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叫清朝有什么历史依据?清政府对中华民族有什么贡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清朝为什么叫清朝有什么历史依据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为什么叫清朝呢?

传说,当年努尔哈赤落难,骑着一匹大青马逃难,后边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下追赶他。马跑得太累了,这个大青马就累死了。努尔哈赤非常伤心,就对这个大青马说,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这国号就叫“大青”,这个“青”和“清”是谐音了。当然这个故事纯属虚构。

清朝的祖先是东北女真族,女真族又分为了三大部分,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祖先是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后,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6年)建国称汗,定国号为“后金“。为什么叫“后金”呢?

是因为努尔哈赤的祖先和北宋时金朝完颜氏的祖先都是女真族。从爱新觉罗的姓氏来看,“爱新”,满语为Aisin,“金”的意思。“觉罗”满语gioro,“远支”的意思。所以爱新觉罗就是金部落的远支,和金朝有族脉的联系,为了区分就叫做“后金”。

1636年皇太极登基,将“后金”改为“清”,将“女真“族名改为为“满洲“。皇太极为什么要改国号,改族名呢?

皇太极登基后,明朝日渐没落,内忧外患,而此时女真已占据了东北大部分区域,于是皇太极有了入关统一全国的雄心。如果势力范围不在局限与关内,叫“后金”就不太大气。另外欲入主关内,成为大统,就要得民心,就要解决汉人对异族的排斥心理,“后金”这个国号少数民族味道太浓了。在加上北宋时,金人不断侵扰汉人,一旦占领了汉人的城市,便实行屠城命令,随后运走这座城市的财产,汉人对金人可谓是恨之入骨。为了淡化汉人对金人的不良记忆,显示清和历史上的金朝没什么关系,所以更名为清。

那为什么叫大清呢?

其一,少昊说。日本专攻清史的史学家稻叶岩吉在《清朝全史》中提出,皇太极改金为清,源于历史上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金天氏称父为清,且又称土为清。皇太极将金国比作少昊金天氏,故采用“清”国号,满足了满洲人对历史的依恋。

其二,五行说。明朝的“明”字属火,火克金。而清”是水字旁,以清代明,犹如以水灭火,是顺乎天道,是必然成功的。因此推测皇太极利用五行之说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

而关于“满洲”一词的来历,也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满洲”为明代建州女真首领“李满住”名字的谐音。第二种说法是,由于中国古代王朝五行五德轮替的说法,明朝为火德,“满”和“洲”的汉字都为水字旁,所以无论是“满清”还是“满洲”都是水阿,足以淹没“朱明”之火了。皇太极的这种做法有以水克火、以清代明的意思。

清政府对中华民族有什么贡献

客观的看问题,尊重历史事实,不能因为清晚期腐败无能,丧失大片国土,而抹杀初中期扩张更大片领土的历史事实。

清朝政府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清初、中期强盛时,极力开疆扩土,后期虽然丧失一部分,但开拓的疆土,远远大于丧失的部分,奠定了今日中国之版图的基础。

首先要说的,东北为中国领土,而处于中国东北领土上的满清入主中国中央政权,不过是汉族、少数民族满族,谁人入主中央政权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中国人!

清政府后期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是不争的事实,但仍剩下不是960万平方公里领土,加上中华民国时期丧失的外蒙古150多万平方公里,清朝灭亡时,实际留下的是1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一般认为,明帝国领土在500~700万平方公里,外东北奴儿干都司的地图显现大片领土,有效统治时间并不长,“昙花一现”而已,应该可以忽略不计!

上图明朝疆域外亦力把里(西域)及瓦刺、鞑靼(内、外蒙古)、唐努乌梁海、科布多,图中浅黄色显示的约460万平方公里土地,清朝时囊括为中国领土。

清帝国开疆拓土并有效统治,具体表现在以下:

一、清政府初、中期强盛时,极力开疆扩土,不惜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收复唐朝以来丧失近千年的中亚西域新疆约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晚清时采用重臣左宗棠建议,委任左宗棠统军西征,打击分裂势力,左宗棠为示决心,抬棺率军千里西征,打击新疆分裂势力,维护新疆统治稳定。

既今日新疆及清朝后期丧失的今日新疆以西至巴尔喀什湖地区,新疆土地面积占今日中国1/6国土。

二、清政府采用“大棒加胡萝卜”战略,武力征服+联姻,将蒙古约2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纳入大清帝国版图,一举解决前明朝征战未能解决的、历朝多未解决的北方“马背民族”侵扰中原问题,把同为“马背民族”的蒙古臣服,并有效统治蒙古。

需要说明的是,外蒙古领土丧失是中华民国期间的事情,并非清政府。

清朝后期,日趋腐败,国力衰败,加之统治者无能,在世界列强的咄咄逼人进攻威逼下,丧权辱国,签订一大批赔款割地卖国条约,赔款总额达13亿两白银之多,丧失大约150万平方公里领土。

但是,至大清帝国政权灭亡时,留下1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较明朝还是大得多的,这是一个不爭的历史事实。

仅供参考。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我们在清朝宫廷题材有关的影视剧和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皇帝用金瓜子打赏的剧情,只要他心情好,金瓜子都是一大把地赏赐给后宫或下臣,非常的豪气大方,正应了皇恩浩荡那句老话,激动得受赏者叩头不止,三呼万岁,大谢龙恩。

但这只是文艺作品里的夸张,起到营造气氛,强化剧情,突显人物性格的作用。

事实上,金瓜子是不能大把大罐赏赐的。 此话怎讲?要说清这个问题,当然要从金瓜子的来龙去脉说起。

其实,金瓜子是古代碎金的一种称谓,作为货币最初流通于民间,因其形状似瓜子而得其名,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在一两左右。一两金子价值不菲,而铸造成金瓜子后价值便更高。因而持有一枚金瓜子就如拥有了一笔巨款,那要是拥有几枚十几枚的话,就是大富,因此一般人是不可能拥有的。所以拥有金瓜子是身份高贵的象征,那些使用和拥有它的人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名流大贾。

但到了明朝初年,已有规定在民间不能流通金银,而到了清朝之后,金银的流通要求就更加严苛,于是奇货可居的金瓜子便成了皇帝独享的御用之物,由他专门用来赏赐他所喜欢的后宫大臣与王公贵族,或者名流大贾与有大功之文臣武将。

久而久之,金瓜子就成了皇恩与荣耀的象征,有幸得到金瓜子者,都会将其供奉在客厅中,以此彰显皇恩眷顾。

搞清楚了金瓜子的来龙去脉,也就明了它绝非轻易得到之物,而且即使得到,也不可能大把大把地得到,否则,金瓜子就成了寻常之物,失去了尊贵恩宠的特质。

总之,作为皇帝的独有之物,作为皇帝显示龙恩、奖赏下臣的重要物品,它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手段,是绝不可能随随便便使用的。 既然金瓜子不可随意赏赐,那么影视剧与小说中的清朝皇帝大把大把赏赐金瓜子,就成了一种戏说,一种虚构。

而作者如此夸张使用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彰显皇恩隆重,彰显对受赏者的宠爱,烘托赏赐的气氛,丰富剧情与人物形象,增加可视可读性,甚至还可由此生发出许多传奇离奇的情节来。于是金瓜子便成了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的一个亮点与法宝。

而夸张赏赐金瓜子的数量,能为剧情加分,还在于金瓜子本身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稀罕宝贝。由于制作金瓜子时,没有固定模具,也没有具体的重量要求,因而世上就不可能有两枚形状完全相同的金瓜子,这就使得碎金子冶炼成金瓜子后,天性独异,古朴可爱,浑然天成,因而成为难得的为剧情加分的道具,为作者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