是100或250发子弹带,

三十节重机枪是250发子弹带,

日本92式重机枪是30发弹板。

粗看起来,子弹都不少。

可是机枪的射速基本上都是一分钟几百发。

如果机枪手像影视剧里那样扣着扳机不放,子弹一会就打完了。

因此,那些战争片就是瞎拍。

真正的机枪手以短点射为主,最多打几个长点射,哪能一直突突突地打机枪?

而且,中国军队的子弹比较少,一般挑选枪法好的军人担任机枪手,保证机枪子弹有的放矢。

因此,影视剧里把轻机枪抱在怀里,根本不瞄准就进行扫射,也是瞎拍。

战斗队形

真正的战斗中,军队不会人挤人。

一般根据手榴弹和炮弹的杀伤范围会拉开几米、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间距,以松散的队形进行冲锋。

有网友要说,这么拍影视剧,镜头里只能看见一两个人!

但是,让演员之间保持0.5米,1米,1.5米的距离大概表现一下战斗队形,把摄影机架高一点行不行?

国产影视剧大概为了省钱,不肯把摄影机架高,更不愿意航拍,所以喜欢拍摄人挤人的战斗场面,把观众都骗了。

所以,冲锋部队里每个人的距离拉得都很开,机枪打着短点射想误伤?没那么容易。

作战部署

在影视剧里,主角喊一嗓子冲啊,就开打了。

实际作战时,比这个复杂多了。

哪支部队什么职责,哪一挺机枪负责哪个地段,优先打击什么目标,听谁的指示进行调整,都是有计划的。

一支组织得当的部队,怎么安排火力都是有一整套计划,既然不会胡乱开火,就大大降低了误伤的几率。

总而言之,不要觉得近些年拍摄的国产影视剧就是真实的战争,也不要以那些影视剧以基础思考一些所谓的问题。

别说战争,就是军事演习里都不会有这种问题的出现。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乌拉冲锋和板载冲锋有什么区别

大略地说,苏军的“乌拉冲锋”是二战时期的步兵突击战术,有步炮协同、步坦协同和陆空协同,基本能跟上现代战争形势;而日军的“板载冲锋”还停留在一战时期,强调士兵以精神和勇气在火力并不优势的情况下发起步兵进攻,这两者有20年的代沟。

这两个口号在俄文和日文中貌似都是“万岁”的意思,日军的战术大约相当于我们小时候看《地雷战》鬼子军官喊过“牙鸡给给”之后,鬼子兵的狼奔豕突,所以被形象地称为“猪突冲锋”,不过要注意的是,真正有经验的日军作战部队,冲锋时是不鬼哭狼嚎叫唤的,而是闷头利用地形迅速接近。

我们知道,在二战时期苏军已经逐渐开始走“大炮兵主义”的路子,而日本陆军奉行的是“大步兵主义”,即坦克和火炮要围着步兵转,这是两国步兵冲锋的本质区别。在早期中国战场轻松取得优势后,日军更加迷信“白兵主义”,即刺刀和武士道精神才是战斗中的制胜之本,在步兵攻击的理念上就落伍于欧美,甚至把后来研制的九六式轻机枪也装上了刺刀,如此的执拗,二战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猪突冲锋”的精髓和要旨,是步兵要冒着敌方火力,不顾一切地象野猪一样低头猛冲,同时各中队长、小队长也要挥舞着战刀冲在前面,以期尽快与敌短兵相接,用白刃战解决战斗。但是这类冲锋在火力羸弱的中国军队面前或许有效,在苏军和美军的强大炮火和速射武器之下,会造成严重的伤亡。

因此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国大兵评价:“对毫无防备的人来说,一群野猪是危险的,而对一群弯弓搭箭有准备的猎人来说,野猪就是盘中餐”。其实这是废话,美军的步枪都是八发的半自动,再加上近战利器汤姆逊、手枪等等,他们当然不怕猪群。

1939年诺门坎战役期间,德国特地派来个战地观察团,他们惊讶地发现日本人的战前训练居然是拼刺刀,然后又看了日军进攻时坦克的分散使用,以及与步兵的严重脱节,目瞪口呆的德国人向国内提供了一份报告:“日本陆军的战术还停留在一战以前,非常呆板和僵硬”。很难说在此期间,德国与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此报告没有关系。

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守卫长沙城的李玉堂第10军战前获得300支汤姆逊,大部分配备给军部搜索营,对白刃突击的日军进行机动防御,毙敌甚众。善于夜战的“加藤大队”之大队长加藤少佐,就是被汤姆逊打穿了肚子。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军队装备足够,也不怕鬼子的猪突冲锋。

严格地说,“乌拉”这个词在俄文里并没有准确的含义,是个表达强烈情感的语气词,大约相当于我们中国人冲锋时喊的“冲啊,杀啊”什么的,因此“乌拉冲锋”其实不能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存在,并非军事术语。但二战苏军的步兵冲锋是很有章法的,尤其是步坦协同成为常态。

类似于《兵临城下》那种冒着德军密集火力的决死冲锋,要么是艺术表现形式,要么是在斯大林格勒特定的局势下不得已而为之,如果苏联红军一直这么干下去,在“希特勒电锯”面前用尸体开路,那他们打不到柏林。

真实战争中,战士在发起冲锋时会像电影里一样大声吶喊吗

别被战争神剧洗脑了,现代职业军队在冲锋时大喊大叫那跟寻短见没什么区别,等于通知敌人我要来了、我从哪来、我怎么来。你不妨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抗战时期日军的中队长和小队长都冲在队伍前面,真的是悍不畏死吗?他们又没长俩脑袋。

非也,这是日本陆军操典的要求,因为所有的日本士兵在阵地进攻时,进退都以军官的指挥刀为令,而战术编组和动作则完全遵从部队长的手势。因此鬼子兵冲锋时既不依靠军号和喊叫指挥,更不会喊着“冲啊”、“杀啊”的口号,而是像哑巴一样缄默运动,颠覆认知了吧?

这也就是日军独立作战的最小单位中队,其指挥官中队长在冲锋时必须跑在队型前面的原因,否则大多数鬼子兵看不到他的手势。同样,队伍中的小队长也要尽量靠前,从而按照中队长的手势命令,进一步传达和组织部队,所以日军在作战中,军官里以中队长和小队长伤亡最重。

比如惨烈的衡阳保卫战中,打到后来,鬼子不得不以大佐联队长带着一帮少尉代理中队长和曹长代理的小队长,因为基层军官死的差不多了。万家岭大捷中,对于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空投200多名基层军官这事,一直有所争议,笔者个人认为是存在的,因为第106师团是特设师团,大队长以下都是非现役军人,实战经验和掌握部队的能力肯定欠缺,又得冲锋在前,死伤惨重一点不奇怪。

而离开了中小队长的战场指挥,鬼子兵是难以有效的组织冲锋或者防御的,这是“蚁族”民族的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