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文字是怎样形成的?汉字“吃”的演变过程是怎样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最早的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人类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乌地区的乌鲁克文化时期。

在约公元前 3500 年乌鲁克文化时期伊拉克基什城址附近的奥海米尔岗发现了一小块石板,上面刻有表示文字的图画符号,这种图画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在基什文字之后,乌鲁克伊南娜区发现了约公元前 3400 年的泥版文书。这些泥版文书的内容最主要是货物清单与会计账簿,由此可知,苏美尔的文字起源于商业贸易的需要。由于苏美尔地区的资源十分匮乏,没有建筑用的石头和木料,也没有冶炼工具的金属,所以对外贸易在该地区经济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贸易就要记账,两河流域最早用于记录的工具是陶筹,当地缺乏木材和石料,但有取之不尽的来自两河冲积平原上的黏性泥土,于是人们用黏土做成各种形状简单的陶筹,呈球形、菱形等几何形状的代表一定的计量单位,呈动物、器具等形状的表示不同的事物。

到约公元前4000 年,又出现了有打洞刻道的陶筹,人们把陶筹串联起来放在空心泥球里保存,并在印封之前分别拿陶筹在泥球上压印一次。这样,从泥球上的印迹就可以知道里面陶筹所代表的物品数量。后来人们干脆不制作陶筹放进空心泥球里,而是直接用陶筹在平面的泥版上留下对应数量的陶筹印迹,代表物品和数量,然后用火烧干或在太阳下晒干。

陶筹

因为用陶筹压出的形状不十分清晰,又占面积,就改为用芦苇笔把陶筹画在泥版上,这些图形最初随人们想象力自由发挥,后来出现专门学习和进行文字工作的书吏,将这些图形符号统一固定下来,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此诞生。由于用芦苇杆的尖端在泥版上留下的痕迹就像木楔一样,因此苏美尔人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最伟大的文化贡献,在被字母文字替代之前,古代西亚各民族都用楔形文字来记录本民族语言,甚至后来各种字母文字的源头迦南字母也是刻在泥板上的楔形字母文字。

泥板上的楔形文字

最早产生的楔形文字资料大多都是计算经济的账本,苏美尔城邦的神庙祭司负责接收贡品、管理神庙财产,并垄断了城邦的对外大宗贸易,为了记录财务收支,他们发明了最早的文字,在乌鲁克出土的文字泥版上大约 90%都是神职人员记下的收据、交易数量和财产数量。由于图形符号不能用来表达数字等抽象概念,苏美尔人在图形符号旁加上别的符号以表示新的意义,他们还发明了标音符号,创造了表示声音而不是表示物体或抽象观念的音符。苏美尔的文字也由原来的图形文字逐渐发展为表意文字。

在书写格式上苏美尔人和现代通用文字一样都是横排,由上而下、从左到右阅读的,和古代中国人写作是竖排、从右到左阅读大不相同。

汉字“吃”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谢谢邀请!

对于汉字“吃”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吃,本意是吃东西。按:“吃”在古代一般不当“吃东西”讲。“吃东西”的意义古代写作“喫”。汉字简化后“喫”写作“吃”。

关于汉字“吃”的演变过程,篆书是这样写的:

这个篆书“吃”字,是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查阅到的。当时“吃”字的写法已不是“喫”字的写法了。

上图中的隶书“吃”字,不是从汉碑上查找到的,我专门查阅了《汉碑书法字典》,遗憾的是,汉碑上没有一个隶书“吃”(喫)字的写法。

上图中的草书“吃”字,就是沿袭了篆书中“吃”字的写法。

上图为行书“吃”字,其中苏轼和黄庭坚二位书法家用的是“喫”字,而敬世江用的则是“吃”。

上图为楷书“吃”字,是唐人颜真卿和柳公权写的。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汉字“吃”的根在篆书,而在草书、行书和楷书的书写中,只有苏轼和黄庭坚书写时用了“喫”字,其他书家用的都是汉字“吃”。

汉字演变的过程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金文。商代的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朝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距今约四五千年以前的时代。

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时,大约经过了近2600年左右。

夏朝应该是正式的汉字系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对汉字的发扬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扩展资料: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 《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 ,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

汉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谢邀!

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

关于题主提出的“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什么?” 咱还是先寻根寻源吧!下面,我就从“仓颉造字”的故事说起。

据说在上古时代,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是用结绳来记事的。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来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绳和刻木的办法,已经远不能满足需要了。黄帝见此状,就吩咐他的史官仓颉去创造一种新的符号系统来。

传说中的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仔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以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吗?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终于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字”。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简直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淮南子》中记载说,仓颉造字,泄露了天机,出现了“天雨血,鬼夜哭”的现象。意思是说,天下雨时下的都不是雨,而是血。鬼晚上都呻吟着哭泣。

以上就是“仓颉造字”的故事。现在简要说明一下汉字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以上过程,历经数千年啊!

最后的说明:

人类如果没有文字,就没有办法寻找到昔日的记忆,也无法去了解自己的历史。五千年的沧桑历史,到头来,只能剩下几小块残缺的剩骨。

汉字记载着历史,传递着人类文明!这些,应该感谢我们的伟大的先民啊!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什么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箓→隶书→楷书→行书→简体字

扩展资料: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因其多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形式,其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已经成为很多书法爱慕者学习临墓的对象。

金文

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也被称为“钟鼎文”或“吉金文字”,因其多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金文是在甲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