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论李卫大字不识还官运亨通?打完方腊后,宋江被逼喝了毒酒,为何朱仝官运亨通当了节度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如何评论李卫大字不识还官运亨通

雍正王朝中的李卫出身市井,大字不识一个,时逢天灾,因生计无望只得流落街头。自从李卫和高福、翠儿被雍正收留后,身为一介小厮,却能明白君臣大义,明忠奸,知善恶。再加上通晓人情世故,办事干练,为人豁达,自然而然得到雍正的赏识。雍正继位后,李卫牢牢记着主子雍正的教诲,不敢懈怠,查处科场舞弊,查抄江宁织造曹府,积极推行雍正的新政摊丁入亩,等等这些都留下了李卫忠直爽朗的形象,为人称道。李卫凭着自己努力和雍正的认可,官运亨通,节节高升,一直做到了封疆大吏两江总督。

而正史中的李卫呢,李卫出身江南富户家庭,所以肯定不至于目不识丁,毕竟颇有家财。但李卫的学问肯定是马马虎虎了,要不然就不会去买官了,干脆自己考得了。

李卫于康熙年间捐资兵部员外郎(从五品),也就是买了个小官。雍正年间,李卫开始备受重用,历任云南盐驿道(从三品),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直至总督之首--直隶总督。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李卫当官,当的很优秀,为国为民也都做了不少事,是后世该大力倡导,引为楷模的。我们来看看李卫究竟有哪些特长。

李卫之所以官运亨通,与李卫的政绩是分不开的。在铁腕改革的雍正手底下当差,没有政绩是绝对不行的。李卫在主管盐务期间,平抑物价,惩办走私贩盐行为,改革盐赋制度,并且向雍正直陈缉查私盐的方略。雍正深以为然,李卫的举措为国家增加了赋税,让百姓也能吃起好盐,实在是利国利民。在担任浙江总督期间,李卫修筑海塘、加固险滩,又积极贯彻雍正的新政摊丁入亩,受到百姓爱戴。

此外李卫还有一项特殊技能--捕盗,别人抓不了的贼被李卫给抓了,而这个贼还在江湖上赫赫有名,贼的大名叫甘凤池,曾参与过康熙年间朱三太子谋反案。不得不说李卫确实很了不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朝廷和百姓的尊重。李卫在雍正年间官声卓著,政绩斐然。

乾隆三年,李卫病逝,时年五十一岁,乾隆帝赐总督例祭葬,谥号敏达。李卫在历史上是以能吏著称的。我们来看看清史稿是怎么赞李卫的。

“卫受上眷最厚,以敏集事。然当时谓卫所部无盗贼,斯亦甚难能矣。”

李卫之所以官运亨通,实因能力非常。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天下方能大治。如果没有像李卫这样的贤臣相助和辅佐,英明如雍正和乾隆也是独木难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也就不复存在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李卫传》

(一家之言,欢迎分享关注吐槽)

打完方腊后,宋江被逼喝了毒酒,为何朱仝官运亨通当了节度使

“美髯公”朱仝是水浒传中结局最完好的一个英雄人物,也是招安后混的最好的一个英雄,从一个小小的都头(治安或者刑警大队长),到梁山后排名第十二,地位显赫,招安后,做到了都统制(军分区司令),后随刘光世抗金,颇多战功,晋升为太平军节度使(军区司令)。

朱仝的原型,宋元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记载,朱仝确是宋江部下三十六员头领之一。而同时期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朱仝亦在其中。

看形象,“长髯郁然,美哉丰姿。忍使尺宅,而见赤眉”。在作者的笔下,朱仝犹如关羽重生,武圣在世。然而版本对比,朱仝却是仪表堂堂,气质不凡。五尺开外,散发出一股英雄气。但没说他像谁。原著描写:“这马兵都头姓朱名仝,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

作者不仅给这位真人注入了更多小说的元素,还添加笔墨,发挥想象的勾勒出一副尊容,云长重生,这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偏爱。

相貌非凡,本事非凡,其人故事必然非凡,而事实证明,施耐庵笔下的这个被小说化的朱仝的确非凡!

  朱仝上梁山后,深得众兄弟敬重,在两破童贯、三败高俅等大战中屡立战功。梁山受招安后,参加了平定辽国、河北、淮西、江南的征战,在苏州城下,做为梁山八员上将之一,与南军八将捉对撕杀,率先将南军大将苟正枪挑马下,尽显风威。平南归来后,被封为保定府都统制,上任后管军有方,后来,随同名将刘光世出战金兵,屡破强敌,因战功直至升任到太平军节度使。

总而言之,朱仝能有如此建树,原因有三:一是颜值高,比关胜更像武圣。须知一个人的相貌什么时候都很重要。君不见“丑郡马”宣赞,武举高中,被招为郡马,可受相貌影响,情场官场都不得意。二是回讲义气,会来事,处处受欢迎。三是有真本事,武功高强。

郤正抛妻弃子,不远千里跟随刘禅来到洛阳,对刘禅忠心不二,为何在西晋官运亨通

公元263年,曹魏三路大军征讨蜀汉,其中邓艾这一路另辟蹊径,偷渡阴平,陷江油,夺绵竹,来到成都城下。后主刘禅看到曹魏大军兵临城下,六神无主,在投降派谯周的劝说下,放下武器,开城投降。如果没有钟会、姜维两人作乱,刘禅还可能在成都安度晚年。

但是发生了钟会、姜维等人坑杀曹魏将领,引起动乱,司马昭为了免除后续发生的动乱,于是将刘禅等人迁往洛阳,将其监视起来,当作人质。刘禅不得不远离蜀地,前往人生地不熟的洛阳,成为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后主刘禅现在是阶下囚,不再是皇帝了,大部分原蜀汉大臣都不再跟随他了,同时也怕跟着刘禅到了洛阳有生命危险。但是,却有郤正与殿中督张通两个原蜀汉大臣,不惜抛妻弃子,跟着刘禅来到洛阳,细心照料他。尤其是郤正,不但没有嫌弃刘禅,还像以前一样服侍刘禅,并教导刘禅,如何在危机四伏的洛阳为人处事,避免犯错。郤正的忠义,被晋武帝司马炎所挖掘,最后封其为巴西太守。

刘禅正是在郤正的教导下,才在洛阳站稳脚跟,保住性命。如著名的“乐不思蜀”就是说的郤正教导刘禅的故事。姜维和钟会作乱后,刘禅被司马昭迁往洛阳居住。有一天,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等人,为其接风洗尘。

宴席上,司马昭安排演奏蜀地歌舞助兴,郤正等原蜀汉大臣们看到蜀人演奏的歌舞,想起亡国之痛,一个个都低头流泪,感叹故国不在。然而,唯独刘禅一个人看到自己家乡的舞蹈后,不但不悲伤,反而手舞足蹈。

司马昭看后,动了捉弄刘禅的心思,便故意问刘禅:“安乐公,你是否思念蜀地?”刘禅不假思索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时,郤正听了之后,脸色不好看,为后主刘禅脸红。他趁上厕所的空隙,对刘禅说道:“陛下,如果司马昭再问您是否思念蜀地,您就先抬头看看宫殿上方,再闭上眼睛思考一会儿,最后张开双眼,说一些很思念蜀地的话。”

刘禅记性很好,将郤正的至理名言牢记在心。后来,司马昭果真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照着郤正教他的话说了一遍。司马昭或许是故意取笑刘禅,故作惊讶道:“咦,这话听着怎么是郤正的话?”刘禅也很莫名其妙,不清楚司马昭是如何知道的,并说出了声。司马昭看到刘禅如此愚钝,哈哈大笑,从此再也不怀疑他。《汉晋春秋》中相关记载如下: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郤正结局:

郤正由于表现突出,品德高尚,尤其是在蜀汉被灭,却能坚守道义,忠君爱国,被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安阳县县令,后升任为巴西郡太守。 公元278年,郤正因病逝世。《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后主赖正相导宜适,举动无阙,乃慨然太息,恨知正之晚。时论嘉之。赐爵关内侯

微信